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散文
〈观世新语〉之九 胸怀淳至纳天地,任尔东西南北风

〈观世新语〉之九 胸怀淳至纳天地,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 曲文昌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6:50 被阅读7次


胸怀淳至纳天地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坦荡

    某单位上班开会,一位职员珊珊来迟,主持会议的主任问:“怎么才来?”  他回答:”  睡觉过头儿了,实在对不住大家!” 主任正要严厉地批评几句,书记示意止住了,抢过话头笑着说: “这个理由最充分,下次不睡就是了。”  事后书记对主任说:“这个同志来晚了,有错误。但他完全可顺口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他没有那么做,可见其坦白……”

    年末评先进,这位职员第一个发言。他首先提名一位曾经反对过他的人做先进。主任个别谈话时有意问他,这个职员说:“我是按领导讲的条件评选先进,而不是评谁够朋友……”主任很满意。干部考察时,主任不加思索地介绍:“这个同志为人正派,诚恳坦荡……”

    当然,坦荡的含义是很深刻的,能做到坦荡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功夫。这里不妨说个发人深省的关于两个和尚的故事。

    坦山和环溪两个和尚结伴出游,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场暴雨,河上的桥被水冲毁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水不深,可以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少女从远处走来,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是怕被河水冲倒,于是她用目光向两个和尚求援。

    坦山和尚原来想独自过河,看到少女为难,便说:“我想你是难以过去了,我抱你过河吧。”说罢,便抱起无可奈何的少女,涉着急湍的流水过了河,把她安全送到旱路,分道扬镳。

    环溪和尚看坦山年纪轻轻竟然抱着妙龄少女,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们默不作声地走了很长一段路后,环溪和尚实在忍不住了,突然对坦山和尚说:“ 我们出家人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抱那女子过河呢?”

    坦山和尚坦言地回答:“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了,可是我看你到现在还抱着她呢!”

    这个故事启迪了许多人,连美国出名的现任百事可乐饮料总裁罗杰,也用“两个和尚过河“的故事来警示自己。他在自己撰写的《百世称王》一书中告诫自己,要学习坦山和尚坦荡处世的胸怀,而不要像怀溪和尚那样,心里放不下、却又不敢破除清规的虚伪心态。

    对此,有人说的很深刻:“我们活得很沉重。许多有形与无形的压力使我们扭曲、变形、异化。为了活下去,就得虚假;为了活得好,一些人就虚伪。”

    “西方人根据基督教之说法,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原罪,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造成的),因此人人都有罪,都有隐私,都有丑恶。那么怎么办?为了能在一起生活,便宣布承认尊重隐私权,条件是不伤害他人与社会。”其实,这很虚伪。

    很可怜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大多数时间里,不承认自己有时是虚伪的。虚伪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心态,一种不容易发觉的习惯,一种似乎合理的客观定势,而把坦荡倒看成是超出群情的非正常的表现。有人明白地说:“一重人格活不下去,两重人格倒可以活,且能活得巧,活得好。于是久而久之,见怪不怪,怪即正常,而正常却怪了。”

    狭窄和虚伪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痼疾,要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加速社会的深层改革,必须呼唤和推崇反虚伪、反虚假的坦荡猛士,向一切丑恶和虚伪宣战!

