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德铸 莫先武 语文建设杂志 2022-12-15 15:51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7639字,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
【摘 要】科学童话是小学低年段常见的文体,目前存在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范式:一是科学取向教学范式;二是童话取向教学范式;三是科学与童话结合取向教学范式,兼顾科学知识与童话内容。科学童话是用童话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是说明文与童话的交叉文体,其独特性在于二者如何交叉融合。科学童话的解读需要揭示其文体特性与篇章个性。科学童话阅读教学内容的开发,需要依赖科学童话文体的独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解读方法。
【关键词】科普童话,文体特性,篇章特性,解读方法
科学童话,也称科普童话,是运用童话的文体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望,童话的形式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科学童话对于儿童启蒙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科学童话。科学童话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现实选择:在科学与童话之间摇摆
对于科学童话,目前语文教育界存在三种基本教学范式:一是科学取向教学范式,选择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是童话取向教学范式,选择童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三是科学与童话结合取向教学范式,将二者同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采用的是科学取向教学范式,选择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在“教材解析”中提到,“《我是什么》是一篇寓水的知识于趣味故事中的科学童话”“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1],以上解读的是《我是什么》中的科学知识;“教学目标”中列举了四条目标,其中第二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单说说水的变化过程”和第三条“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2]是阅读教学目标,这两条都指向科学知识。《我是什么》课后练习一“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是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练习二与练习三列举的句子与词语则是科学知识的具体呈现。科学取向教学范式的教学一方面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这两个目标的学习任务可以构成一组学习任务群:1. 科学知识梳理任务(课文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2. 科学探索与读写结合任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科学知识,仔细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介绍一下)。
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采用的是童话取向教学范式,选择童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教学建议要求“梳理出牛反刍的科学知识”[3],但这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显然是将其当作童话教。《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说明”中指出,“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4]。基于这一认识,“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安排的阅读任务是:第二条“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第三条“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5],分别指向童话故事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分析。童话取向的这两个学习任务与由主题引申的人文教育构成了一组学习任务群:1. 故事情节梳理任务(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 童话主题解读任务(他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3. 人文教育任务(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启发)。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采用的是科学与童话结合的教学范式,兼顾科学知识与童话。《教师教学用书》在“教材解析”中指出,这篇科学童话“通过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6]。这一解读中,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的变化指向科学知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与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向童话。“教学目标”目标二“了解课文内容”既指向童话故事情节,又指向科学知识,即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后者与目标三“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重复,目标四“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7]则是人物形象分析的主题研究。基于科学知识与童话兼顾教学,课后练习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指向科学知识,“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指向童话故事,但可惜没有安排童话主题阅读训练。科学与童话结合取向的教学范式兼顾科学知识与童话,其主要学习任务构成了一组学习任务群:1. 科学知识梳理任务(课文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2. 科学探索与读写结合任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科学知识,仔细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介绍一下);3. 人文教育任务(这篇童话故事的经过怎么样);4. 主题解读任务(他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5. 故事梳理任务(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启发)。
二、文体解码:科学童话的文体特性究竟是什么?
科学童话三种知识取向教学范式下开发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考虑科学童话的文体特性。只有符合科学童话文体特性的教学内容才是核心教学内容或主要教学内容,否则就是越体教学。因为其他文体不可能教这类内容,也就无法培育学生相应的阅读与表达素养。
