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2
文/禧禧橙
2018年,在个人学习方面,我做了几件事:
- 参加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1-2期
- 训练营第3期实习助教
- 一段跟着感觉走的日子
- 李翔阅读训练营
- 慢读书
下面针对每一件事,详细跟大家介绍。
1.(第一件事)参加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
2017年7月我在一块听听平台,第一次学习北宸老师的写作课。9月20日在好多课学习老师的《职场写作速成指南》课程。
也是在那时认识了充满阳光,超级正能量和大姐范儿的吴蕾小姐姐。
到了写作训练营1、2期时,我在写作方面获得了老师很多认可和夸奖。
有5篇作业被推优。
一篇文章发表在「写作黑客」公众号上。
被点名更是家常便饭。
在第2期训练营结束时,我决定把写作当成一生的事业。
当时,我已经明确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短板是输入少(就是书读得少)。
那么正常的思路,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刻意练习读书上面。边读边写文章。
可是,那时当老师招募助教时,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申请了。
2.(第二件事)助教。
申请当助教让我更加认清了自己不擅长做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
助教之后,我清楚地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学习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其他同学的进度影响。
尤其是参加了线下课、线下聚会之后。我更加迫不及待想要经历一段独自练功的时期。
3.(第三件事)一段跟着感觉走的日子
线下课之后,我决定不再跟营。而是完全放下所有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跟着感觉的指引做事学习。
想读小说是很久之前就有的愿望,因为我发现很多厉害的人早年时期都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这为他们后来读书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现在能想得起来的武志红、范美忠。
武志红在一篇有关他读书的文章中提到,他小学的时候,读遍了身边可以找到的所有书。
后来,初中时,他发现同学读书很慢,后来知道不是同学慢,而是他读书太快了。这种水到渠成的结果特别让我着迷。
范美忠是训练营时的一篇拆解作业中的主角,
那篇作业是吴聪灵给范美忠的道歉信《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
后面了解到,他是北大才子。他的经历中有一段读武侠小说的经历很吸引我。
10岁-20岁之前,他把多余的精力,幻想,热情都投射到了武侠小说上面。也是几乎看完了整个县城能找到的所有武侠小说。
我认为很多牛人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是与他们早年大量读书分不开的。尤其是很多才子,作家。
而我早年缺乏读书的熏陶,所以趁这个机会想补补课,于是,我开始读金庸。
不带任何目性的,漫无目的地读。
这样心情放松的情况下,读完书之后,还写了书评。《令狐冲其人》是其中一篇。
除了看武侠,我还开始看电视剧,边看边发微博,和网友互动。发现很多人和我同时看一部剧,那种感觉挺奇特的。有什么感触都会想着和大家分享。
一部电视剧看完,还会写一篇文章。发现别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写。
遇到不同意见,会思考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更加明确一个道理,看文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关于热点事件的文章,都是一家之言,最主要的是读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这期间,还读了《乔布斯传》《褚时健传》等。
另外,头脑里自发想到一些话题,随心所欲地写了3-4篇文章。引用了所看书目中的素材。
不料,得到师老的表扬,说我“终于开窍了”,让我“就这么写下去”。有一篇他还转发到第七期的写作训练营大群和朋友圈。
另外,看完周岭的文章之后写的一篇感悟,被周岭转发在他的公众号“清脑”上。当时他要转发我文章的时候,我很意外,我真是受宠若惊。
这些夸奖和认可让我备受鼓舞。我也惊喜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个选择就是,当自己知道哪里需要提高时,直接去学去做。而不是再继续向外寻求帮助。
另外,想说,在参加了课程之后,仍然无法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妨试试跟着感觉走,听听内心的声音。只有自己的内心不会欺骗你。
这是我2018年特别有感触的地方。
4.(第四件事)阅读训练营
虽然跟着感觉走了一段时间,进步有了,夸奖有了,转发也有了。
但,我明白有一件事是我亟待解决的,那就是有计划地更文,比如像周岭那样每周更新一篇高质量深度长文。这是我目前无法做到的。
其实,目前可以做到每周更新一篇文章。只要有输入,就会有输出。看小说,看剧都是输入。只要持续不断地看,就会有感悟有观点,就能写出文章。
但这些内容的文章,在我看来属于追热点的范畴。追热点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对来说,追热点门槛较低,写起来比较容易。
以我个人的观点,写这类文章,能让作者和读者学到的知识有限。而且,文章也会像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期过了,便不再容易被人记住。
所以,要想使个人有长足的成长,就要像周岭那样,以读书(成长类)作为输入的基础。
我给他总结的个人成长指南是:
每读一本书,都力求把最触动自己的观点重新写出来,同时逼迫自己提炼出至少一个行动点。
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读书-笔记-写文-行动这样的成长模式上。
知道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欠缺点之后,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刻意练习。如果不补上这一课,成长与成绩都会大打折扣。
就像盖楼,如果在关键地方少一块砖,那么这座楼要么无法盖成高楼大厦,要么,即使盖高了,也极有坍塌的风险。
如果这一课不补上,那么,我以后不会踏实做事,只会越来越浮躁。
所以,我决定把欠缺的读书的这一课补上。
知道应该做什么并不等于知道如何做。
当我决定全力以赴读书时,我头脑里仍然是以前的做法。改变并不容易。当时在读的《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笔记仍然零零散散。读完之后,虽然记了很多片段,但却很难整理成篇。
正在这时,李翔阅读训练营出现了。
我缺乏阅读技巧,他有阅读方法。这不就是为我量身订做的吗?