用真实为坦荡奠基

    一个人,是否能真实地表现自己,是检验其人格力量的试金石。   

    不真实的人以虚伪来装饰自己,无论如何也坦荡不起来。坦荡首先是内心纯正无邪,如《楚书.阮籍传》所言,是“其外坦荡而内淳至”。

    1940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儿子从重庆到成都的一家工厂工作。他想要一份学历证书。他想起父亲在教育界的威望,就瞒着父亲给重庆育才学校副校长写了封信,要求他为自己开一张学历证明书,证明书很快开来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突然从重庆排来电报,要他立刻把证明书寄回去。不久,他又收到父亲来信,信中以严肃的口气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动摇,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望你必须朝这个方向修养,才是真学问。”没有真学问,硬要装璜门面,是肤浅的人,而真正深刻的人并不把“我太肤浅了”当做丢人的事儿,相反,这正是他们真实的坦荡。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好说“我知道”的人,往往是头脑迟钝,思维浅薄的人。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却表现出独特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无怪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留给门徒的一句告诫:“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敢于承认自己的缺陷是真实坦荡的体现。伟大的人格都是敢于正视自己是有缺陷的。他们懂得真正的力量不是表现自己什么都行,而是知道自己什么不行。一旦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那弱点就会成为一种优点和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林肯和儿子乘马车上街,街口被经过的浩荡队伍堵塞了。林肯问一位市民:“这是什么?”意思是问这是哪个州的军队,但没有说清楚。市民也许以为林肯不认识军队,或者是在愚弄自己,于是回答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他妈的是个大笨蛋!”  林肯非但不 怒,反而向那个市民道谢,并严肃地对盛怒的儿子说:“能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这是一种幸福,是的,我的确是一个他妈的大笨蛋。”试想,那个市民若知道他叱 斥的是总统先生,该会怎样的为如此坦荡而感动啊!

    世界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一时成了人们崇拜的对像。一次记者巧妙的问他:“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想了想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该掉眼泪的时候也掉眼泪,这样才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不要以为是英雄就是高大的石塑,事实上,愈是真正的伟人,就愈是“血肉”充实的人。君不见拿破仑受人嘲弄流过泪,毛泽东因失爱子流过泪,周恩来因为边区人们贫困流过泪,李光耀为国家的处境流过泪……一篇《哭也美丽》的文中说得好: 流泪是真实的标志,“我在流泪中成熟,我在流泪中潇洒”。

    是的,我们内心所隐藏的部分,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世界,敢于坦荡地暴露自己的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吸附力和感召力。

    法国大作家狄德罗要求作家们做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他说:“不要以为,学习为人之道而付出的劳动和光阴是白费的,从你的性格作风中建立起来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里散发出一种伟大正直的光彩,它会笼罩你的一切作为。 ”

用清正为坦荡固本

    如前所说,坦荡是品格的外在,它是灵魂的旗帜,它之所以能够飘扬在世人心海的上空,是因它清净正直。一句话,任何坦荡的人都是光明的人,无私无弊的人。为了正义和光明,当仁不让;为了理念和追求,我行我素;为了责任和诺言,为了人格和信仰,出生入死,大义凛然。

    不光明的人,有私弊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坦荡不起来的。有恶德的人,即使想坦荡一下,也只能是放纵放荡,它的“尾巴”终究会露出来。因此,坦荡是有品德之人的专利。

    北宋时代,有一个出名的画家、书法家叫米芾。他在绘画艺术上造诣很深,但他的为人处世却很不像样。

    有一次米芾在江苏与一位旧友乘船同行。两岸风光秀丽诱人,情思勃发。朋友想起自己珍藏的字画,可以在此时助兴,便拿出来与米芾共赏。米芾在旁侧看了一会儿,发现其中有一卷书法作品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于是心迷眼热,要求朋友无论如何把这幅珍品送给他,或者用自己的一幅画与这幅珍品交换。这位收藏行家哪里能轻易答应这实在是不上算的交换呢?谁知米芾竟以死相逼,走到船边就要跳水自杀,朋友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只好违心地把这幅字画交给了米芾。

    也许历来人们说的“文人无行“ 是正常的,其实这是封建士大夫对这种恶行的放任,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读书人窃书不算窃“一样,米芾正是这种”文人无行“的所谓坦荡纵恿了他,使这样的恶行在他的一生中发生过不止一次。

    又有一次,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唐代大画家戴嵩的作品《牧牛图》,主动卖给米芾,米芾接过画反反复复地看了许久,故作为难地说:“你的这幅画得让我好好的研究一番,看看是不是赝品,如果是真迹,我就买下来。”

    过了几天,卖画的那个人来找米芾。米芾很遗憾地说“此画是假的,是伪造的。你怎么可以拿这样的赝品来骗我的钱呢?多亏我是专家,否则就要上你的当了。”  那人把画接过来认真看了一会儿,鉴别出不是原来那张,知道米芾搞的鬼,把他自己伪造的这张用来顶替真的。这位十分内行的卖画者确切地指出了米芾仿作的不容否认的根据,米芾只好承认。虽然做了这样的事儿,米芾却泰然自若,不以为然。可悲的是,当时人们并不十分厌恶这种行径,有人认为这是文人墨客的趣事,是堂而皇之的坦荡,甚至竟使米芾这样德行不端、作风不正的人与苏东坡,黄庭坚等齐名。尽管这样,米芾这种异化了的坦荡,还是被后人所唾弃,都骂他是夺人所好、品行下作的小人。