语文教学内容专业开发与选择的原则之一就是文体独特性审查,即“其他文体也教的内容,不是这类文体的专业教学内容,这是开发‘这类文体’专业教学内容的总原则”[8]。科学童话教学内容的文体审查同样需要采用这种否定性的求异检验法,将这三种教学范式开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文体教学内容对比,如果与其他文体教学内容一致,则不是科学童话文体的独特教学内容。首先,科学取向教学范式开发的科学知识是普通说明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不是科学童话的专业内容。科学童话承载的科学知识,一般都可以改写成直接表达的说明文,如果科学童话同样教这些科学知识,就是把科学童话教成了普通说明文。其次,童话取向教学范式开发的童话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是童话文体的主要教学内容,以这类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把科学童话当作了一般童话来教。科学与童话结合取向教学范式开发的科学知识与童话故事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分析,是将科学童话同时当作说明文与童话来教,但并不是科学童话这一文体的独特内容。
科学童话的文体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如何开发这一文体的独特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考虑科学童话的文体特性。科学童话是“用童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即“事物的特性、功能等”,以达到科普的目的,是实用性的说明文与文学性的童话相互融合的交叉文体,其“主体框架是童话,即故事”,而主体内容则是科学知识,是将科学知识“镶嵌在童话故事之中”。[9]因此,科学童话的文体独特性,既不在于科学知识,也不在于童话,而在于二者的交叉融合,即采用什么样的童话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如何镶嵌进童话的故事情节之中,主要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人物、设计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其实就是科学童话内部的艺术解码。
从童话人物形象设计与说明对象的关系以及承担的说明功能看,科学童话大致有自述型、介绍型、参与型与演示型四种基本类型。自述型科学童话是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说明对象自己介绍自己的特性、功能”的一种科学童话。《我是什么》就是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作者没有直接介绍,而是采用第一人称拟人化自述的童话形式,把水当作一个童话人物,让它自己介绍自己,呈现有关水的科学知识。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基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故事只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说明对象”;二是主人公既是说明对象,同时也是科学知识的介绍者,科学知识“由它自己介绍出来”。[10]
介绍型科学童话是指“通过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眼睛将说明对象的特性‘看’出来”“或通过童话故事中人物嘴巴将说明对象的特性介绍出来”[11]。《在牛肚子里旅行》就是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作者虚构了青头和红头两只蟋蟀,红头不小心被大黄牛卷进嘴里,青头则根据牛的反刍特征指挥红头成功逃脱,并通过它介绍了这些科学知识。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说明对象不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他只是说明对象的观察者与介绍者,并由他来观察与介绍说明对象的外形特征、益处或危害、种类、功能等科学知识。[12]
参与型科学童话是指“说明对象参与童话故事中,通过其他人物的观察、说明对象与其他人物的问答来介绍说明对象的特性、功能”。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就是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作者虚构了海鸥与水上飞机两个童话人物,其中水上飞机是说明对象,他的言行直接构成了童话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小海鸥并不是说明对象,而是一个观察者、介绍者与提问者。水上飞机的外形特征是由小海鸥观察到并通过他的视角介绍的,而水上飞机的种类与功能则是通过小海鸥提问、水上飞机回答介绍出来的。这类科学童话的特征是:至少有两类人物,其中一类是说明对象,他的言行直接构成了童话故事的情节,并且通过他的言行呈现自己的某些特征或知识;一类是说明对象的观察者、提问者与介绍者,一方面通过他的观察或介绍呈现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他的提问诱导说明对象自己介绍自己某方面特征或知识。[13]
演示型科学童话是指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为说明对象,通过他们的言行直接演示或呈现各自的特征或功能;或者一方为说明对象,另一方为说明对象直接作用的对象,通过他们的言行直接呈现或相互作用演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能。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就是这种类型的科学童话。本文的小公鸡与小鸭子是童话中的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都是说明对象。文章设计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小公鸡捉了给他吃,介绍小公鸡会捉虫子而小鸭子不会;另一个是小公鸡下河游泳遇险小鸭子救了他,介绍小鸭子会游泳而小公鸡不会。这类科学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中的人物角色或者都是说明对象,通过他们的言行呈现或演示自己的某些特性或功能;或者一方为说明对象,另一方为说明对象作用的对象,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演示说明对象的特性或功能。
科学童话应该围绕其文体特征进行解读并开发教学内容,这才是真正把握了这一文体的特征,也真正体现出这一文体的独特性。科学童话文体特征解读及其教学基本步骤为:首先,解读出科学知识;其次,将其与科学童话进行互文阅读,揭示科学童话的文体独特性;最后,再研究“这一篇”科学童话在人物角色设置、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学习任务构成了一组学习任务群:1. 科学知识梳理任务(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2. 文体解码与读写结合任务(比较这些科学知识与课文,说一说二者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并说一说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是什么);3. 篇性解码与读写结合任务(课文安排了哪些人物,他们在介绍科学知识方面分别承担什么功能,故事情节发展与科学知识介绍是什么关系,每一个场景又是采用什么叙述策略介绍科学知识的);4. 科学探索与读写结合任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科学知识,仔细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本文学习的技巧进行介绍);5. 主题解读与人文教育任务(他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三、专业审查:科学童话应该教什么?
