对于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打击最大的,不是没有希望,而是“为什么我总是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不下去?曾经壮志豪情立下的Flag,回首检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地鸡毛。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状况发生。
首先,我们明确什么叫做“坚持”?很多人有误解。“坚持”其实是个“牺牲”或“损失”类词汇,所谓“坚持”,就是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控制。
一旦提起“坚持”就会暗含失去和损失,而我们的大脑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最厌恶的就是“损失”。所以,我们的大脑天然抵触“坚持”,故而我们要通过“坚持”达成某个目标时,就需要额外耗费更多的能量和意志力。
反观另一方面,上网玩游戏,需要“坚持”么?熬夜追剧,需要“坚持”么?刷微博抖音,需要“坚持”么?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做让自己爽的事情,或者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都无需“坚持”。
从脑科学上讲,所谓“爽”的事情,都是即时满足的:一经刺激大脑马上分泌多巴胺,立刻就快乐起来。再一刺激,马上又快乐起来,这个过程一再重复,大脑就建立了稳定的神经连接,行为思维和行为的“程式化”。
不好的“程式化”,我们称之为“瘾”,如烟瘾,酒瘾,网瘾。中性的“程式化”,我们称之为“迷”,如球迷,军迷。好的“程式化”,就是优良的习惯,如阅读,健身等。
“程式化”一旦形成,无需耗费多余的能量,一旦开启就会自动运行,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但是为什么好习惯的“程式化”难易形成,即便经过努力形成后,也会不稳定呢?因为好的习惯基本上都是反人类“本能”的,非即时满足的行为,反而更多是即时满足的对立面。
比如要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就很难,人类的本能是饱足感,一口高脂高糖的食物一入嘴,马上获得味蕾和胃部的满足。虽然我们意识中知道,有机蔬菜对健康好,可是要长期食用才有效果。
学会“延迟满足”成为能够“坚持”的首要条件。
斯科特·派克在其心理学名著《少有人走的路》中,将“延迟满足”称之为“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可以说,如果你不懂得延迟满足,说明你在某些程度上还不成熟。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用长达30年的观察,来证明延迟满足对我们成功成长的重要性。发财致富也是一样道理,有人问股神巴菲特:你的价值投资理论如此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却学不会呢?巴菲特说:因为人们不愿意慢慢变得富有。
世上本没有捷径,也没有弯路,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指引你走向最终的目的地。你本不用那么焦躁,焦躁也无法解决问题,而最有力量的时候是当下,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也遥不可期。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不是懊恼过去,就幻想未来。
延迟满足,保持平静与正念,用当下的踏实付出修筑脚下的路,就像曾文正公所告诫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过,现在延迟满足越来越难做到了。从外部环境来讲,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的演变,正在加剧破坏延迟满足的环境,一切都是“我要的,现在就要”。碎片化的信息,15秒钟的短视频迅速就让你达到“高峰体验”,你越偏爱什么就越给你推送什么。让你不知不觉的,毫不费力进入了浪费光阴的“程式化”。
从道理上讲,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该极大得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顶尖师资,最新的知识都可以从手机里获得,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跟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应该差距理应越来越小,但是事实却是差距越来越大。
经过一些社会学者调查发现,在教育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手机更多用于游戏,和短视频,用于获取知识的少之又少。相反,教育发达地区孩子们的是手机更多用于获取信息和知识。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究其原因,在于那些本更应该受好教育的孩子,却没有人教他们延迟满足,陷入即时满足的泥潭里不自知,不自觉,越来越落后。就像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怎么跟人竞争?
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消息,而是残酷的现实,但愿大家都能明白,你也能清楚的知道,你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