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交流群写作组读书
时间都去哪了?学会受用一生的时间管理法

时间都去哪了?学会受用一生的时间管理法

作者: 1212秋刀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21:17 被阅读230次
    奇特的一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

    .......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从小到大,背诵最多、记忆最多的名言警句,竟然都是关于“时间”的。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精英人士,都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出奇的一致。

    所以,时间的宝贵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概念。可是,你反过来看看,我们几时重视过。不信,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历程,看看你的时间管理的成效如何?

    “哇,我要是早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没有足够重视”“我也很重视,可是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我都替你想好了,你的答案无非是以上三种。

    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效果很差。其实,我也一样,从小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也看了不少的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但一直收效甚微。

    直到有幸读到这本书数,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践行、体悟,才真正改变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认知和对时间的感知。

    这本书叫《奇特的一生》,书中讲的时间统计法,目前是我接触过的最有效的时间管理法,没有之一。

    这本书的第十五章,叫成为时间的朋友,这是李笑来的畅销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也是罗振宇20年跨年演讲的唯一主题“时间的朋友”的名称来源。

    书中讲的是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他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的花费,28岁从事学术工作,54年时间,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涵盖昆虫学、遗传学、哲学、动物学、科学史、农业、植物保护、进化论、无神论等。

    最牛的是,他不是每天睡4个小时,他可是每天至少睡10个小时的。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柳比歇夫

    1.立下远大目标

    柳比歇夫是从立下人生目标开始的。1918年,28岁的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时,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从此,柳比歇夫就像8岁立志找到特洛伊废墟的施利曼一样,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锲而不舍地向着自己的目标直线进军。

    远大目标给了他强大动力,这种动力逼迫他必须好好管理时间。所以管理好时间的第一步,是立下远大的目标。                                                                                                                                               柳比歇夫自己很早就意识到,要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不把时间管理好,是不可能实现人生目标的,所以他不断地琢磨、优化自己的时间。

    的确,目标是我们欲利用好时间的前提,是我们管理时间的动力。你想啊,一个毫无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人,他怎么可能会珍惜时间呢?

    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你想达成的成就,简单地说,就是你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成为个什么样的人。

    “名人少年多立志”,目标对我们的人生实在太过重要。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期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成长环境等方面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研究小组再次对这群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3%的人,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中间力量。                                                                                                                                             当初目标模糊的那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剩下27%的人,他们没有目标,生活的不尽如意。                                                                                                                                                                   表面上看,是目标的有无和明晰与否,造成了后来的结果,其实,背后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成效,才是其中的真正原因。

    2.精确管理时间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之所以厉害,主要是有严格的标准和清晰的步骤,不是单一的统计,而是一个完成的闭环。

    首先是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他把一天中的有效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分别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是中心工作,包括科研工作(做研究、写书)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第二类是非科研性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写信等,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第三类是其他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柳比歇夫要求,每项工作所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一致,且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要竭力按计划完成。

    举例来说,他1965年9月的计划规定是,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2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小时,都清晰列出。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还有,看那些书,要给谁写一份评语,照相时要干些什么,都列明任务和时间。

    其次是记录。如实记录时间开销,格式是:时期+事件+花费事件,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里。

    比如1965年夏季的一天: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装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共计8小时35分。

    一天的活动甚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需要注意的事,柳比歇夫记录的是纯时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抛除。他要求自己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于工作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参与同事的谈话,也不听收音机。

    最后是总结。有月小结和年总结,事无巨细,把所有干过的、读过的、看过的统统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计算。

    拿1965年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其中包含哪些项目的,这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59小时45分。分类昆虫学——20小时55分。附加工作——50小时25分。组织工作——5小时40分。合计136小时45分。

    其中,基本科研这59小时45分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这些都有清晰的记录: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6小时25分。杂事——1小时0分。校对《达达派研究》——30分。数学——16小时40分。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55分。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0分。学术通信——11小时55分。学术扎记——3小时25分。图书索引——6小时55分。

    在总结中,我们还可以分析下去,就拿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来说,看看这12小时都花在哪里了: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6小时45分。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2小时0分。P·贝格尔的手稿——2小时0分。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40分钟。拉特纳的手稿——1小时30分。

    柳比歇夫以总结为镜,是为了分析、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便于进一步改进计划,从计划到记录(执行),从记录到总结,从总结再到计划,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管理的闭环。

    柳比歇夫像对待金钱一样,他计划、计算,从收入和支出两种渠道分别进行统计、做好分配,最后计算,他要向自己汇报,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无数的的日期,姓名,事件,柳比歇夫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清晰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海中快速找到这些材料。                                                                                                                                    清晰的分类统计,好比精密的光学仪器,通过这个仪器,柳比歇夫能清楚地洞察世界。

    3.利用每一分钟

    你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天,半天,还是一小时,半小时。如果把你的时间切割成一个一个的份数,你希望你的一份是多久呢?

    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基本单位,或者份数,叫做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的大小,正好能反映一个人对时间的珍惜程度和利用时间的效率。

    柳比歇夫的时间颗粒度是一分钟,不光是他记录时间的花销精确到分钟,还在于他总是想法设法利用每一分钟。

    比如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这些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从不浪费。比如坐电车时,他经常要带好几种书,如果有位置坐,他就拿出大部头的书来读,还可以写写画画,要是电车很挤,只能抓着扶手勉强站立,就看比较轻松的小册子。

    柳比歇夫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异常充分,他规定,两三公里内的短距离路程一律步行,省得为等车浪费时间。每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要是出门旅行,他总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就把大量的书打成邮件寄到目的地。他的英语,就是利用这样的碎片化时间学会的。

    柳比歇夫善于琢磨具体的时间,他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中的每一分钟,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

    在柳比歇夫眼里,他的时间永远是够用的,因为对他来说,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正是因为他遵循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从不把半个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才得以做了很多事。

    柳比歇夫是怎么安排时间的呢?清晨头脑比较清醒时,他就读严肃的书籍,比如哲学、数学方面的。两个小时后,看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疲惫了,就读轻松的文艺作品。

    看看柳比歇夫完成的工作量吧。1967年,他写作1500页,洗印了420张照片,付印了7篇论文,读了58本书(包括外文书8本),要知道,这一年他已经77岁高龄了。

    4.时刻保持敬畏

    “没X好,没事的,别在乎,下次再来。”这里的XX,你可以换成学、考、做等动词,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林林总总的失意者,“不在乎”总是被他们挂在嘴边、写在脸上,这也不在乎,那也不在乎,最终自己也没有被社会在乎。

    他们不明白,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有下次的,比如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天过去了,还能再来一个今天吗?

    所有的不在乎都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一个人的成熟是从拥有敬畏之心开始的,敬畏时间是珍惜时间的前提。

    柳比歇夫之所以对时间精打细算,就是因为他对时间充满敬畏。柳比歇夫对待时间,就像对面包一样重视。“消磨时间”在他的认知中是压根就不存在的。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

    长期的计划、记录、总结,使他对时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感知,不用看表,柳比歇夫借助一种内在的注意力,就能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急流之中,能清晰地觉察到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从不把时间当作工具,而是把时间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时间十分虔敬,同时又体贴入微。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而是个道德概念。

    在他看来,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的竞争角逐或者满足虚荣心上,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他甚至为自己定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

    56年如一日,从1916年起,26岁的柳比歇夫开启了他的时间统计法,从此一天也没有中断,就如一台机器一样,连续不停的运转了56年,一直延续到他82岁离世。

    柳比歇夫精彩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的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一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也许我们都应该试试,你说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间都去哪了?学会受用一生的时间管理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ey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