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是网络人气心理咨询专家维尼老师根据自己在新浪博客写的博文整理出版的一本育儿畅销书,该书在正式出版之前其内容已经红遍网络,书名、书的逻辑框架都是经过广泛征求网友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定下来的,维尼老师的QQ空间和新浪博客访问量超过一千万次,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从痛苦走向了幸福。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热捧,已经重新印刷16次,位列当当网2014年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年当当网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认知疗法和“坏事变好事”、“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的三种思维,让我从一名焦虑悲观的妈妈变成淡定从容的妈妈,学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事情。书的序言里面还有我当时写得的学习心得。下面我来谈谈什么是认知疗法和三种思维,如何培养运用三种思维的习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认知疗法的原理,即情绪abc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它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简单来讲就是,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直接决定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由人的认知决定,要想改变情绪和行为,必须要改变认知。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和认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就改变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模式
比如面对挫折和失败或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糟糕、了不得,严重到让人无法接受,那么沮丧、痛苦、煎熬、气愤等负面情绪自然接踵而来,会觉得难以承受,甚至会被击垮;但是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认知——发现这件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或者虽然有些糟糕,但应该接受现实,努力之后可以顺其自然,那么,自然会淡定平和些,也就更容易承受。如果这样的思维模式成为习惯性思维,挫折失败引起的情绪波动就会少得多,我们就会变得坚强。
上面所说的三句话就是三种思维:“坏事变好事”,“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
坏事变好事:发现这个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坏事本来就有好的方面,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变成好事。其实,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平常道理,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就想不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道理就没有用了。
昨天,收到大思英语平台开的发票,我一看傻眼了,因为我的疏忽大意发票地址写错了,当时给大思英语平台提供开票信息时,我对开票地址怎么填这一项有些纳闷但没有核实沟通,想当然地填成了收货地址,拿到票后发现弄错了,只好和老师沟通看看能否重开,给对方和自己增加了不少麻烦。这件事情确实因疏忽大意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了麻烦,这是不好的一面,不过也有好的一面,通过这件事提升我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我对大思英语平台老师们尽职尽责的售后服务(老师们积极帮我协调处理,晚上22:00还在回复我的信息)有了直接的体验,另一方面提醒自己以后做事要考虑周全,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多沟通而不是想当然地自作主张,给自己和别人增加麻烦。
很正常,没什么:这“六字真言”告诉我们,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看似平凡之极,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但却能帮助人淡定。为什么有些事情让人很难受呢?其实有时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们夸大了这个事情的影响,把它看得严重,这自然会感觉很受挫了。这是一种放大的思维模式。很多父母就是这样。比如一位妈妈,看到孩子上课不举手,或者不肯上台表演,就认为孩子不自信,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一生该有多失败!这样放大之后自然焦虑、受挫。其实不举手、不敢表演这些现象都是很正常,没什么的,可能随着成长自然解决了。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如果能够去理解孩子,想想孩子的表现也许是“很正常,没什么”的,就会淡定一些,不容易焦虑、生气了。曾经我因为孩子的内向不爱与人交流而过度焦虑,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焦虑的不得了,知道了“六字真言”之后,经常进行自我提醒,慢慢改变了悲观主义的思维模式,认为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不再纠结焦虑。
顺其自然:虽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只能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传递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凡事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这和“尽人事,听天命”的意思是相似的。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但是自然会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可能还有些糟糕,不是“没什么”的。所以,此时需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后,心就静下来了,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责上,而是面向未来,去做实在的努力,这反而是积极的。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去纠结不是徒增烦恼吗?我们改变不了事实,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受他,把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坏影响降到最低,关注自己能改变的,其他事情顺其自然好了。
面对挫折或者困难,先用第一种思维想想有无可能变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变成好事,自然平静些了;如果变不成好事,再看看这件坏事是否很正常,没什么,不像想象的那样糟糕,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淡定;如果确实是件较大的坏事,顺其自然就是了。
三种思维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按照这个顺序去思考我们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会淡然处之。三种思维,也就是放下过度的执着,学会淡定。
那么我们如何养成用三种思维看待事情的习惯呢?
好好品味习惯养成理论上任何事、任何人都可以辩证的去看,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困难逆境,总想绕道走,避开逆境困难,遇到困难问题逆境的时候,人们习惯于从消极负面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陷入悲观主义思维模式。
正如韩寒所言,我们听过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根源在于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知行合一绝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刻意练习。
知道与做到是做事情的两个阶段:知道很简单,读完本篇文章我们就知道了认知疗法、三种思维。但如果要形成我们一贯的做事理念,必须刻意练习,遇事注重用三种思维去思考。对于思考,不是让我们干瞪眼坐着的思考,而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都会有意识地思考。
比如我们遇到困难逆境或者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就多从事情积极正面的角度就思考,赋予事情积极正向的意义,在生活中经常问自己:这件事情好的方面是什么?真的是一件坏事吗?事情真的很严重吗?就这样经常进行自我提醒。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强化固化优化三个阶段。
在习惯养成的初期,我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可能有些不太习惯,这时候需要运用意志力去刻意地练习三种思维,养成运用三种思维的意识,不断地强化这种习惯逐渐固化下来,固化再往前就成为习惯,形成自动化思维,遇事主动运用三种思维思考问题,实践操作次数多了,最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形成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理念,变成理性的自动化思维习惯。
想到+做到=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