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作者: 刘启辉教书匠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05:57 被阅读0次

          离开家乡去异地求学,极少遇到乡音。一者时代早,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都不够发达,有些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县城;二者,考上大学者了了。记得我们那一届,文科应届考上大学者只有个位数。散落在全国各地,犹如一枚绣花针沉入大海。因为稀罕,偶尔擦肩而过,惊闻乡音。那种惊愕、狂喜溢于言表,转身紧赶几步就为听个真切,确认无误后,罔顾自己平时的羞怯,竟然可以鼓起勇气问道:“你是安远人吗?!”

          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非常贴切地用在自己身上。掐指一算,我已离开家乡求学谋生三十载,远胜过在家乡的十九年。有时候,与老乡在一起,说一句土得掉渣的家乡话时,颇有点得意。我一直以为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天经地义。没曾想还真会遇到一些人,哪怕只是离开家乡一年半载,竟然忘记了乡音。

          其实,真要说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是说普通话来得自然。或许,打小的成长环境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者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说家乡话,聊个天可以,却很难去表达爱恨情仇。于我,真想表达爱恨情仇,还得说普通话。

        曾奇峰说:“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山区小县城

        我没有想到,曾奇峰竟然会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乡音。他说,乡音是我们与家乡的链接,不说乡音,意味着对过去的“背叛”。也容易遭到乡亲语言上的攻击,大体就是这才离开家乡没多久,竟然忘本了!这种情况确实有,读大学那些年,确实比较注意,还真担心受到他们语言上的攻击。于是,偶尔蹦出普通话赶紧收回去。

        或许是做咨询久了,可以真诚面对爱恨情仇。加上和老家同学电话沟通,我为了表达,有时候自动将乡音切换到普通话,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将意思和情感表达充分。如果说,精神分析就是让人走出过去的限定的话,或许学习多年的心理学,我也得到了成长。

        有几回,第一次见我的人,想从我的话语当中猜测我的家乡,极少能猜对的。是否意味着我对家乡的“背叛”成功?不会的,即便为了表达的需要普通话说得多流畅,一旦和老乡在一起,一口家乡话说得比谁都地道。

        我们这些城一代,一方面极力融入新环境,又时不时想念过去。想念儿时的口味,想念儿时的伙伴,想念一起走过的青春。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h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