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母发来信息,我没回。生母打来电话,我没接。
说不上来为什么,心里就是不想理她。和她保持距离,割断往来,我很平静。一旦和她建立连接,我便会难受,焦虑:她好像总在对我发脾气表达不满和嫌弃,让我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处处不如人。
回想起来,大概是初中一年级左右,我第一次见生母。内心里我是抗拒的,总觉得见她意味着对我母亲的背叛——养大我的人,父亲的妻子。可那时的我不敢反抗一向严厉的父亲,只能被迫接受父亲的安排。
见面是在父亲的朋友家,生母过去看我,呆了大概十分钟不到吧,分别时看着她假惺惺地象征性地使劲努力才挤了几滴眼泪,我表面上不动声色,事实上在心里差点儿笑出声来:这个陌生女人有什么好掉眼泪的,我过得好好的。
真的,这就是我第一次见生母的感受。时隔这些年,我依然记得,并清晰如昨。那种愧疚感和陌生感对年纪尚幼的我来说太深刻了,以至于过了十七八年我还记忆犹新。而且穷尽截至目前我这短暂的有生之年,我也没能和生母消除这种陌生感。
除了陌生感之外,还有就是微微地失望感。那时稚气的我以为,第一次见面,生母至少应该像电视上演的那样,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会像父亲的那些朋友那样给我买身衣服,女孩子嘛,都是爱臭美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她只给了我200元。对,就是200元。我记得很清楚。她说的是:“也不知道你多高多胖,啥也没给你买,给你钱你自己买吧。”
我不要,她说不要就是嫌少。父亲和他的朋友——那对夫妻也让我拿上。我就拿上了。
其实后来我知道,第一次见面完全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对你用心不用心。
生母认了我之后,并没有管我多少,更是鲜少关心我的生活,更不用提买吃的穿的了。即使我读高中住校的那些年,她从她所在的城市到我读高中的城市去看她的兄弟姐妹,也不曾买过什么衣服和食物单独给我,最多就是把我叫过去见一面吃顿饭。用她的话说就是:“雯雯,你判给了你爹,你爹该管你。我要是给你买衣服了,穿出去只会给你爹和柳芳争光。以后你长大成家了我再给你买东西。”
柳芳是我母亲的名字。
那时年幼不懂,傻里傻气,觉得她说的理由挺有道理。如今想明白了,即使不买衣服,难道吃的不可以买一些吗?自己的孩子吃了难道就可惜了?是孩子的幸福重要还是她的理由重要呢?
一位爱孩子的母亲,怎么会忍得住不提不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给孩子买任何东西呢?
说到底,应该还是不够爱,所以才不舍得花钱吧。所谓母女或者父子这些亲情关系,一旦缺少了抚养这一项共同生活的根基,不仅孩子对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没感情,父母对孩子也同样没感情。
看看我生母的所作所为,以及我对她的陌生感,这不是明摆着的活生生的例子呢?
只是,她这次为什么执着地联系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