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今日简史》,2遍,跨度14天,读了35小时,读书笔记(也就是本文)17000字,大概写了25小时。在这本书上,小计啃了60小时,算是精读了。
2050年,人工智能管理(请允许我们委婉地不用“统治”这个词哈)地球,人类大面积失业(是间歇性失业哈)。那时候,我们本来就退休了,可是,我们的孩子正年轻力壮,正奋战在职场。为了孩子们,我们可以仔细读读这本预言书。
书名:《今日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版次:2018年8月第1版
字数:278000字
推荐等级:6星/满星6星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被惊为天书,洞悉人类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而这本《今日简史》,预言了不久的未来,2050年的社会场景,从宏观到微观,这么近,我们不期待先睹为快?罗胖为了这本书,特意开了场《知识发布会》,足够郑重其事,不想咀嚼原文,细细品味?
作为读完全书后的回顾,我还是保守一点,给每一章都用一段话,简要地用自己的话理解重述一下吧。
第一部分:科技颠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科技进步,我们的社会形态,呈现出怎样的新变化?
第1章,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
人类靠讲故事幸存至今。除了我们个人层面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国家层面也是。近现代史,我们讲过三个故事: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作者称之为自由主义)。前两个故事,先后退场。资本主义的故事,我们深信了很久,且逐渐一统全球。但是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人类对自由主义产生怀疑,是否能迎来好的故事结尾。没有故事可以依赖、信仰,大家开始慌张。自由主义的持续发展苗头是全球化,自由主义衰落的征兆是民族主义的抬头。
原因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技作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带着人类一路狂奔,导致政治形态跟不上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领导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形态的领导者是政治家,两者思路不一致,于是经济和政治脱节。(以后埃隆.马斯克当总统的话,我信)
第2章,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乐观者会说,历史证明汽车代替马车以后,马车夫在汽车行业找到了工作。那么,以此可以推断,现在的快递员都可以操作无人飞机?高速公路收费员转身去给假肢神经写程序?人类的两大核心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先后被人工智能超越,我们暂时找不到第三种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优越一把。亚当.斯密和他的学生们以人都是理性人为假设,搭建出市场调节的框架,但是每次金融危机都是对理性人这一假说的打脸。相比人,人工智能(和算法同义,全文提及人工智能和算法,可以大概的互相替代)才是真正的理性人。包括情绪,我们一直觉得情绪是和理性相对的,事实上,对情绪的感知和预知,恰恰是可以理性分析的。也即,得理性者,可以知晓对方的情绪——算法终于彻底知己知彼,人还有胜算么?
乐观者会说,制造机器人不是还得靠人么?给机器人写程序不是还得靠人么?那,当机器人自己制造机器人,机器人能给其他机器人写程序以后呢,这时候,还需要多少人?
人没有工作以后,消费、投资、GDP增长的逻辑需要重写,怎么写,不知道。在家带孩子就是正式工作,国家负责发工资?也许吧。不是全部都没有工作,还会需要人类少数精英,so,问题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会成为少数精英之一不?集体成为“多余的一代”,够恐慌不?
第3章,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
我们相信自由的力量,觉得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激发出的聪明才智,汇总成了社会进步的动力。科技进步带来文艺复兴,我们从神的手里,争取到了属于人的自由,这一切过去不久,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把这辛苦得来的自由,拱手交给算法。Facebook对总统选举的影响,是个很小的例证,此后,将全范围彰显。比如你想抽支烟,以前没有人管得了你,最多建议。以后,如果你坚持不顾自己的健康要抽烟:保险公司不卖保险给你(或者高价?);你的单位得知你拒绝算法,觉得你不靠谱(咦,不是说没有工作么?是的,万一你有工作的话),会优先辞退你;而算法会给你的潜在媳妇一些建议,这个家伙可能疾病缠身,不适合成为她的老公……综合考虑下,亲,算法建议你别抽这支烟,你还抽么?
不听算法的?当算法越来越精确,没办法不听。导航让你走A路线,你心想我自己知道B路线更合适,于是走了B路线,结果就像算法显示,堵得不行。下次,你还拒绝导航?
算法,比你更懂你。信算法吧,比信春哥更靠谱。
第4章,平等:谁该拥有数据?
人类一路走来,贫富分化越来越大,还将更大,大到穷人和富人分属两个不同的动物种群。以前,屌丝还可以逆袭,就像跑步跑得快的,可以跑赢骑自行车的。以后,很难,难到不可能,就像再快的汽车,也跑不赢宇宙飞船。当富人用高科技武装自己,换五官、四肢、内脏,哪里不比好换哪里,让自己寿命延长到穷人的3倍,让自己的智商高于穷人的10倍,穷人还能追上富人么?
基本逻辑是:有点富的富人通过大数据,赚了很多穷人的钱,成为更富的人;人工智能首先取代了穷人的工作,而为富人赚更多的钱;穷人没有利用价值,而被抛弃……以前,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以后,舟不需要水了。
那数据,该交给谁?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里,未来的统治集团是大公司,而不是政府。美国政府逼苹果公司开放后台数据,后者死活不答应,我们支持谁?双方中,谁能在利用数据的过程中,不抛弃我们?
