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滋味的姿势练多了,审美就提高了
尝滋味的姿势练多了,审美就提高了。审美提高了,看三句就看出门道。不能一眼看出,就不是好品味。
各行各业都如此。采购员一眼就看得出猪肉好不好,这是内行。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好酒闻一闻,尝一口,就OK啦。这是品酒师。用仪器的不是。
折腾是难免的
没有一个秘籍是一下子搞定的。
醍醐灌顶是最靠不住的。
我以前读哲学书也在想,为什么那么绕呢,怎么不说清楚呢
后来才知道,必须跟着他慢慢走,才能明白
一下子很清楚的,往往是独断的观点。
道理不是推导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
哲学家带着读者进入那个思的境界中。
只有这样,才知道它确实本该如此,就是如此。
这就是它的本相
小道理都是可以讲得清楚的,大道理不是靠讲的。
大道理是它就是那个样子,所以不是讲就OK的。
没有一个哲学书是靠逻辑来论证的,那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
在个别命题,是有逻辑的。但整体不是。
比如他说人需要靠感官才能接受到外界。这是逻辑。没有感官,心灵就是空白。 但是人为什么喜悦和悲伤,这不是论证的,而是人有这个现象——就是如此
然后才讨论为什么看到高山,心中愉悦呢?
所以前提并不是论证的。
要论证我的喜悦确实是喜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这要的是承认:你有过喜悦吗?有,就讨论下去。没有,就不讨论。
换句话说,是人就知道什么是喜悦,这是不能讨论的前提。
补一句。诵读,只需要干巴巴地读,小声就可以了。
不需要带感情,强加感情不好。
我怕有的同学弄错了姿势。
也就是不预设
这本书好不好,我不预设。读到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尝到了滋味,那么就提升了
这个诵读,和效率非常有关系
有的很快提升,有的只是重复以前的姿势
所以我有时候恨不得打板子。因为在我看来可以很快提升。当然喽,急是没用的,得不断唠叨。
也就是说,不掺假。一次就很好。
写也是如此,一次掏心掏肺,就上去了。
好书读不出味道,扔一边即可。写作烂尾,让它烂。这是学校从没有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校要求必须读出来,必须写出来。因为要考试。
强扭的瓜怎么能甜呢。
我们写作中的问题,反思一下,都是作假导致的嘛。
还能有别的原因吗
没有一棵树不真不美,没有一块石头不真不美。
他们不作假。
比如中秋的月亮,我反正是不会思乡,我觉得难过都是真的。
那里有个黑洞,让我痛苦。
因此我不会写中秋。
本真地看,赤子之心
但不是说孩子气,那也是作假,因为我们不是孩子。
为什么好作品枯燥乏味,却撼动人心
就是那种本真
它会慢几拍
突然发生
本真地看,你会看到纯粹的东西
这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的心是这个样子
否则是不知道的,无形无相嘛。
就像一块原石,突然你就看到宝了。
境界到了,万物都会说话。
举个例子。这块草坪,左看右看,没什么。
你得等。有一天它就说话了。
因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它和别的草坪没有什么不同,最多是外在的不同。
也是一转身的事。
第七块烧饼
前六块都没吃饱,第七块才饱。
但是前六块是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