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疑问
阅读这两小节,产生了如下的疑问:
1.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的哲学生涯起着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呢?
2.为什么“哲学家们中是试图避开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既然不存在“永恒的价值”,是不是也就不存在“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呢?
3.柏拉图的“理型的世界”是不是印证了“世界不以我的意志而存在”这句话呢?或者说是我们现代称的“宿命论”呢?
4.柏拉图的“理型的世界”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是不是有一定的联系?柏拉图认为有一个理型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赋予所有事物一个目的。
5.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快乐之三是“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而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前两种快乐层面,是不是带有哲学家的自负而写下的这种快乐呢?是不是不要被“思想家和哲学家”吓倒,只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能乐在其中,就隶属于这样的快乐呢?
6.如何理解“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
我的一点理解
回答问题,写出自己的理解。
1.柏拉图的理型是否是一个抽象但具体的形象?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该怎么理解?
答: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型是一个抽象但具体的形象。说抽象,是因为事物的形象太过理型,或者太过完美,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事物中。说具体,是因为理型的模本来自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就算是有一个“理型马”,每个人心中的“理型马”都是不一样的,依附于具体的某一匹马而存在。
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和他“不朽的灵魂”相呼应。柏拉图认为理念本身就存在于人的灵魂里,理念是灵魂对于自己的一种回忆,是对灵魂中本身就具有的理念的回想。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就是一种回忆,但原因的解释不是柏拉图的归于灵魂,而是与知识的结构框架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框架等有关联。同时,他只说出了知识的顺应,也就是他只承认知识的本身存在,但没有涉及到同化,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就是一成不变,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得到发展。
2.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型”是什么关系?
答: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感官经验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认识各种事物的“形式”,但同时也会用人与生俱来的理性去弥补感官经验带来的不全面或者偶尔的不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接近或抵达那个“理型”。人只有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分析论证,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3.物与形式,物与理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你赞同谁,为什么?
答:首先说这个问题问得不太正确。因为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反对理性,他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是“同时运用了感官”,即感官让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形式”。所以他并不只是提出“物与形式”,而是在柏拉图的“物与理型”上往前发展了一步。
感谢这三个问题,让我再次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及思考的方式有一个初浅的理解。
这个世界,既有“理型”,也有“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