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观察

佛教观察

作者: 朴庸 | 来源:发表于2015-06-16 15:23 被阅读85次

从2010年接触佛教至今,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

我学习佛法的过程,和学习其他东西一样,仍然充斥着囫囵吞枣、贪多混乱的习气,缺乏系统性地学习,缺乏阶梯式的阅读,导致我现在的佛学水平仍然只是初级。要命的是我记性差,心很散乱,看书时心里常常在想别的,这导致效率特别低。这几年来,稀里糊涂地阅读了一些东西,但是经典却很少看,大多看的是近现代法师的文章,近来看的比较多的是对一些法师和经典的争议。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大乘经典是否为佛说的争论,我比较倾向于认同大乘非佛说的说法,因为大乘经典和原始佛教经典相比在教义上有诸多矛盾,历来佛教间各门派教义也有诸多争议,常常彼此攻讦自谓传承佛陀本怀,整个佛教实际上是一个很混乱的局面。现代的大乘居士也极少人像以前佛陀教导的那样进行修行,而是把精力都花在行善上面,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大乘经典极少教人明心见性,反而都是行善,而且里面的故事实在太花哨,就像当今一些大德圆寂后烧出的五彩缤纷的舍利一样,从前那种淳朴的佛教修行故事在大乘后就变得神乎其神,而四大菩萨救苦救难,除了菩萨二字外,和天神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职责不是教人明心见性证道成佛,反而四处救苦救难,随便把一位菩萨换成某一位慈悲的天神,大抵也看出来啥区别吧。并且大乘教人要学习菩萨精神,舍身奉献,看上去像圣人般一样可敬,但是圣人毕竟是稀少的,那是果地的圣人,大乘却教人以菩萨果地的能力和智慧要求凡夫,此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而大乘佛法之所以在中国兴起,和中国的圣人文化恐怕息息相关,菩萨就是人们眼里圣人中的圣人。成为舍身奉献的圣人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然而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我始终认为要求人人成为圣人是一种极其荒谬不理智的愿望,倒不如西方把普通人的基本道德做好,整体道德层次水平反而提高了,而中国的圣人要求使人望而却步,缺乏基本道德的熏习,从而使中国人的道德普遍低下。

所以,现在的我的是怀疑大乘佛教的。

相关文章

  • 佛教观察

    从2010年接触佛教至今,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 我学习佛法的过程,和学习其他东西一样,仍然充斥着囫囵吞枣、贪多混...

  • 阅读感悟

    佛教的建议则是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佛教认为,我们可以训练内心,仔细观察各种感觉是如何产生以及...

  •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相处方式”在佛教中指“用怎样的心和对方相处”。佛教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心懂得如何与人相...

  • 如何面对难以沟通之人?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相处方式”在佛教中是指“用怎样的心和对方相处”。佛教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内...

  • 行者非无情无爱 又非一般情执之爱

    华严经》第十住,法慧大士开导:第三菩萨修行住,当依佛教勤观察,诸法无常苦及空,无有我人无动作。 佛教法,佛觉悟的教...

  • 饶益有情九观察【二】(三)

    (三)第三种观察,是观察生命的等次。 也许有人会问:佛教不是主张众生平等吗?尤其是,佛陀还提倡任何众生都不允许伤害...

  • 学佛感应录(150)学佛几年来观察的因果报应……

    中国佛教故事网 我2003年学佛,学佛后一直在观察身边人的因果。 2003年底我就观察总结了无数身边人的善恶因果,...

  • 《“佛教”不是“佛教”》

    佛教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追求世界的本质,它是属于哲学。佛教当初就是释迦牟尼发现了世界的本质,然后把他的发...

  • 香巴生活特刊:雪漠五智论

    关于佛教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雪漠有全新的论述。他说: “大圆...

  • 【以戒为师】(31)

    佛教律学入门 (31) 虚云法师著 丁、余义 一、总结上文 以上把持戒与犯戒的比较观察,大概这样,若是微细德失,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观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ww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