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之所以是关系性、活动性的,不仅指人类与世界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且指共同生存的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的社会意涵。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反映了知识隐喻的对立。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国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严峻课题。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三种对话实践: 1、通过第一种对话实践:同学科的主题所包含的观念、论点、问题密切交往的关系。这里所谓的“交往”是指“提示”和“接触”之意。“交往”表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能动的关联作用。这种关联表现为获得理解,归纳为能动的认知过程所具备的实践与技能的获得; 2、通过第二种对话实践: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洞察力,形成认知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知识、技能、洞察的结果,或是从事与这些成果协调的行为; 3、通过第三种对话实践:在多种论点和思考的交互碰撞之中,发展学生对于所有观点,特别是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共鸣。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不着边际的闲谈,也不同于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学术讨论,它是一种教育现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大原则。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辩证的问答过程,从本质上说,具有对话的性质。所以,强调教学的对话性质并不意味着全盘地否定教师的讲解形式,强调对话中心和探究学习的教学,并不是否定接受学习,更不是什么“轻视知识”。为了实现教学的转型,我们需要真诚的学术讨论,需要多元声音的交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