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来,妈妈总要感叹我的读书之路是用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十三岁的儿子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这回就带着他亲自感受一下我读书之路的三分之一段历程。
我们的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的驶着,孩子他爸双手紧握着方向盘,两眼紧盯着前方,几乎只能完美通过一台车的山路,左边是高高的峭壁,所幸现在的杉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可以树起一道道天然的屏障,给司机带来一些安全感。我们尽量靠着内坡行驶,不停鸣着喇叭,拐过一个弯,不知从对面又会出来一台摩托车或者一辆汽车。弯多路陡,视线受阻。今天恰逢政府安排挖土机在削一些急弯的峭壁,路上遇到很多来来往往的渣土车,他们庞大的体型和轰隆的声音让我心中忐忑……
一路油门踩到底,向上,向上……儿子以为在外婆家就是山顶,没想到只是山腰。窗外的风景倒是秀丽。一座座青山绵延不绝,有像匍匐的一头金牛的,竖起它的两支牛角;有像蹲着的一条狗的,仰头长吠;也有什么都说不上来的,只是单纯觉得它好看……那时候,我十来岁,小学四年级要到二十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我们村差不多大小的同伴十几个就寄宿在中心小学,每周五放假,沿着二十几里的山路回家,每周日上午背着一周的大米、咸菜,爬着二十几里的山路返校。十来岁的人儿,稚嫩的双肩,稚嫩的双腿,就这样来回走了两年。两年间,我们极少遇上顺风车,十几个娃前呼后拥,一路欢歌笑语,倒也不觉得累。而如今,再让我徒步走上一个来回,那是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的。人啊,只要心里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再艰苦的条件都能克服,再大的困难也不抱怨。这样陡的山路,这样艰苦的跋涉,我们没有叫过苦,从来没有谁因为路途遥远辍学和掉队。大家一起回家,一起返校,当时结下的革命友谊弥足珍贵!
我们行驶在大路上,还能隐约看到藏匿在山下的一户户人家——白墙红瓦。以前这里是一条老街,街两旁是一座座木房子,一根根竹筒将山上的泉水引流到各家各户,我们爬山累了,就蹲坐在山泉边上,用手掬捧着往脸上,往心里浇,感受那种清凉和甘甜。如今都是自来水了,水不及以前的甜,也听不到叮叮咚咚的清脆的悦动了。车子行驶了大约四十分钟,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再往山下开了几里路,才到了乡镇。呈现在眼前的乡镇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恍若踏入一片陌生的土地,我竟无所适从。凭着模糊的记忆辨出学校的大致方向,车子拐进一条狭窄的巷子,看到了“白果市乡中心小学”的校门。校门紧闭,从外面可以看到学校的结构和以前无异,只是多了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多了一些名人雕塑,拆掉了以前的宿舍楼,增加了一个车棚。进去应该还会有新天地吧。我指给儿子看,那里是我读书的教室,那里是我就寝的宿舍楼,那里是就餐的食堂……以前的时光只有依稀几个片段回来了,二十几年了,光阴不再,青春更是逝去的珍贵了。
逗留了十几分钟我们就返回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开车也是一样。儿子明显感觉到耳鸣,七拐八弯的摇晃也让我头晕起来,小儿子趴在我腿上让我抱着,我想他也晕了。老公感叹,山路十八弯,这不知道有多少个弯了。从窗外望去,一座座山向后退着,一座座山还在我们的对面袭来,你刚掏出手机要拍下它的美貌,一个急弯又把它丢在身后。文学作品形容从山顶看到的山路是白色的带子,看到的房屋是火柴盒,这些我都看到了。
来回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二十几年前,我们要走四个小时。而这只是我读书之路的三分之一。初中,我是在更远的另一个乡镇读的,一个月走四十几里来回;高中,离家三十几里,也基本上是徒步往返,一月一个来回。我佩服当时的毅力和决心,也对现在学生优渥的学习条件无比感慨,更为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学习上懒散不刻苦的态度表示不解和扼腕叹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你能走多远,与你的决心和梦想有关!
我的读书之路 我的读书之路 我的读书之路 我的读书之路 我的读书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