用气节为坦荡扬威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肯定是主观受客观威力限制得多而至;相反,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敢于赴汤蹈火的人,客观对他的限制力就自然减少了。污,是考验,但有“出污不染”的坦荡

;危,是考验,但有“临危不惧“的坦荡;死,是考验,但有“视死如归”的坦荡。

    君子有节,才能坦荡荡;小人失节,才会长戚戚。气节是坦荡的胆,是坦荡的威。

    唐朝有个礼部侍郎叫钱徽。一年春天,他担任选进士的主考官。当朝宰相段文昌派人送来一封信,请他对段的一个亲戚考员给予关照录取。钱徽看到段文昌说的那个人的试卷,实是低下,便不听好心人的劝告,从准备录取的名单上把那个人的名字一笔抹掉了。

    宰相说情没成功,便怀恨在心,寻机在皇帝面前说了钱徽的坏话,使其受到贬职远地做地方官的处分。

      钱徽的僚属们都为这事抱不平,有的给钱徽出主意,把段文昌托情的信交给皇帝,让段的人品公之于众。

    钱徵坦然的笑了:“咱们做事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升官贬值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永远站得直立得正,就不怕是非的考验。拿别人给自己的私人信件去搞报复,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说着,他把那封信检出,当大家的面点火烧掉了。

    钱徽把自己“对头“的把柄烧掉,证明了自己绝非下作之人,乃是坦荡君子。可段文昌宰相能有钱徽这种气度的一半儿,也不会做出以官报私的事来。倘若他知道钱徽烧信的举动,其脸面该放在何处呢?

    人之人格清高,气节不辱,不仅表现在受贬之时,也表现在受宠时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受一个公爵的敬慕,公爵不仅帮助过他,后来还把他接进宫廷里住,享受崇高的荣誉。

    有一次,庄园来了个名人,是当时占领维也纳军队的一个军官。公爵想在客人面前炫耀自己,便叫人去请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但贝多芬拒绝了。

    公爵认为贝多芬是要使他下不了台,便亲自去请他,并表白自己往日对贝多芬的恩典。这下子激怒了贝多芬,他一句话不说,就冒着大雨冲出了公爵的庄园,一回到家,就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粉碎,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上坦率地说:“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这个要气节,不要恩宠的贝多芬,如同坦荡千里的洪水,冲击着虚伪和丑陋,始终把自己独立的人格袒露给爱他、同情他的人和恨他、诋毁他的势力。

用勇敢为坦荡壮行

    人能坦荡,不是按戏文扮角,按导演的话作戏,也不是入无人之处,进无忧之境,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坦荡是不存在的。无弄潮之胆,难以荡江海;无打虎之魄,难以啸山林。因此,坦荡从来不是没思想准备、没胆识的愚行。

    1929年的一天,肖洛霍夫去 见斯大林。他的《静静的顿河》第三部被《十月》杂志搁置了两年不予发表,而且诽谤和诬陷像潮水一般地包围着这个25岁的青年作家。

    谁知斯大林也指责他在作品中推翻了对哥萨克暴动的定论,并指责肖罗霍夫以同情的态度描写反革命份子格列高里,这实质是在指责作者的立场有问题。肖洛霍夫坦率不讳地直抒自己的创作主张。他说,他写的是文学作品,写的是人。人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有魅力的。为了在人物身上反映真实的生活和魅力,作者巧妙地隐蔽了自己的立场。他还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当时在南方战线执行错误政策的人都不愿意把哥萨克那段历史真貌公之于世。现在这些人正包围着斯大林,都身居政府和军队要职。而他的小说是按照顿河两岸发生过的历史真实写出来的。最后,肖洛霍夫正色直言说:”如果哪个共产党员害怕这个事实,那就只能说明他已经堕落了。”

    斯大林被这位心地坦荡,无所顾忌的青年作家说服了,他不得不接受作家据理力争的”魅力论”,说:  “好吧,我们发表第三部《静静的顿河》!”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革命家,尤其具有坦荡的胸怀,他们正义的事业和远大的目标,以及恢宏的气度决定了胸怀的坦荡,因为他们没有一已的私利可隐藏,没有丝毫的伪善劣性,他们公开自己的主张,光明磊落地践行自己的职责。他们的人格永远是一面荡长空腊腊作响的旌旗。

