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补习盛行的城市,多数学生都开着“小灶”,就连经济状况很差的家庭也如此。打个比方,月收入3千的家庭,还会省出1/3给孩子补课。这种状况在国外也很普遍,据说韩国的应试教育就非常夸张,几乎人人补习,韩国家庭每年花在补习上的投资超过了三星公司的总盈利。
可应试教育并不保证学生能获得强竞争力,恰恰相反,很多人在此期间并未培养出关键的学习能力,而是把低效学习模式一直持续到工作中,最终归于平庸,高分低能就是典型。
要想在人生竞争中拔得头筹,死读书是没用的,我们必须学会高效而实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是一本帮读者重塑学习思维,改变低效模式的方法书。它告诉我们,通过训练处理知识的正确方法,每个人都能让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从而提高认知深度,最终搞定问题。
作者成甲,开着一家景区设计咨询公司,而让大家熟悉他的是另一个身份:罗辑思维得到app说书人。早期的《成甲说书》可算是引领知识行业趋势的先驱者了。
成甲是个擅于管理自身的人,思考效率极高。有一次,“得到”在等他传新一期的“成甲说书”,但他实在没时间,就在出租车上录,车子到达目的地时,他也录好了一期节目。
据他讲,自己是一个特别“好为人师”的人,写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以满足帮助别人的乐趣与成就感。《好好学习》就是诚意之作。
《好好学习》这本诚意之作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和怎么用。首先搞清楚哪些知识最应该学,建立学习的底层思维;其次书中介绍了有效提升学习能力的心态和具体方法;最后讲解如何应用学到的知识去构建竞争力。
学最重要的知识
微软在招聘中曾用过这样的方法:让面试者读一本厚厚的技术书,1小时后,考察他们的掌握情况。1小时很短,需要候选人有抓重点和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个方法确实好用,因为大多数人学习能力都很糟糕,根本不知道什么最要紧。
而实际上,知道该学什么,比知道如何学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学习有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基础,例如生活技能、办公技能这类的执行能力,普通人花费一定功夫都能掌握。
第二层是专业,指解决某个专业问题的相应能力的集合。比如市场营销岗,就需要懂营销、品牌、定位、价格、客户管理等等。这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个垂直领域内的知识。
第三层是通识,指追究事物本质,对底层结构和规律的研究学习。这些规律往往能跨领域解释问题,直指关键。这种学习更加宏观,可能一时之间显得很“无用”,但恰恰是这种无用,会在战略层面起到“大用”。
不同的学习层次,会带来认知水平的高低,而在知识易得的信息社会,只有提升认知深度才能让我们脱颖而出。如果只是掌握多而泛的信息,或是拼命提升应对具体场景的具体技能,就始终只是个低效能学习者。因此,把更多精力放在第三层级,掌握底层规律才是学习的关键。
作者把这些有广泛影响的底层规律,叫做“临界知识”。例如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二八法则、系统思考等,都是典型的临界知识。掌握和应用它们,便能极大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有效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
有这么个笑话:一位大妈误入博士群,群里正在讨论“如果一滴水从无限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会不会把人砸伤”,学者们列出各种公式、假设,激烈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也没结果,这时大妈弱弱地说了句:“你们都没见过下雨吗?”死一般的寂静后,大妈就被踢出了群。
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一肚子名词典故,却和笑话里的学者一般搞不定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并未真正吸收知识,并将其内化为经验。书中介绍了三种学习的底层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1、重中之重:反思。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世界是我的表象”。意思是“我”所认知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基于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存在。就好比给一位红绿色盲患者讲红、绿的色差,TA可以用温度、质感去形容,却永远无法准确体会那到底是种什么颜色。
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决策,都是基于某个假设做出的。而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改变假设的过程。
如上所述的色盲患者,通过学习,他就不会再假设“我可以靠颜色分辨交通信号灯”,而是换种方式,比如依靠信号灯的相对位置、或者周边行人的状况。
反思,就是寻找和重设假设的最好途径。
成功经验各有各的幸运,难以复制或学习;而失败的原因,却可以找到并且避免。曾有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路线最终被发现走不通,十分沮丧,觉得毕生努力毫无用处。但波普尔却认为他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因为一条路线被证伪本身,就是对知识进步的贡献。反思,就是证伪后修正的过程。
