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七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七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22:13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依旧展现了一个场景故事,即公行子(齐国大夫)的儿子死了,正举办丧礼,作为齐国国君的宠臣子敖(在先前提及过,是个小人)参加了吊唁,同行参加吊唁的人员看到子敖出席,纷纷上前与其打招呼或是窃窃私语,唯独孟子没有离席,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反而被子敖说成了孟子是怠慢自己的人,其他与其说话、谈论的人都是君子“诸君子皆与驩言”。然却,孟子是这场吊唁中真正的君子。换言之,整场吊唁活动可谓是一场真君子与真小人之间的博弈。

    说明:这节内容有个非常显著的问题(撇开孟子所谓的“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的君子之礼),就算是凡人都看得出来,这场丧事的主人是谁?

    赏析1:先来回答说明中的问题:丧事的主人是公行子,而随行吊唁的人却一直和子敖说话,这又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赏析2:文中所提及的三类人的列举:

    ①、公行子及其家臣——丧事主人。

    ②、子敖与和子敖说话的人——小人与小人之主。

    ③、孟子——君子。

    其一、公行子只出现在开头,后文未有提及,故简略。

    其二、子敖之言: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译文: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子敖所言之君子,恐怕连凡人都算不上(连凡人之礼都不懂,公行子的主场,不和公行子说话,跟谁说话呢?)

    其三、孟子所言: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

                 译文: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

    对于真正的君子而言,此时,眼里只有公行子以及整个客堂上的状态与氛围。

    引申1:孟子不似朝堂上的其他人那样:“诸君子皆与驩言”,秉持着君子之礼:“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就算孟子没有近前与公行子说话,但至少也本分的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主人的号令,可惜在场的其他人连普通人都算不上,孟子所贯彻的君子之礼没有一个人能够学习。可以说,此时孟子的“身教”是失败的,但若放置到正常的言传身教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言传还是身教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或不跟随旁人所谓,亦是一种身教的方式,也即第八节中所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不为不符合君子之礼的事情,就是在遵守君子之礼。所以,有的时候对他人的身教,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得可以的去做些什么,有的时候秉持自身,反而是最正确的选择。

    另言之:在场的也许就只有孟子一个人符合真正的人类立场——君子(君子,是在凡人的立场上,能够契合周遭的环境,从而做出正确选择与判断的人;小人,亦可理解为没有或不完全心性的人——子敖反说与其说话的人是君子,侧面诟骂孟子是怠慢他人的小人,可谓贻笑大方)。

    引申2:(文中两类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

    ①、“右师”与“有”——小人与小人之主。

    ②、孟子——君子。

    ③、今之众人——凡人。

    1、右师与和右师说话的人,在公行子的主场喧宾夺主,为君子所不耻,然却这些小人被右师称为君子,真可谓大言不惭。

    2、君子之行,无需多言。

    3、孟子之行,凡人是否能够学习:

    ①、能:不过也仅限于那些不卑不亢,有尊严的人,挺起脊梁骨做人的人。

    ②、不能:那些一天到晚只知道巴结,阿谀奉承等的人,永远都无法真正成为一个人,更不用说与圣贤看齐了(君子从来不结党营私,而在右师眼里,却是:“诸君子皆与驩言”)。

    当然,有的人会说,第二种人是因为人性的“本能”或是“缺失”导致的,应该有其成长的空间,但是,很抱歉的说,这种与生俱来的卑躬屈膝,应该并不是华夏民族后代。

    引申3:小人与君子不是自称也不是他称的,只有在思想、言语、行为上尽可能的向君子靠拢,终生的模仿,才能够使得自身不堕落成凡人,或甚至是小人的存在。只是,只有凡人有机会与资格走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而对于小人来说,总有一天会迷失自我(人类),从而泯灭在这人道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七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gm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