第二部分,政治挑战。向前看二战后的70年,国际政治的趋势是全球化。最近的10年,则是逆全球化。全球化还是区域化,这是个问题。
第5章,社群:人类身体的价值。
你的微信好友数越来越多,可是,你却觉得越来越孤独。你加了很多群,可是除了孩子的家长群,自己的工作群,因为刚需还活跃着,其他的群,逐渐冷却,比如中学同学群、前同事群。你想退群,又不想断了好像连着但是脆弱的联系。不退群,看着没有新信息的群,又一片内心荒凉。你发了朋友圈,实际的点赞数远远少于你以为的。你看着别人的朋友圈状态,想评论,不知道怎么说才合适。你曾经属于很少的社群,但是有归属感;而现在,加了更多群,却被稀释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前很久不见的老同学到了你的城市,一定要见面喝个酒,聊个痛快。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故交来就来,还是送孩子上辅导班更重要,于是不见故交就不见吧。
于是,在游戏里找归属感,如果碰上的不是猪队友,那么吃鸡很刺激,很带感。游戏结束,大吉大利,孤独继续来袭。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再开下一场游戏。
很多年前,德鲁克先生就指出,组织比如企业,应该成为员工的家。但是,企业在财务报表下,才懒得营造下班后的归属感呢。员工们转而投奔微信、Facebook,好像被收留,其实也只是6亿分之一。
书里没说珍惜身边人。看了这段和没看这段的读者也都知道,应该珍惜身边人,可是很多臣妾纷纷用行动表示做不到。所以,我们看见了中国的离婚率慢慢爬升到20%。
个人对社群的不满意,在国家层面也有一样的体现,英国脱欧就是。
英国人觉得,在英国这个小群里就好,不希望继续呆在欧洲这个大群里。我们个人呢,希望呆在多大的群,才既找到足够的共鸣,又不被稀释到到不到自己?找到这个适合自己的群,才找到归属感,让自己内心宁静,睡得安稳。
第6章,文明:世界的大同。
决定动物习性的,是基因,同样的基因下,这只狗和那只狗还是很像的。决定人类习性的,是信念,在不同的信念下,虽然都继承着人类的基因,这个人和那个人却可能迥异。甚至可以说,狗一直是狗,而人,有时候不是人。
在不同的信念下,人被割裂为不同的宗教、国家。历史长度下看人类发展,毕竟还是趋同更多些,比如国家虽然不同,但是国歌的长短、歌词的接近性、国旗中总爱出现的那些图案和颜色。比如虽然各自信着不同的真神,但是对美元的喜爱却是一致的。比如虽然传统医学迥异,但是现在接受的血液透视仪、CT机、诊断方法和流程,开始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统一着。
世界的大同,明明是趋势,那英国脱欧,究竟对不对?下一章会继续讨论。
第7章,民族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
为了共同应对自然的挑战,人类开始结盟抱团。开始是部落,而后逐渐演化为国家。为什么要继续抱团,成为欧盟这样的国家间组织,甚至要全球一体化呢?因为我们生出了核武器这个怪胎后,如果没有共同协议,这个怪胎可能会吞噬所有国家、所有子民。还一定要依仗国家间组织来协调解决的包括:气候变化,不全球治理,则不能控制。南美热带雨林的开发殆尽,带来的灾难不仅影响南美,也会影响东亚。科技挑战,比如克隆技术、人工智能,需要集合全球智慧,达成协议,共同进退。
让国家联合合作的这些要素,都还存在,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这时,从大群退群,不是理性选择。
第8章,宗教:神祗只是为国家服务。
宗教曾经帮助人类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随着科学的步步为营,宗教从实用界退出,不再在农业、经济学、医学等领域提供指导。为什么宗教还存在着,和宗教为什么能产生的原因一样,因为还能为国家这个载体服务。国家在,宗教就会在。
但是,国家间、宗教间的区别会缩小,让位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的主人这样新时代的宏大命题。
第9章,文化认同:开放与宽容。
主要围绕移民问题展开。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就是为了抵抗别的国家的入侵。如今,增加了一种新形式,移民。一个国家持续获得增长动力,文化多元性是很好的促动因素。可是,随着不同文化的涌入,国家的调性被弱化了,原国民的归属感降低了。有点悖论哈。
接纳不宽容的文化进入本国,是一种宽容么?
民族主义,实质上是文化主义。
第三部分,绝望与希望。恐怖主义、全球战争、政治分歧,这些偏见和仇恨让人绝望,我们怎么从中嗅到希望的芬芳?
第10章,恐怖主义:切忌反应过度。
恐怖主义带来的生命伤亡,远远低于车祸、空气污染、糖尿病,但是人类谈起恐怖主义,恐怖更多些。因为国家有着打击恐怖主义的义务,却不承担着降低糖尿病比例的义务,所以政府会对恐怖主义反应过度。而这,正中恐怖主义下怀,因为恐怖主义就是要在恐慌中,寻找机会,以非战争的形式,击垮政府。
政府需要认清恐怖主义的诡计,把重心放到正确的、重要的事务上。
第11章,战争: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
战争的成本很高。对于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战争的机会成本高到负担不起。强势如普京者,也会正确评估收益,决定其战争策略。
以前的战争,目的是抢占经济资源。现在的经济资源,可能是大数据,是专利,是科技和体制知识,争夺这一切,战争不是好形式。
但是,人类很蠢,会算不清账。所以,还是要谨慎预防战争,尤其是全球性战争的爆发。
第12章,谦逊:地球不是绕着你转
各国、各种宗教、各种文化,都觉得很牛,都觉得自己的祖先,才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自豪感是好事,但是如果导致了盲信,看不清自己,就是坏事了。
第13章,神:不要妄称神的名
为什么人类需要神?因为我们用神来解释宇宙的奥秘,因为我们需要借助神的名义,指定社会秩序。前者,科技提供了更好的解释,逐步取代神。后者,道德是神的化身。我们相信神,是为了减少痛苦。如果有减少痛苦的更好方法,比如从一开始就放弃愤怒,可能效果更好。
第14章,世俗主义:面对你的不完美。
世俗主义,是无神论的别称。如果某些教义是无神,推翻了其他神的同时,又人为地塑造出新的神,那不是无神论,不是世俗主义。
世俗主义不垄断,新科学,保留不断推翻旧认知、建立新认知的可能性。世俗主义重视的原则包括:真相、同情、平等、责任。世俗主义不教条,不会死守着某项标准,哪怕环境变化也不变通。世俗主义看得见自己的影子,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弱项,开放地看待身边世界。
罗胖早年说的爱智求真,更像说的是这里的世俗主义。
第四部分,真相。面临困境太多,如何洞悉背后逻辑?世界那么喧嚣,那么复杂,有哪些基本事实、基本原则?
