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荀子》的介绍
------荀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综合了道,墨,儒,法等各家的精髓,在继承孔子外王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当真无愧的集诸子大成于一身
------荀子,名况,本为赵国人,被尊称为荀卿,汉代避讳为孙卿,50岁游学齐国,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子,李斯和蒙恬都曾拜于其门下(大秦帝国有这部分剧情),后因谗去楚,失意后著书立说。
------《荀子》这本书在人性论方面与传统儒家思想还是有些区别,强调人性本恶,其中心思想为礼和法,而孔子为仁,孟子为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受到肯定,宋朝时,理学兴起,被批判较多,清代理学衰微,梁启超等重视,被看作汉学宗师
《荀子》中最有名的就是《劝学篇》,我们在中学学习过。
《荀子》一书一共有12篇,每篇都值得琢磨深思。
《劝学篇》学习
现先看看这《劝学篇》
劝勉学习,包括修身养道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这说的是选择邻居和交往的人很重要,我们在三字经中就知道 昔孟母 择邻处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需要注意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无声的侵蚀。
言有招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乎
各种食物兴起都是有原因的,荣誉来还是耻辱来,定与人的德行有关。肉烂了就生蛆,鸡蛋坏了苍蝇叮,说话做事要相当谨慎,不要招来横祸。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要戒骄戒躁,不要妄图学一点就有很大的改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地的认识,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而这中间曲折繁多,大多数人半路折戟,到不了那一点,如挖井时总会想着算了,换一个地方,那样会像猴子摘玉米一样,什么也收获不了。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一定要用心专一,持续,不轻易放弃,没有人是轻松到达终点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不会有通达事理的品性,没有埋头苦干的行为,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成绩。
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古人强调君子作风,君子学习,要把学的听进去记下来,融会贯通,表现在一举一动的细枝末节上,要成为人的榜样。以前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修德业,美化身心,现在是为了炫耀,讨好别人。因此,学习不要浮躁,不要卖弄,要真真切切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别人还没有开口,你就去告诉他大道理,你这是骄傲,是炫,不能成为君子作风,别人问一你答一大串,甚至不想干的都说很多,会引起人的反感,属于过于啰嗦了,也不好,需要修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未察,散儒也
学习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法度,不要自己信马由缰。学习最好的途径是有一名贤师指导,你心悦诚服的请求指教,仿效贤师,学习君子,从而养成崇高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我们常说,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大抵是同样的意思。如果心神不宁,不接受礼法,不尊崇礼仪,只学些杂乱知识,记诵一些教条,终归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
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君子学而有为,势必要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这一定是要分对象的。要做到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别人问的问题明显不符合礼法,不要去回答去告诉他,告诉了你不符合礼法的事,不要去追问,也不要传播,还有那些态度蛮横,不讲理的,不要争辩。
前来请教的人按照礼仪之道,态度恭敬,可以和他说说有关学习道的方法,如果言词恭顺,才可以和他谈道的原理,发现他乐意听从,才接下来和他谈论道的精神义蕴。不可以交谈偏要说,那是急躁,可以交谈而不去说的那是隐瞒,不看对方表情变化,一直谈,那叫盲目,都是不好的,《诗经》有云,“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劝学篇》是为先秦儒家著作,思想高度概括,值得反复琢磨。在几千年后的清末,张之洞也写就一部《劝学篇》可视为晚清风云变幻,国家社会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给人民的学习精神指引,更偏具体一些。结合学习这两篇,对于各界人士饶有用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