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继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等之后,我国第 39 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非遗名录中的项目。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不仅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指导农事活动,同时也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显著的民俗文化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官方的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有一种冷,是皇帝觉得你会冷。据说拜冬后皇上还会赏赐群臣冬衣,并抚恤孤寡,以安社稷。
在民间百姓也没有闲着。习惯在此时备好冬衣,以防御接下来的冬寒。此外,还以时令佳品向祖先祭祀,祈求上苍保佑来年的丰收。据《清嘉录》记载,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贺长辈尊者,还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冬”。
立冬之后吃货们可以吃的更加冠冕堂皇了,因为民间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立冬这天以美食进补,犒劳自己的同时抵御寒意,称为“补冬”。
有俗语说,“立冬节气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北方,人们习惯在立冬这天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因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在南方,人们在立冬爱吃鸡鸭鱼肉。在潮汕地区,还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时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说到美食与非遗,不得不提作为美食大国的中国,中餐竟然一直没有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申遗是全人类、各民族国家的饮食文化展示,是一场民族饮食文化展示秀。在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的饮食均已成为世界饮食类文化遗产,但是中国的数次申报都失败了。据说中餐之所以三次失利,主要是中国烹饪协会选送项目时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选送的中餐要有高超的技艺,走向了“不接地气”的精品菜。中国烹饪协会似乎从三次申遗失败中接受了教训,准备以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等大众喜爱的饮食再次申遗。
在中国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610项中,有182项和饮食有关。“无酒不成席”,在绍兴立冬酿黄酒是传统习俗。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吃饱喝足后还需锻炼身体。立冬时节,除了饮食调养日常起居中也要强调静养,使阳气得以潜藏。要尤其注意颈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很多时候,疾病就是从受寒开始的。此外,立冬后还可以多做平缓的运动,尤其可多拉拉筋,古语云“伸筋一寸,延寿十年”,有什么适合冬季来做的平缓运动呢?“非遗所思”带大家来认识一种实用、易学、老少皆宜的“上海功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卢氏心意拳。卢氏心意拳在上海已有100年的形成发展史,在上海俗称——“十大形”。为什么叫“十大形”?其实就是卢氏心意拳象形取义十种动物: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有兴趣的朋友可到网上学学。
“诗仙”李白有诗曰:“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分享了自己冬日的舒适惬意和慵懒自得;而陆游的“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则是表达了虽然生活困苦,却能欣然接受的豁达心情。时下疫情时起,“非遗所思”在立冬之日祈福与天,望疫情早日结束。
水面初凝,大地渐冻;
原野坦露,素面苍穹。
新冠三年,感思万重;
值此立冬,应为疫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