而且没有任务的日子,人特别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写作群里,大家也都在为阅读训练营捧场,这种作用是很管用的(我自己也容易受别人影响)。
于是我想了一下就报名了阅读训练营。现在想想,这仍然是投机取巧的做法。
因为,我需要的是埋头苦读,刻意练习读书,通过总结复盘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思路和方法。
而在训练营里做作业并不能达成这一目的。想在短短时间内达成深度成长也是不可能的事。
我需要做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不是报课报班。
想想看,当我在训练营时,周岭在苦读;
当我申请当助教时,周岭在苦读;
当我参加线下课时,周岭在苦读。
当我急需大量读书时,我仍然并没有立刻去读书。
而是又报了阅读训练营课程,参加了学习棒棒团打卡营,还开始了日更。
结果可想而知,同时做几件事,一样也做不好。
周岭只死磕做了读书写文这一件事,一年时间他便从写作0基础到人民日报转发文章。
后面学习棒棒团的积分机制(就是每天要为别人点赞30次,评论30次才能得到要求的积分--我觉得这背离了学习的目标)与我的预期不符,我果断停止了学习打卡行动。
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和日更上面。阅读训练营提供的书目也继续在读。
关于日更,到17日已连续日更18天了。
刚开始时,每一天都在想“今天写什么”这个问题。日更占用了很多时间和心思。也并没有固定的素材。处于想到什么写什么的阶段。
后来,每天可写的内容渐渐多了起来。当你一心想完成某件事时,总能找到办法。
总结了一下,日更的素材来源主要有几点:
- 把每天的读书内容的触动点整理成篇。
- 每日最重要的事情的记录反思。
- 周总结等。
这样,日更的素材便不再是难题了。
日更占用很多时间,我并不打算停止。因为周岭说他在写作之前已经进行了160天的反思日记。我觉得可以把日更当成每天的反思日记来写。
但日更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想看看,做这件事最后能达到什么效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更占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读书和记笔记了。每周一篇公众号文章也有望达成
这第四件事是想说,我在学习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然后通过反思,又果断做了减法,砍掉了阅读训练营和打卡营,保留了日更和读书。
5.(第五件事)慢读书。
前面提到我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上,但仍然用的旧思路。
我没有在这点过于纠结,而是接着读了下一本书《学习之道》。因为我觉得改变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从10号开始读这本书,到17号正好7天时间。书才读到一半。一周读一本书对我来说也太难了。
读这本书的这一周,并不好过。
在我慢读这本书之时,周岭与一念又更新了两篇文章了。(一念也是在周岭公众号认识的,一位深度学习者)。
而我12月的1/4还没完成,叫我怎么不着急。可见我是顶着多大的压力在读书了。
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要搞懂每一个专业词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即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弄明白。不过我仍然硬着头皮在继续读。
这次不同的是,用了书中的方法进行实践,读过书之后,会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回想复盘,这也是书中所讲的,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这次也是下定决心要读懂读透,一旦开始读,就非常专注。一旦浮躁便停下。能联想到旧知识时就写下来,没有就抄原文。
这样磕磕绊绊,竟能读进去了,也用了书中所讲的方法进行实践。这便是践行周岭的读一本书提炼一个行动了。
书痛苦地读了一半,17号竟出现转机。一直不懂的一个概念竟突然明白了。然后,迅速整理了一篇千字文章作为日更文章。
这感觉太开心了。就像老师说的,开窍了。
到这儿,我觉得在读书方面差不多是进入状态了。后面就是量的积累了。
总结完2018年的学习读书写文方面的经历。那么2019年计划就比较清晰了。
6.2019年计划。
日更加读书加笔记。
每周一篇公众号文章。
读书计划,30-50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