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理型”,也有“形式” ——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

有“理型”,也有“形式” ——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2-07-25 20:11 被阅读0次

    前些天,如一老师在群里说:“哲学家们思考了我们人类的几乎是所有的大问题,正是这些大问题,创造了文明,国家、政治、科学……学哲学史,就是像哲学家一样审视世界和人本身,有了这样的根源性思考,才能更好的安顿自己的生命。”此次的课程预习,我发现自己就只能去思考,去随着课程的文字往前走,至于走到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要去审视世界和人本身。

    但是,随着课程文字去思考的方式,恰恰是通往审视世界和人本身的有力途径。比如,这次要学习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我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考方式。

    我所认识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最伟大的柏拉图

    关于柏拉图,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谈到柏拉图,第一个绕不开的便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作为一个见证了老师受审到被判处死刑的学生来说,对他的哲学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苏格拉底的死“证明了当今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冲突”,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柏拉图的样子。

    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定然是博大精深,他有很多重要的著作,基本是一些对话录。他创立了柏拉图学院,教授方式又是活泼的对话方式,这可能是受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影响,应该比现在的大多数学校的课堂还生动一些吧。

    从《苏菲的世界》里,我梳理出了关于柏拉图的一些介绍(图1)。和他的哲学体系相比,所以我的梳理只是冰山一角。但这不妨碍我们走近他,了解他,从他的思考和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图1  柏拉图的一些基本观点

    1.永远的真善美——总的追求

    当哲学家从“自然哲学的问题”转到“人和社会的问题”。柏拉图关心的课题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算是顺应了那个时代。因为这个课题讲的是“它与人类道德与社会理想及美德之间的关系”。

    当然,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他认为这两个问题和我们的手心手背一样,是一体的两面。他追求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即研究“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

    2.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是一个理性的人,他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都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他还认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具体阐释为:在每一匹马、每一只猪、每一棵树、每一个人的后面,都有一个“理型马”“理型猪”“理型树”和“理型人”,也就是说,每一个客体的背后都有一个对应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永恒不变的。即“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

    这样的思考,对当时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3.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作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因为这样,所以对于这个变化的世界来说,就不会有真正的知识。那真正的知识从何而来呢?那就是我们的理智,也就是在理型的世界中的那个模型。

    换言之,柏拉图追求的是不变,对于一切有变化的、不确定的事物都会寻到背后的模型上。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这个世界是否就是一成不变的呢?都已经被安排好了,显然和现代的一些观点违背,但他这样的思考角度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不朽的灵魂

    柏拉图将我们的世界分成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感官世界是不确定的,是容易发生变化的,理型世界的永恒不变的载体便是我们的灵魂。他认为“灵魂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而灵魂是“一种回归到本源的欲望”,灵魂是超越“肉体和整个感官世界”:既要回到理型的世界,又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5.走出黑暗的洞穴

    用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很难突破自我认知,虽然也会一层一层地突破,但又想传播这种认知的时候,这个人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是一个哲学家如何生长的故事,也许是以苏格拉底为原型。当然,在当下的世界,这样的成长空间就显得特别的辽阔。

    6.哲学之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用人体做比方。关系如下表(表1)。

    表1  人体三部分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极权国家,在他的《理想国》中有介绍,百度上如是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7.对女人的态度

    柏拉图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有效治理国家,他认为女人只要受到和男人一样的训练,也拥有理性思考能力。不知道是不是最早提出“男女平等”这个概念的人,但他的这种思想对女人的尊重,还是值得推崇的。这也是将这个观点单独拎出来的原因。

    8.柏拉图爱情

    这一点算是补充,因为就算一个人没有学过哲学,或者不了解柏拉图,但他一定听说过“柏拉图爱情”,这种超越肉体的精神之恋。其实,用他的理型世界的观点来看,他提出这样的爱情模式,也是互相呼应的。

    柏拉图的学说有些偏颇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出现可能有所完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理型”,也有“形式” ——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bf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