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作者: 书画联盟 | 来源:发表于2023-06-16 09:11 被阅读0次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北宋范宽初学李成,续法荆浩,后自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乃卜居终南、大华山麓,终日纵目四顾,对景求趣造意,发之毫端。

图一《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代表作,七尺中堂以中间硕大的石质山体占去整幅的三分之二,大气磅礴,构图突儿,有真山压面之势,使观者过目难忘。

图二为此画的左中部,山石用挺拔峭利的笔势勾、斫,并皴以密集的短直线,形似雨点,世称“雨点皴”,表现了峥嵘石骨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又以攒三聚五的致密圆点,分组概括地表现岭顶植被,不露树干只见丛点,反而更显山体之势大气雄强,风神壮实。

图三为其右中部,在巍巍山岩之间,显现出幽深曲折的纤细瀑布,一泻而下,在雄沉的山体间予人以动感和节奏感。范宽在“雨点皴”的基调下,十分随意而和谐地运用了部分比“雨点皴”的短直线更短而略带圆钝的皴,后来逐渐发展成“豆瓣皴”。

图四为《溪山行旅图》的左下局部,画面溪山深虚,水若有声,在水际作突兀大石,左右转折有致,尤其左边的一组深色山石,侧锋皱擦,勾皴自然,已显斧劈之痕。

图五是整幅作品的最底部,石的结构呈鼓凸状而具弹涡形,石灰岩地区的山石,受水浪冲击及雨水长期淋蚀,容易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孔洞,状似骷髅而被称为“骷髅皴”或“鬼面皴”。在这一部分,范宽用几种不一样的皴法,相互之间过渡自然而不显杂乱,最主要的是因为他长期在大自然中生活、观察、体会,而能如此得心应手,正如《圣朝名画评》说他“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

雨点皴技法说明

图一、以墨色较深的中锋运笔,笔法重而实,十分坚挺地勾勒山石轮廓,线条多转折并露出圭角,表现山石的嶙峋外形。然后,在山石轮廓线的交汇处、结构的凹陷处,用微秃的干笔中锋,墨色稍淡,下笔均直,密集而短,形成高低左右参差交搭,这短条笔痕,略带倒扇形散开的走势,笔断气连,>皴法似雨点密集,积点成面,似是山石刮去表面的一层,表现出山石剥落粗糙的质感。

图二、在山石结构的凹陷骨线处,以稍深的干墨,在第一层皴笔间的空隙处,略为积加皴笔,使山石极具浓重沉着而苍浑。在留空的山顶处,以攒三聚五之点,表现密林丛树的山顶植被。待墨色干后,以淡墨在山石凹陷及山顶密林处略加渲染。

相关文章

  • 浅说山水画技法的皴法

    浅说山水画技法的皴法(二) 雨点皴 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中锋竖向用笔,形成短促的笔触,浓淡相间,表示山石的阴面,有时...

  • 山水画教程-雨点皴技法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北宋范宽初学李成,续法荆浩,后自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乃卜居...

  • 山水画豆瓣皴技法解析

    山水画豆瓣皴技法解析 《雪景寒林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有争议,但在此只就技法论,不作真伪...

  • 山水画解索皴技法解析

    山水画解索皴技法解析 元四家之一王蒙,脱出于董源、巨然,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屈曲松卷,犹如绳索打结再解开一样,故称为“...

  • 山水画折带皴技法解析

    山水画折带皴技法解析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师承董源和关仝,他兼取两家之长。由于他长年生活于大湖一带,湖面浩淼,天高云...

  • 《为德辉作山水图》

    此作虽以小披麻为主但出现了卷云皴,卷云皴又叫云头皴或乱云皴,是山水画技法之—,由李成所创,所画山石的形态、笔墨仿佛...

  • 山水画技法-斧劈皴

    坚持画画的第116天,今天学了山水画,知道了一个山水画技巧-斧劈皴。 斧劈皴是唐李思训所创之勾斫方法,笔线遒劲,运...

  • 努力了,才会有回报

    今天收获了第三张山水画,虽然画的不好,但还是很开心。 跟老师学习雨点皴。雨点皴,北宋范宽初学李成,续法荆浩,后自悟...

  • 工笔山水画的技法和步骤

    1、工笔山水画的技法:白描、皴擦、点、撞水撞粉、褪色法、分染、罩染、统染、碰染、接染、平涂、烘染、皴染、擦、反衬、...

  • 浅说山水画技法的皴法

    浅说山水画技法的皴法(三) 折带皴 折带皴的画法是用侧锋卧笔向右或左行,侧锋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tt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