第15章,无知: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少。
信息太少,会偏颇,得不出正确答案。信息太多,会迷茫,找不到哪些是有用的。
人类很少思考,大部分时候,依赖情绪反应和思维捷径得到自己的答案。
群体是乌合之众,像蜜蜂和蚂蚁一样,看似蜂巢精致、分工有序,其实,都是盲从。
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少有人能看清全貌。
人以类聚,同一个声音被增强,其他声音被忽略。
权力会遮蔽你听到的声音。
综上,你探知不到世界的真相。
第16章,正义:人类的道德困境
在人类早期发展的一些道德,适用于早期的小社群。到现代社会,那些道德听起来很对,实现起来很难。
社会分工细化后,一个产品供应链太长,涉及太广,很难溯源追究全链条的道德复合性。比如吧,你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赚了钱,但是你怎么保证这家公司一切行为的合法性、道德复合性?
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产生怀疑,持有不确定性,我们还能愉快地生活么?
第17章,后真相时代:谎言万世永存
不用讨论刻意的欺骗,善意的谎言无处不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讲故事,故事从来不追求真实,某种意义,就都是谎言。不要纠结,信一个故事就好。不怕离谱,只要对别人的伤害不是显在的。
第18章,未来不是科幻小说:无法逃离的母体。
要想逃离母体,就要逃离自我。人都无法认清自我,更无法奢侈地逃离自我。后文第21章谈及的心智,是母体论的续篇。
第五部分,生存下去。新旧故事青黄不接,我们如何慰藉自己的灵魂,坚强地活下去?
第19章,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不远的未来,我们不断失业、不断重新学习、不断再就业。终身学习,断崖式学习新知,跨界。学什么,也不是学信息,信息带来的竞争力提升太小。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达芬奇,在不同领域都像专业人士,同时,需要避免像达芬奇那样痛苦。
第20章,意义: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
在分章读书笔记中,我啰嗦了1600字,这里不再展开。如果只能一句话概括,则是:意义很难寻找,但是我们必须寻找。
第21章,重新认识自己:人类心智的奥秘。
赫拉利是历史学家,但是,可能是一个看未来看得透彻的先知之一。如果有章可循,那么其中一个基本逻辑一定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计算未来的走向。会有变数,但是必须基于历史、过去。
对于人类整体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个个体也是这样。
未来是未知数。心智是函数,过去是已知条件。找到自己的函数,正视自己的过去(包括现在,现在正在过去,现在和过去都是已知书),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我们自己的明天和后天,会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心态,做着什么样的事。
读第二遍
第一章,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
在我们以往的教育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敌我关系,是邪恶和正义的较量。而在作者的视野里,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进化历程中的对未来的不同尝试模式。而最终,就像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最终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胜出,这个视角,大气,我服。
不过,我们(不同的我们)曾经信仰的主义数量,从3个递减为2个、1个,而如今,0个——我们觉得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个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也没有出路了。
人类文明即将终结。政治是经济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政体顺应、服务着对应阶段的经济,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找不到合适的政体了。政治是懂得经济的精英们引领着的,现在又懂新科技又有政治的人,缺。不知道谁可以把我们引领到哪里去。比如吧,美国总统被视为最有权势的地球人,一战以后的历届总统总是以全球leader自居,可是本届总统,突然说玩不起,要关起门来玩自己的、以割据者面对世界人民了。这,难道是未来?
我此前不关心政治,尤其是国际形势,可是在地球真的变成一个村的时候,全球政治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环境,躲不开。
第2章,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读《未来简史》,我觉得自己是在看故事,太远了,像科幻片,精彩纷呈,脑洞大开,但是代入感不强。可是,2050年的事我必须关心啊。那时候我还活着,那时候我的孩子正在工作,今天怎么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决定着她们的工作是否有优势,甚至是是否有工作。
作者很悲观,说我们的孩子可能没有工作,至少我们看不清他们届时怎么工作。
人类的能力分两类: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人类身体已经完败于机器,认知正在显示完败的趋势于机器。alphazero打败stockfish,只用4小时就掌握了人类视为顶级智力游戏的国际象棋?没有人的指导,完全靠自学?我们的孩子,怎么战胜这帮机器人?
汽车取代马车以后,马车界的工人可以进入汽车界工作。放眼看去,当今的我们,由多少具备了在AI界谋生的技能?
