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没去图书馆,上午在家鼓捣吃的,蒸了素包,胡萝卜、豆腐、鸡蛋、木耳颜色好看,吃起来也爽口;先生鼓捣的忆苦思甜馒头,掺了玉米面的卷子,看起来也不错,黄白相间,一半粗粮,一半细粮,营养搭配。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70426/95eb788a86590c0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70426/db5a03f26832392e.png)
老妈说都好吃。又聊起来六十年代大饥荒,饿死过人,吃过榆树皮和玉米芯,现代人除了减肥,没有人被动饿过肚子,一日三餐的幸福。我相信老妈说的是真的,但是也恕我无法理解和共情。
下午去打乒乓球,跟松姐学了一个词,踏空,炒股用语。她说,炒股就是碰运气,很费心神,惊心动魄。看来,这个事我干不了,胆小,注定了一辈子发不了财。
这几天研究豆包,太有意思了,总结归纳,还给陪我聊天,帮助我学习,有问必答,非常棒。
我让豆包概括一下张宏杰《饥饿的盛世》内容,对当下我们的启发以及现实意义?
我问豆包,为什么中国人到日本喜欢游览寺院?
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豆包将是我学习的神助手。
晚上可以精精神神地看书了,继续《南渡北归》,读到李约瑟(1900-1995),没想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竟是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写成的。
李约瑟也是个天才少年,他于 1900 年 12 月 9 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17 年进入剑桥大学,起初想学医,后改学化学,并于 1920 年毕业,1924 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著称,30 年代受鲁桂珍等中国留学生影响,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
1942年,二战最为重要的转折时刻,1943 年3月,李约瑟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经“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进入云南昆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在华考察。
1.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并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他为中国科学机构供应图书、期刊、标本、图片、科学仪器和药品等物资,还资送中国学者赴英研究考察、推荐中国学者研究论文至欧美著名杂志上发表,促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科学文化合作与联系124.
2.考察与记录:1943 年至 1946 年间,李约瑟在中国多次出行考察,行程达 3 万英里,足迹遍及中国多地,详细记录了走访的每一所大学和每一家研究机构的现状,包括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等,还与众多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其拍摄的 1400 多张照片成为研究抗战时期科学教育史的重要资料3.
3.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在中国期间萌生出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想法,并草拟了写作提纲。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又参观考察了中国各地的学术机构、名胜古迹、作坊工厂等地方,为著作积累了丰富素材,该书于 1954 年开始陆续出版,向西方揭示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巨大作用
李约瑟在华工作期间,结识了陈寅恪、傅斯年、俞大维等,并与之结为好友。他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科技史。他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在研究古代科技文献时,他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版本考证、内容分析;在考察古代科技遗迹和文物时,又结合了考古学的手段,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还注重比较研究。将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科技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发展脉络中的位置,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例。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以及他所提出的 “李约瑟之问”,引发了中国学术界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促使中国教育界和科研界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跨学科研究等,对中国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