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宝妈群里看到一个宝妈的烦恼:
我们家孩子太「内向」,从来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见到陌生人总是躲在我们身后,让她打招呼也不愿意。在学校里,老师也说她沉默寡言,总是喜欢一个人看书,不主动和别人交往。这以后上了社会该怎么办啊?我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开朗外向一点?
下面很多宝妈纷纷支招:
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外界环境
给孩子制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老师多关注他
甚至有的建议她,给孩子定下目标,每天必须交一个新朋友。
在大部分家长眼里,孩子外向活泼更有利于成长,孩子内向腼腆需要培养自信。内向被强行和胆小、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划上等号。
这才让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够外向,就非常着急,想要找寻一切方法去改变。
我非常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但是内向真的是件坏事情吗?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喜欢自己安静的看书,或者就安静的坐着也好。我的爸妈觉得我这样是特别没出息的表现。
为了让我变得外向,我妈经常拿走我的书,推着我出门:「不要天天在家里窝着,以后出去连个交往都不会,看小朋友都在那边玩老鹰捉小鸡呢,你快去快去……」
还有一段时间,爸爸为了锻炼我的社交能力,经常在家里组饭局,然后逼我给叔叔阿姨敬酒。
而我通常都只是笑笑,问声好。
这么多年,爸妈一直试图让我变得所谓的开朗,但我依然内向,喜欢独处,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只有一到两个知心朋友,极少参加多人的聚会和活动。
有一度我也忧虑自己的性格,为了像别人一样可以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欢迎,我强迫自己去学习很多外向的表达方式,这确实让我在人群中显得很受欢迎,但一段时间以后,我对于要疲于应付的人群的需求和期望,感到回避和反感。
最终我顺应了自己的性格,却也并没有出现父母所忧虑的「受到排挤」「找不到结婚对象」「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些情况。
内向 ≠ 胆小、没出息
美国有一项历时30多年,针对社会精英的研究。研究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而且,他们在创作,艺术,科研等领域有着外向者无法比拟的天赋。
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和神奇。但这位被奉为天才的人,是一个孤独者。
爱因斯坦很晚才学会说话,一直到7岁时他依然是个沉默寡言,不太愿意说话的孩子。
多年以后,当人们问他为何能在1905年提出那么多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他谦虚地回答道:「并不是我很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而已。」
孤独和安静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内向者会关注内在、反躬自省、把内在的敏感磨砺成对世界的洞察力。
比内向更可怕的是强迫孩子外向
社会对内向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央视的纪录片《00后》中有个小女孩依依就是这样的孩子。
她喜欢看书,喜欢发呆,喜欢一个人玩。园长和老师尝试着引导她学会交朋友,但依依的回答让大人们感到无比惊讶!
「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我喜欢单独玩儿。」是的,这就是我当年的想法。
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外向的孩子总是越来越嗨,因为他们的能量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内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刺激,他们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所以不用担心,这并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闭。
相反,如果家长一味纠正其性格,反而会让他对自己的性格自卑,从而寻找不到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
所以,「内向」没有问题,怕的是家庭和社会对「内向型性格孩子」的偏见。
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们不用太焦虑自己的孩子内向,接纳和理解才是最好的爱。
不妨借助孩子的特长,在他们喜欢的领域里,鼓励和引导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爱看书,你就多带他参加一些读书的沙龙活动,一起结识更多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共同的话题会让他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要逼迫孩子,更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害羞」「不爱说话」的标签。
内向的人可能只是看起来不善言谈,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上其实可以很健谈。
大白熊妈妈说:
养育孩子,先了解孩子,内向和外向只是一种人格特点。
如果你的孩子朋友少,不必担心,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慢热型的,多去仔细倾听孩子讲话,理解他,回应他。
只要能够顺应孩子的特点去养育,任何一种性格的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