当年我们痛恨资本主义是剥削,可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寒窗苦读、考了很多证、学了很多面试技巧,削尖了脑袋,只为了进入外企被剥削。如果资本家不肯招我们,不肯剥削我们,我们还要反思、复盘,争取下一次有被剥削到的机会。未来正是这样,我们将失去被剥削的机会,被冷落,不被正眼看一眼。
一些正义人士,笑话、痛斥罗胖们,说后者贩卖焦虑。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焦虑么?是什么给了我们勇气,不需要焦虑?
赫拉利觉得,未来的工作也是碎片化的,一辈子需要迭代(换领域的那种)好几次。为了能给孩子讲授一些亲身体会,我已经准备好,提前经历了。方法是终身学习,终身深度学习。
第3章,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
3.1.从此,没了选择的自由。
我们信奉自由。在不同的的派系,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我们都信奉自由。所谓自由,就是指能听从我们的内心,去支持或者亲自行动。自由,就是我们可以听从感觉,哪怕没有那么理性。
人类历史上:我们以前是不自由的,因为要听神的;现在是自由的,因为可以听自己的;未来是不自由的,因为得听算法的。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听自己的,但是我们能选择的选项,和在已有选项里选择哪一项,都将由算法建议(不断强化、不断被证明是很好的建议),最后不得不信算法的。
我们现在的感觉,其实也是算法,是自己的生理机制的算法给出的,只不过速度太快,快到我们自己以为是没有经过计算的。这个算法,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包括政府)更加无从施加影响。但是以后不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喜相逢,胜却人间无数,很容易get到我们的思维逻辑(也就是生物算法),进而施加直接的不可抗拒的影响。算法,比我们更懂我们。它会指导我们如何选择想看的电影、应该参加的活动、应该选择的专业、应该投入的工作、应该选择的伴侣。那些指导无比权威,权威到我们不听不行。
3.2.算法比我们有道德多啦。
人,会嘴上说一套,实际做另外一套。人,会在投票选利他的A方案,但是在实际自己操作的时候,选择利己的B方案。但是算法不,算法超越情绪,只遵循规则,忠贞不二,坚决执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事,在人界需要不断宣传、强化,在AI(算法)界,是题本之义,顺然天成。(人有时候不是人,狗一直是狗。AI是比狗更耿直、忠诚的狗)。
因为算法的介入,哲学(世界观)这样形而上的问题,和实际日常行为之间本来有着天堑深沟的,现在,平滑无感了。
结合3.1.和3.2,算法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道德上,都秒杀人类了,那么,我们还不听算法的?大势汹涌,不得不听。
3.3.算法,会成为独裁的利器。
算法,是个工具,带着强大放大功能的工具。跟着是好人的主人,算法造福人类;跟着独裁的主人,会让独裁铁桶般牢固。算法,可以洞悉情绪,可以探知想法,是不是特别利于统治,尤其是独裁统治?而且,因为算法太精密,精细化地分析对待,我们将被分别化地歧视,导致我们找不到同盟的反抗者。于是,只能被安静地统治。
3.4.算法的造反,不是那样的。
在好莱坞大片里,机器人奴役人类,是从机器人有自主意识开始的。不用。机器人不需要有自主意识,就靠智能,就够了。智能可以分析出意识、情绪的走向,精确预估,就可以对症下药,统治好人类。机器人不需要有贪欲,不需要控制欲,就可以控制人类。就像蚂蚁吧,不是蚁后贪图荣华富贵,才驾驭着无数工蚁为之服务、被其奴役的。人类未来的被控制,更像是集体的无意识,成为整体的乌合之众。
第4章,平等:谁该拥有数据
人生来平等?不知道。不过,人类一生下来是不平等的。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秩序,秩序需要管理和被管理,这正是不平等的起源。现在,2018年的现在,不平等正在加剧。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最有钱的100人的钱,超过了最贫穷的40亿人。
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大幅地贫富分化过;而接下来,会幅度更大。以前只是金钱和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后,则直接是两个人种的差异。不是比喻意义上的,而是纯生理意义上的。有钱人的钱的优势,会直接转变为长寿、智力出众、美貌和才华一体。而穷人,会变得没有利用价值,沦落到富人懒得罩着的地步。
因为科技,富人赚钱不需要穷人了。当我们穷人不具备剩余价值可供盘剥了,还能继续“剩余”在这个世界不?谁会成为富人,进而成为统治者?有数据的人。有数据,就有管理权。数据里,有着一切秘密。
有意思的是,赫拉利总是提及谷歌、脸谱、百度、腾讯,这些只经营虚拟产品的公司,而不提及苹果、亚马逊、阿里这样的和传统物质产品还保留部分联系的公司,明明后者手里也攥着大把的数据。
不明白,带着思考呗。
第5章,社群:人类身体的价值
过去几十年,各类社群减少了1/4,这导致许多人(指减少的这些人)需要在其他地方找到使命感和支持。
呃,社群是什么?相信不是微信群、QQ群,那么指家庭、公司么?参加的党派?呆过的班级是么?如果是,那么毕业以后,班级还是社群么?