它的核心要求是放慢思考速度,去解释思考的整个过程。研究导致结果的假设与真实结果的偏差,找出这个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训练反思能力有几个关键:
1、对标管理,提前整理出反思所需的问题清单,每次反思时对照回答,一一打卡。富兰克林的13项德行反思就是他给自己设计的打卡清单
2、坚持写反思日记,如实记录所想所得。把生活案例化处理,从小事入手,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2、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重点在于,要去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实际上,我们有95%的脑回路都是自动托管的状态,仅5%是有意识控制的。刻意练习能让我们意识到更多回路的存在,并且优化它们的流程。
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掌握临界知识,是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它。
找到这些应用场景有一些小窍门:找出充满理性分析和思考的文章(特别是硬科学领域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按照“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升华理性思考”的结构。非常适合练习思维,我们可以根据场景给出自己的思路,再与作者对照,寻找其中异同,不断修正。
3、以教为学
教给他人能帮助我们检验知识阻塞、加强记忆,并从他人反馈里去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知。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讲述者必须要有远超过教授内容的知识量以应对不时之需。必须要有严密清晰的逻辑,才能自圆其说,让听者接受。
成甲曾被邀请讲一堂知识管理课,为了准备大约3小时的课,他花了3个月的全部业余时间,看完领域内几乎所有书籍和资料、用完两个笔记本、画了几百页草图,最终才讲出了好效果。
3小时和3个月,量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教和学的区别。
沉迷学习ing用知识构建竞争力
知识只有在能改变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好好学习》中,成甲为我们打造了构建竞争力的两种武器:
一套方法论,也就是书中的“临界知识”;一种全局思维,用来深挖的火眼金睛。
1、研究个性临界知识,建立“能力圈”
能力圈是指那些我们真正擅长的知识所组成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我们能做的比大多数人好。能力圈并不是指单一能力,而可能是几种能力汇聚而成。
比如,你的编程技术不错,可算不上前10%;你的设计水平也不错,却不能称顶尖设计大师;此外,你还有着营销敏感度,不过比不上专业的广告人。但是,这三种能力一结合,没准儿你就创造出了iphone。
发现自己的能力圈,持续在相关领域中投入精力,研究“个性化”的临界知识,我们就能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另外要注意,弄清自己的能力边界,重要决策都在圈中做,才能保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系统思维
面对突发状况时,人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随本能,凭直觉。
但好的思考方式都是反本能的。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是结构性反应和系统性思考。这种思维方式从不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所在的结构,以及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整体进行考虑。
这种能力如何锻炼呢?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尽量深刻的掌握临界知识以及其组成的模型。
查理·芒格就会不断收集和更新各种模型,这个习惯直到现在94岁高龄依然没有停止,据说他常用的模型大约有百个,在他的投资生涯中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二是学会问题界定。
我们看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真问题。要找到真问题,必须学会追问“为什么”。
杰弗逊纪念馆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某年,政府发现相较华盛顿广场的其他建筑而言,杰弗逊纪念馆表面腐蚀很严重。
在派出专家调查后,发现是表面冲洗过多的缘故,接下来对为何会独独对此建筑冲洗频繁展开了系列“为什么”调查,最后发现,问题竟然是因为尘埃在从窗子照射进来的强光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刺激,造成飞虫繁殖更快,引来了蜘蛛,再引来燕子,最终留下大量鸟粪,造成过度冲洗。
这个故事的最终解决方案是:拉上窗帘。
现如今,杰弗逊纪念馆依然屹立。
你看,界定了真正的问题,我们自然能找出最终的关键解。
图片来自网络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输入过程。《好好学习》告诉我们,探索底层规律,改变底层认知,重新认识学习和知识管理,将对个人素养提升有巨大价值。掌握底层思考方法所带来的认知优势和强大学习能力,将成为构建未来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