用开化为坦荡展途

    即使是一个“正派人”也不一定坦荡的起来,这有着种种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是顽固的习惯、沉重的传统、陈旧的积习束缚了灵性,封闭了联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一个人生在一个太老的民族中间是需要付很大的代价的。他负担极重:有悠久的历史,有种种的考验,有令人生倦的经验……沉淀在这生活底下的是一些烦闷的渣滓。“

    从主观上看,是心理学所说的自我防卫心理在起作用。我们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要求人们刻意修炼自己,使许多人误认为沉稳和不显露内心世界是成熟的标志,顺从、规范和不出大格是安身立命的法宝。所谓“枪 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几乎成了警示恒言。

    一位心理矫正大夫,接触过这样一病例: 有一位男青年,由于自觉不自觉地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影响,不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可是青春发育期的萌动,又促使他想接触异性。由于这种矛盾心理作怪,见到女性时就笨嘴拙舌,不知所措,连手脚都不知放在哪里是好。一次由于他惶恐地看了一个从身边走过的女孩儿,被女孩儿白了一眼,就认为自己犯了罪过,从此再也不敢正视女性,碰到了也躲开,躲得远远的。但是,青春期的烦躁又使他放不下对异性的向往,于是常常昼夜不分,怪梦不断,使得他这种妄想型心态和消极暗示心理愈发严重,甚至觉得自己变成了色鬼,生理需求和观念排斥的矛盾折磨着他自卑和脆弱的心理,最终诱发了神经官能症。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发育到青春期,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产生,性心理开始形成,青年男女彼此向往与追求是正常的。在特殊条件下产生某种性冲动与性欲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在社会道德准许的情形下,通过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渲泄和表达,就不能视为是可耻的或者下流的行为。而且,排出这种性压抑,合理的自我调节好这种心理,对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都有益处。

    就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不仅在男女联谊、恋爱上,而且在一切社会事体上,都要开放些。只有开放,才能坦荡,只有坦荡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沟通各种关系,传递各种信息,促进群体行为的形成,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还就男女交往来说,坦率一些,开放一些,将会减少许多繁琐关节,减少失误甚至悲剧。

    有一男青年,在学生时期就爱上了一个女同学。可他一直畏畏缩缩,不敢坦率表露。离开学校后,虽然彼此见过几次面,但他始终羞于启齿。四年后,己经结婚的女同学,

偶尔知道了这位男同学因痴情地等她,精神有些失常时,对他很同情。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进行劝慰。不料,他写的信被丈夫发现,鲁莽的丈夫竟因此打残了她,进了监狱。试想,如果男青年开放一些,可能成就了一个美满的姻缘。同样,如果她丈夫开放一些,也许会理解妻子对同学的劝慰,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局。

    而与此相反的做法却是另一种情形: 原苏联一位工程师爱上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他坦然地向她求爱,而女学生却逃避他。这位工程师还是经常去找她,给她送鲜花,竭尽全力地表白。不久,女大学生结识了一个男朋友,工程师知道后写信给她这位男朋友说: “

我是世界上唯一能全身心爱她的人,而你却不能”,男朋友自认较量不过工程师,主动退出了情场的竞争。年龄渐大的女大学生终于向法院起诉,说工程师有跟踪、恐吓、侵权等罪。法院判决对工程师实施45天拘役。当原告被告一起走出法院大门时,工程师仍坦然地向她笑着说: ”亲爱的,45天出来后,我再来找你。“  这时,女大学生望着工程师英俊、诚挚的面庞,被他热情而自信的追求打动了,转身回到法厅要求撤诉。后来两人终成伉俪。

    事实上,不仅在择偶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不开放,使许多擦身而过的机遇没能抓住,落得个在封闭的无形围墙里,坐视良机远去,空留许多遗憾。

    朋友,在你生活的舞台上,不要因习惯的、传统的、经验的种种压力,便给自己戴上厚厚的假面具、逃避真实对你的考验吧。

    要相信:

    戴上面具是一种痛苦,一“被别人摘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摘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雨果)

    你是真实的人,绝不用伪装,而且“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重。”(席勒)

                2019年2月24日于北京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世新语〉之九 胸怀淳至纳天地,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mg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