不明白作者口中的社群是指什么,如果了解他的“社群”的边界,阅读(也是交流)会无障碍些。毕竟,这章的关键词就是社群。我的理解里,作者想说的社群,是让人有归属感的那种。
互联,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这是现实。可是理论上,人类对社群的需要,却必须来自线下更多。线上的嘘寒问暖很宝贵,毕竟还取代不了线下的端汤送水。随着技术的延伸,线上的关心也许可以实际兑现为线下的照顾,不确定。但是当下确定的是,我们的人际关系,关心和被关心都被稀释了,在更有力工具之前,社群是零和博弈,当我们多关心A一些,会减少原本对B的关心。注意力本身总量是有限的,是宝贵资源。
第6章,文明:世界的大同
这章,读懂作者的每一节,却不知道他的本意是什么哈。
人类统一有两种形式: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连接;让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实践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强:连接更多,实践趋同。
奥运会这样的超级链接,在100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当今,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间,和奥运会同等规模、级别的盛会,垂手可办。而美元,作为通行全世界的人造硬通货,则是社会实践趋同的标志。
世界趋同了,然后呢?不知道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好吧,还是关注“社群”吧,无论给自己提供意义,还是给他人提供意义,都是有意义的事儿。
第七章,民族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
这得先从社群的发展史说起。在人类刚是人类的时候,人只相信小的社群,而民族主义,是这几千年才有的。为了共同应对自然挑战的刚需,才产生了国家。人类在国家的形式下,实现政治忠诚。
民族主义有正面价值,如果没有民族主义,我们至今还会处于部落割据。世俗意义上,对民族主义的主要批评是,民族主义会产生战争。而最恐怖的核战争,会导致人类这个人种的灭绝。于是晋级为全球主义。
而近期民众感受到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于是萌生退意,从全球主义退回到民族主义。
【核挑战】是核挑战,让民族主义晋级为全球主义。而现在从全球主义退回到民族主义,并未消除核挑战。
【生态挑战】生态恶化导致气候变化,而该变化比起潜在的核战争威胁,则是已经发生的。而且,接近临界点,一旦到达临界点,全球生态恶化将是不可逆的。无论哪个国家多强大,这个国家凭借一己之力,也阻止不了全球气候变化。一旦气候恶化,没有国家可以避而远之。
【科技挑战】破坏性创新,可能改变人类的本质,可让人类整体消失。
上述三个挑战,作者想说,退回到民族主义,是不对的。需要继续坚持全球化。
第8章,宗教:神祗只是为国家服务。
宗教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宗教在经济问题方面没有什么派别之争。宗教问题可以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是身份认同问题。
神奇的是日本,既抢到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红包期,又通过天皇形式,维系了宗教的身份识别问题。
作者意思很简单,对于目前的去全球化,走向区域化。是不对的。
第9章,文化认同:开放与宽容
全球化浪潮下,因为更容易遇见陌生人,所以更容易产生摩擦。对于那些移民接收国,需要思考清楚,是否接受其他文化的流入。多大程度地开放和宽容,体现为如何回答以下具体问题:
1.对于接收国,允许移民进入,是责任,还是施舍?
2.对于移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当地文化?
3.对于接收国,多久才视移民为本国本土公民?
与其说是如何看待移民,不如说是如何看待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不意味着优劣之分,但是因为不仅体现为哪种诗歌形式更美等无关痛痒的方面,更会体现为事关价值观的取向,于是差异巨大,巨大到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对于不同到相反的文化差异,我们需避开几个误区:1.不区分应用场景,一揽子拍死不同文化。2.标签扩大化。3.对具体的人,事先预判。
对于我等普通读者,可能不关心移民问题。那文化差异对于我们个人,有指导意义么?好吧,我强行总结为,在当今多媒介形式下,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他们和我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
照搬上述的误区,我们努力避开:
1.在某些应用场景下,自如切换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有点分裂,不过正常,分裂越来越普遍。没事,人人都可以是双子座,只要你愿意。
2.别瞎总结。比如遇到一个和我们性格相反的老板,工作不爽,决定是否换工作就好,别扩大到“我不适合工作”。离婚是正常的,别总结出“我活该单身”。
3.不预设人设,那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清甚至看错身边的世界。
第10章,恐怖主义:切忌反应过度
如果用死亡人数来衡量,那么恐怖主义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远低于车祸、糖尿病、空气污染。但是,恐怖主义带来的恐怖,却远超其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按照社会契约论,公民纳税,以及交出部分自由,形成公权力,交由政府来管理,是默认政府应该保护免遭恐怖主义这样的意外伤害,而空气污染什么的,不在契约条款内,即使没有达成,也不会视为违约。
恐怖主义抓住政府的心理弱点,制造恐怖,希望借此导致混乱,可以达到颠覆政府的目的。而一旦有恐怖袭击,舆论会密集报道,正中恐怖主义的下怀。于是让恐怖分子觉得袭击——恐怖——有机可乘的逻辑是对的,于是刺激恐怖分子策划实施下一场恐怖袭击。
作者的结论是,别对恐怖主义太在意,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命题,需要政府聚焦解决。
第11章,战争: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