科学童话独特的文体特性与篇章特性,是否就是这一文体的专业教学内容了呢?这需要接受语文教学内容的专业审查。
阅读教学的专业内容究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不是教一篇一篇的课文知识,而是要凭借这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反复练习,形成阅读与写作能力。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就是“如何阅读”,可以概括为“应该看什么地方和从这些地方应该看出什么来”。阅读教学的专业内容就是阅读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学会看不同的地方以及看出不同的内容”[14]。因此,科学童话教学内容的专业开发,需要进一步依据科学童话的文体特性与篇章特性,研制阅读科学童话的策略与方法,这才是将科学童话从解读的专业性推进至教学内容开发的专业性。如何开发科学童话专业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指出,“‘如何阅读’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处,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关键处如何进行深度的加工”[15]。科学童话阅读策略与方法的开发,要针对这一文体寻找到独特的解读对象即“应该看什么地方”,与独特的解读路径即如何“看出什么东西来”。
首先,开发科学知识解读策略与方法。科学童话的科学解读,就是要能从文本中梳理、归纳出科学知识。科学童话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自觉的科学解读意识。说明文直接介绍科学知识,它不需要解读,只需要梳理、归纳、理解科学知识。科学童话不同,它是将科学知识镶嵌于童话故事情节之中,如果没有自觉的、科学的解读意识,一方面容易被童话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不关注科学知识,无法达到科学童话的科普目的,如阅读《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往往会被童话故事情节吸引,而不关注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科学童话中的科学知识往往不是连续呈现的,而是拆解以后穿插在童话故事情节之中,阅读时学生往往会受到故事情节干扰而不能读全面、完整。如《小蝌蚪找妈妈》中青蛙外形特征的介绍分别位于第2~4自然段,如果不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可能就会有遗漏。
其次,开发童话解读策略与方法。科学童话中的童话解读,既涉及故事情节的梳理,又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较明显的故事情节,需要综合运用场景切分策略、科学知识与人物言行综合归纳策略进行梳理。如《小蝌蚪找妈妈》,要能根据时间推进、角色与小蝌蚪外形变化过程将童话故事情节切分成五个场景,然后将小蝌蚪及其他人物言行与介绍的科学知识融合起来,归纳梳理各个场景的具体内容。科学童话的故事情节梳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情节的切分要特别关注时间、地点与人物行为,时间、地点与人物行为的变化,往往意味着场景的切换;二是故事情节的归纳概括与一般童话故事不同,要将人物的行为与介绍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提炼。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综合运用人物言行的道德品质解读策略与多元解读策略。如《小蝌蚪找妈妈》,对于小蝌蚪找妈妈的行为,可以解读出爱与亲情;对于小蝌蚪不知道妈妈在哪里而去问鲤鱼、乌龟的行为,可以解读出不懂就要问的品质;对于小蝌蚪第一次找妈妈失败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去找妈妈的行为,可以解读出遇到困难与挫折不气馁的品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开发科学童话文体特征与篇章特征的艺术解码策略与方法。解码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互文阅读策略。对于说明文是介绍事物的特性、功能等科学知识,童话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通过设置儿童喜欢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吸引儿童阅读,并在阅读中受到教育等文体知识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学生只有清楚说明文与童话的文体特征,才能在阅读中识别这两种文体。科学童话文体特征的解码,可以将文本介绍的科学知识提炼出来组织成说明文,再将科学知识剔除,改写成普通童话,然后将三种类型的文本置于一起互文阅读,比较三者的异同,从而理解科学童话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与文学性的童话相融合的交叉文体。对于不同类型科学童话的篇性解码,则需要综合运用人物角色功能分析、结构分析与互文阅读等策略与方法。将《我是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水上飞机》《小公鸡与小鸭子》组织在一起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发现童话人物角色在介绍科学知识方面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人物角色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科学童话:《我是什么》中的人物“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叙述者,又是说明对象;《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人物是青头与红头,其中红头是遇险者,青头则是施救者,同时也是科学知识的介绍者;《水上飞机》中的人物是小海鸥与水上飞机,其中小海鸥是水上飞机的观察者、介绍者与提问者,而水上飞机既是说明对象,同时回答小海鸥的问题时也是科学知识的自我介绍者,说明对象已经参与了童话故事的建构;《小公鸡与小鸭子》中的两个人物小公鸡与小鸭子都是说明对象,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行来演示或介绍科学知识。
科学童话阅读教学的专业内容,不是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与篇章特征等文体知识,更不是文本承载的显性科学知识、故事情节与隐性情感或思想,而是科学童话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依托各层级解读内容研究阅读策略与方法的学习任务可构成一组学习任务群:1. 故事梳理策略探究任务(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梳理并复述故事);2. 科学知识解读策略任务(课文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如何将科学知识找出来并找全);3. 文体解码策略任务(比较这些科学知识与科学童话,二者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它们分别是什么文体,你是如何判断的);4. 篇性解码策略任务(课文安排了哪些人物,他们在介绍这些科学知识方面分别承担什么功能,故事情节发展与科学知识介绍是什么关系,每一个场景又是采用什么叙述策略介绍科学知识的,你是如何分析这篇课文介绍的不同之处的);5. 科学探索与读写结合任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科学知识,仔细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本文技巧介绍,写之前想一想你需要怎么写);6. 主题解读策略与人文教育任务(他或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读了这篇童话,你又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黄伟教授指出,“文本叙写的对象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是教学内容,至少可以说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对内容、主题、情感的读解,只是教学的起点、入口和基点”[16]。但遗憾的是,科学童话三种教学范式其实都是以文本内容与主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这不仅没有教在科学童话的文体独特性上,更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教学的专业内容是阅读策略与方法。科学童话阅读教学内容的专业开发,首先要准确把握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并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开发有针对性的解读与解码策略与方法,并据此研制学习任务群。
参考文献:
[1][2][3][4][5][6][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13,67,57,67,3,4.
[8]莫先武. 语文教学内容的专业开发与选择[J]. 语文建设,2021(6).
[9][10][11][12][13]莫先武. 小学经典课文新解读[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49,52~53,54,55,55~56.
[14][15]王荣生. 阅读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14,10.
[16]黄伟. 近年语文教学观察与思考——兼评《小学经典课文新解读》[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2).
(杨德铸: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莫先武: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11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