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是何伯俊老师的课。
这节课,何老师提出了“点式散射法”,是说从一个字或词语或句子入手,勾连起与其有关的横向纵向的渊源,从而深刻理解字、词、句背后的含义,渊源包括各大学科领域,跨时空的古今中外的事件。乍听到这一观点,我立刻想到我的老师,课堂上讲着讲着就讲到了课堂外,猛然意识到自己离题,便说:“说远了,言归正传。”这种方法类似“漫谈”,不过这种方法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反而听得津津有味。这种发散式的挖掘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如果过度挖掘有背离主题之嫌,如果只是听老师漫谈,而不进行有效的活动,那么这种讲解方式也不过给学生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另外漫谈的内容只听老师讲解,这些内容相互之间也是分散的,片段的,不成系统。所以,这种“点式散射法”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那么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长久的记忆。说到这里便和曹晓丽老师的项目学习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可谓是殊途同归。
何老师还提到了“元故事”,即对给定的场景进行充分的想象,以此补充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或者场景发生的环境,环境包括庞大丰富的细节,我认为这种训练对学生的想象力大有裨益。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一切记忆,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学生对场景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对场景的认识极为深刻,这种训练也是对思维发散性的训练。
何老师也提到了学生写作的取材源,主要有五大方面,包括课堂内外,生活、学习,非常全面细致,对各位老师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何老师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老师,也是一个有独特见解的老师,最关键的也是我最倾心的是作家身份。
何老师教学不拘一格,不为规矩俗套限制,他坦言:“36年,我从来不写教案。”让我们这些被教案牵绊的老师非常羡慕,何老师人格独立,不为名利羁绊,;领导对他说,如果不写教案就不评职称,就通报批评,他说:“无所谓。”这种保持自己风格的勇气令人钦佩,不过何老师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因此别人无话可说。
何老师今天讲课的主题是“文学与写作的关系”,他的入题就令人耳目一新,他先从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讲起,从书法的角度解读苏轼“人生如梦”的蜕变历程。何老师是作家,他又以写作者的身份来理解写作与教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对于何老师的看法,我是深表认同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写作者。
不过,何老师今天的讲课有几点不足,让人有些遗憾。一是何老师的课,由于时间匆忙未能讲完,是我们我法领略更精彩的高论;二是何老师的调子比较平淡,没有起伏,使人听着容易走神,何老师也坦言:“我朗读不好。”三是何老师没有把握好重点,讲的过细,以至于重点部分还没来得急讲。对于有些典故完全可以一句带过,因为大家都不言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