战争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讲究投资回报率。以前的传统战争,回报率很高,小投入会换来大回报,于是强国乐此不疲地发动战争。现在的战争,投资回报率很低。假设中国战胜美国,占领硅谷,但是我们的GDP不会就多了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公司的市值。
传统社会的资产是矿产、土地、劳动力等经济资源,通过战争会高回报地获得。现代社会的资产是科技和体制的知识,通过传统战争获得不了。(也许通过贸易战、商战可以实现?)于是政府不再把战争作为常规运营方式。
但是,因为人类不够理性,会犯傻,所以,对于当今社会战争的可能性,最好是不过度悲观地恐惧战争,也不要太过乐观地完全忽视战争风险。
恐怖主义、战争,对于我们普通人有几毛钱关系?强行总结为:在个人成长中,不过度恐慌;竞争以外,更多地合作;如果正快速成长,就别轻易停下。
第12章,谦逊:地球不是绕着你转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一个宗教……一个集体,往往会和一个具体的人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自我,固然会培育自己的自信,而且整个世界,是在各种个体(个人和集体)之间,以博弈而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形式发展的,所以个体自我强化,也未尝不是好事。需要注意的是,别太自大,否则会因为只盯着自己的一叶,而障目错误地看不到整个世界。
在中国,这几年对犹太人的评价很高,被视为最聪明的,最有商业意识的。当然,犹太人担得起这样的荣誉,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巴菲特……倾慕这些牛人的累计人次超过70亿,这么说不过分吧?但是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清醒地提醒:正视自己,别标签性地放大化。至少,正视犹太教,不能把犹太人的成就完全归功于犹太教。
犹太教孕育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但是就像弗洛伊德的母亲孕育了现代心理学第一网红弗洛伊德一样,不能就此浓墨重彩地书写她。
本章以犹太教为例,表达作者对谦逊的理解。关于宗教部分,结合复习一下第八章,可能效果更好。一神论会已出发就蒙蔽自己的双眼,多神论和无神论则不。在我们个人层面,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又摆正自己和周边的关系?如果有心得,善莫大焉,可能读完这本书,只要在这个点上有get到什么,就值得了。
或者,看看185页这句?“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就是一小群受迫害的少数人的简单宗教信仰,这些人喜欢阅读和思考,而不喜欢……”
第13章,神:不要妄称神的名
赫拉利的这个理解很有意思:神,出发于人对宇宙间奥秘的不解、敬畏,通过某些宗教经典的连接、转化,最后落脚于制定严肃而世俗的人间社会秩序。
在人类早期,出于集体对抗自然(或者说和自然和平共处)的需要,宗教的意义是必须的。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没有宗教信仰一样可以按照道德(社会秩序的潜在和显在形式)去为人处世。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教不再是必须的。
我的个人认识是,我们依然需要宗教,只不过会换个形式。人是社交动物,幸福是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他人的关系。没有社群的人,是不幸福的。宗教是社群典范,宗教的中心是神,以一位或者多位我们从来不曾谋面的面貌,聚拢着信众。信众更多是在教友之间,而非神那里,找到寄托、归属感的。
从这个意义上,书友会也会发挥着和宗教相当的作用——如果书友会可以:选出好书,为书友的价值观加持;以仪式感留存有理想、有行动的书友,营造同频归属感;以阅读为悟道形式,找到内心宁静。
第14章,世俗主义:面对你的不完美
世俗主义是什么?是指我们这些啥宗教都不信的人。世俗主义者不把人类有的任何视为神给的,而是人类自己传承而来的。世俗主义者不以垄断的眼光看问题,不以非黑即白的标准去判断身边的世界。
世俗主义的显著特征:1.不相信信仰,相信真相。这引导了现代科学的诞生。2.重同情。不是单纯听神的教诲,而是重自己的体验。当面对冲突的时候,则会努力找出伤害最少的中间路线。3.重平等。质疑等级制度,珍惜自由,并且进而承认自己的无知。4.重视责任。
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世俗主义很难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真相、平等、统一责任……这些太难。于是世俗主义会沦为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致命缺点是:因为教条,人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会一直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第15章,无知: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少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量太大,以致于我们没有人能全面地看清这一切了。
我们以为我们是理性的,事实上,人是基于情绪反应和思维捷径来思考和行动的。这是原始时代形成的,在现代社会应该进化改变,不过人类发展太快了,人的身体还没有跟上。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事实上,人类是乌合之众(不是贬义,指《乌合之众》书中的含义),基于集体无意识而行动的。
而这些,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尤其是,因为我们物以类聚,得到的反馈都是顺着我们自己的。这会让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让我们的缺点一直悬在那里,每人关注。
即使对于有权者,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权威之下,会蒙蔽很多不同的声音,导致有权者不能洞察未来。
第16章,正义:人类的道德困境
因为现代社会的复杂,因果关系的链条拉长,参与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数量变多,关系复杂化,导致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可测量。需要怎么做?
常见方法4个:1.缩小问题的规模。2.用故事在补充数据。3.变出阴谋论。4.创造出一套教条。
第17章,后真相时代:谎言万世永存
我们所处的,是谎言充斥的世界。不止是一个个体的谎言,有时候是政府代表着国家说谎,很多是有意,也有一些是自以为是的无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好像是在描述事实,而实际上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就会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以一斑的视野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也是一种谎言。
宗教是更大的谎言。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人被骗,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而事实上,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地步,凭借的也正是虚构的能力,从具体的外在真实特征,抽象出一般概念,人类才团结了更多的人,征服了自然和其他物种,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而后的货币,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是虚构出来的共同想象,严格说来,是集体谎言。
如果就自然科学来说,当然需要探索真相。人类一边在社会科学上充满想象,一边在自然科学上高精度还原。
第18章,未来不是科幻小说:无法逃避的母体
这本书瞄着的时间轴,是“现在”,是人类文明中恰巧我们正在经历体验着的“现在”。当然,也包括一点点未来,马上到来的未来,是现在的延续的未来。因为下一秒马上就到,就视为现在了。而上一章的第17章,是和时间维度无关的。在结构上,我会觉得第17章只是为了第18章铺垫,第18章才是重点。
可是不巧,第18章是个隐喻,通过《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头脑特工队》这3部电影和《一九八四》这部小说而展开的隐喻。我个人都没有看过,所以通篇不知所云。感觉里,母体就是俄罗斯套娃,跳出一层还有一层。
我被加深了的印象,是讲故事的作用。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文学,而非自然科学,可是却充当着启迪人类窥探未来这一自然科学应该发挥的角色。小说是虚构的,科幻也是虚构的,两者叠加,却给读者指明了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从这个功能来说,科幻小说的作用,比得过大科学家。
so,把故事讲好。营造出的美好,哪怕不是真的美好,可是带来的愉悦、归属感、向往……却是真实的、意义重大的。
第19章,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今年是2018年,2050年我76岁,不知道那时候国家是否在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否在继续工作。我女儿42岁,应该正在工作,而且还要工作好久。没有人知道,那时候我们会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000年前,32年很短,短到好像没有多大变化。而现在,32年很长,好像隔着好几个人生。代沟很容易发生,甚至,不是发生在两代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同一个人的7年前后。婚姻上的7年之痒,笑来老师说的7年就是一辈子,我认可:7年前后,判如两个不同人生。
说回工作。过去,信息很少,获得信息很难,所以,信息本身就是竞争力。现在和以后,信息很泛滥,获得新信息的边际成本趋近于0,那么多掌握一些信息,能带来的竞争力也趋近于0. 而且致命的是,如果以信息量来衡量自己,那么人会无限焦虑,因为待掌握的信息太多了,人会落入无边的无助感中。
这样的时代背景里,比信息本身更宝贵的是:判断哪些信息对于我们自己是重要的,从而去掌握。参照生物进化的理论,信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存在是否适用的区别,也即,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没有人告诉你,哪些信息适合你,只有自己懂自己,需要自己去识别。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比重要。
对于技能,和对待信息类似。我见到很多在校大学生,对考证有着不理性的偏好。如果一些证偏离目标,那么边际收益就约等于0,除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边际成本就无穷大。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混沌的时代,不能再自我设置目标了。难道我们如此容易被骗,这样的鬼话也能相信?不是不能设目标,而是不能设太长期的目标,或者长期但是具体的目标,更需要根据身边的环境变迁,及时去调整。
我说的“及时去调整”,在《今日简史》里,有另外的说法,叫职业和学习的“不连续性”。严格来说,不是普通的不连续,而是可能是断崖式的,下一份职业和上一份是迥异的,从而为了胜任下一份工作的学习也是全新的。
而且,我们的生理寿命在延长,结合“不连续性”,如果悲观,要不断地重新学习,背景音乐是前些年为了安慰和激励下岗工人的《重头再来》。如果乐观,则是体验几段不同的人生,其实是多赚的几辈子。
未来变化那么快,成年人的经验会没有价值。对于孩子来说,不能听父母的,因为可能给出来的建议是误导性的。对于我们自己,则是不能信自己。很撕裂,有没有?不自学点心理学,会怀疑人生的。
第19章,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今年是2018年,2050年我76岁,不知道那时候国家是否在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否在继续工作。我女儿42岁,应该正在工作,而且还要工作好久。没有人知道,那时候我们会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1000年前,32年很短,短到好像没有多大变化。而现在,32年很长,好像隔着好几个人生。代沟很容易发生,甚至,不是发生在两代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同一个人的7年前后。婚姻上的7年之痒,笑来老师说的7年就是一辈子,我认可:7年前后,判如两个不同人生。
说回工作。过去,信息很少,获得信息很难,所以,信息本身就是竞争力。现在和以后,信息很泛滥,获得新信息的边际成本趋近于0,那么多掌握一些信息,能带来的竞争力也趋近于0. 而且致命的是,如果以信息量来衡量自己,那么人会无限焦虑,因为待掌握的信息太多了,人会落入无边的无助感中。
这样的时代背景里,比信息本身更宝贵的是:判断哪些信息对于我们自己是重要的,从而去掌握。参照生物进化的理论,信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存在是否适用的区别,也即,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没有人告诉你,哪些信息适合你,只有自己懂自己,需要自己去识别。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比重要。
对于技能,和对待信息类似。我见到很多在校大学生,对考证有着不理性的偏好。如果一些证偏离目标,那么边际收益就约等于0,除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边际成本就无穷大。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混沌的时代,不能再自我设置目标了。难道我们如此容易被骗,这样的鬼话也能相信?不是不能设目标,而是不能设太长期的目标,或者长期但是具体的目标,更需要根据身边的环境变迁,及时去调整。
我说的“及时去调整”,在《今日简史》里,有另外的说法,叫职业和学习的“不连续性”。严格来说,不是普通的不连续,而是可能是断崖式的,下一份职业和上一份是迥异的,从而为了胜任下一份工作的学习也是全新的。
而且,我们的生理寿命在延长,结合“不连续性”,如果悲观,要不断地重新学习,背景音乐是前些年为了安慰和激励下岗工人的《重头再来》。如果乐观,则是体验几段不同的人生,其实是多赚的几辈子。
未来变化那么快,成年人的经验会没有价值。对于孩子来说,不能听父母的,因为可能给出来的建议是误导性的。对于我们自己,则是不能信自己。很撕裂,有没有?不自学点心理学,会怀疑人生的。
当然了,意义感是能否让我们自己幸福的重大课题,明天读。第20章40页,很长,很容易迷失。但是,前面的18章都是铺垫,啥政治、文化走向,我才不关心,本书到最后3章,才是全书的意义。
第20章,意义: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
本章篇幅较长,40页,原文3万多字。长也正常,因为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某种意义上,前面的19章,都是为了本章而事前铺垫。
这篇读中感,我写不好,驾驭不来。会结构松散,精神游离,但是不管了,先写一稿,以后还会继续思考的。
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从古至今,没有停歇过,随着人类认知的变化,答案一直在更新。到今天为止,可能也给不出普世的标准答案。你我相信哪一个版本,愿意投身于其中的原则,找到内心宁静,就好。
人类已经给出的答案里,有两种模式,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
佛教教义里,人生生世世,每一辈子的善恶,决定下一辈子的身份,是循环模式。《狮子王》里老狮王教导未来的小狮王:狮子就该吃羚羊,羚羊吃草,狮子死后遗体喂草,生命如此代代相传,循环往复。在循环模式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在宇宙大戏中的角色,哪怕再小,至少有归属感。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都是线性模式。这一辈子需要修行,为来世进天堂做准备,进了天堂或者地狱,就是永远,不改判。这一辈子的修行,不一定轰轰烈烈,除了礼拜外,生活里的大小事都很重要,洗手、吃饭、结婚、生子,都有很多形式需要遵循。遵循本身这种仪式感,变得意义深远。事关来世永远的幸福,小事就不是小事,不再繁琐,而是进度条上重要的累加。
哦对了,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线性模式。最终,无产阶级获胜,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全民公有,每个人都充分自由、充分快乐。而且,没有退变的风险。所以,信奉共产主义,和资产阶级鏖战到底,是意义非凡的。
在线性模式下,一旦成功,就永恒幸福了。注意,是“永恒”。
随着人类认知进化,问题出现了,信仰有危机了。因为,我们开始知道,地球会再存在75亿年。而根据我们对历史发展的加速度的了解,根本没法知道哪怕75年后的生活状态。放不到一个物质场景下,对精神世界很难模拟。
我们需要给自己讲故事,畅想未来。关于人生的终极三问,这个故事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我们在这个故事里有明确的角色;故事的边界超出我们的视野。(突然想结合前两天看的《领导力与新科学》,一个组织如果想充分发挥成员的能力,必须让他感知和认可自己的角色)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无关我们生命的长短,或者说,不和生命长短有正比例关系。再延长一把,我们死后,希望留下什么?近一点看,每个人都可以留下一点,比如遗产、子女、产业、一些文化的传承;远一点看,什么都不会留下——我们留下啥能留到在7.5亿年后?
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编了很多故事,打造了很多仪式感。都是假的,都以为是真的。比如宗教是虚构的,国家是虚构的,公司是虚构的,钱币是虚构的……以国家为例,国家是什么?是国旗?是国歌?是国家元首?是国土?是国庆节?是国民?都不是,因为即使全部换掉,这个国家还是这个国家。都是集体想象。
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角色,不断寻找自己的信仰。有意思的是,我们给自己找的角色不止一个,而信仰也不止一个,也可以切换自如。在不同的宗教中,信徒为本教的神而死,都是神圣的,要进入来世的乐园。按此,信徒和异教徒战死,会来世进乐园,这是善事,可是其他教徒却要为他报仇。矛盾的。日本战败,美军入驻日本本土,因为互相为敌战斗多年,以为会被日本国民抵制,结果,是被夹道真心欢迎的。
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们在不停地探寻自我。可是,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了。我们在朋友圈里,包装自己,凸显自己的善良、有趣、爱运动、爱工作、家庭幸福……这些都是我们为自己编的故事,编得太投入,自己信以为真。如果相信这个故事,我们就永远找不到自己。
结论很丧。事实上,作者否定了A\B\C\D选项,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其他选项。看完这3万字,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目前我能给出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就是探求人生意义本身。
第21章,重新认识自己:人类心智的奥秘
《原则》里,达利欧先讲了自己的经历,后表达他的理解。在《今日简史》里,赫拉利先用20章详述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未来的理解,而后用1章简要讲述他自己的成长。
他少年时烦恼,觉得世界莫名其妙。进了牛津大学读博士,依然觉得找不到真。而后,参加了10天的“内观课”,收获很大。内观课其实是冥想的一种,闭眼打坐,只关注自己的呼吸,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气息的具体流向。
我们好像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是个人的CEO,似乎对很多宏观的重大命题有着思考,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呼吸的关注这样的小事,都很难维持几分钟。我们在生气、愤怒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愤怒对象身上,却不会关注自己愤怒本身的真实感觉。
冥想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接触事实,接触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微细节的事实,哪怕只是像呼吸这种每一秒都发生但是我们却无视的小微细节。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从呼吸到心智,都不。
此前,我们往往把大脑和心智混为一谈。大脑是物质层面的,心智是精神层面的,心智可能是大脑活动的脑电波而生成的,但是这个生成机制,我们一点都不了解。比如,怎么样的脑电波波段波形会产生爱,怎么样的脑电波波段波形又会产生恨、愤怒、怜悯、快乐……?
对心智的探索是困难的,而且随着人和周围环境的链接越来越复杂,该探索会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必须加速,因为随着算法的介入,算法将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会不知道这个计算过程,因为太复杂,理解不了。但是,出于人的惰性,会直接放弃过程、接受结果。到那个时候,人类将永远没法真正地了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