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遗所思
答“非”所问---90后非遗传承人专访②庆阳香包:黄土千尺,饱含

答“非”所问---90后非遗传承人专访②庆阳香包:黄土千尺,饱含

作者: 丹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17 09:40 被阅读0次

卷首语:我们将对N位有缘与“非遗所思”结识的90后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专访(我们对90后的定义是生于九十年代或岁数大于89岁的人),这个专题的题目叫“答非所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答非遗所思之问”,对非遗文化进行非常表达。

染血的针线,残损的剪刀

本期人物:张煜琛

1、听说你大学的专业与非遗传承有关,聊一聊你的大学和你的专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对于江南水乡的生活有着莫名的向往,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向往,让我与这所学校结缘。学校的名称叫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我原来是书法方向的艺术生,记得高考后在家里把志愿书翻了个遍,全国的专科院校只有这个学校有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全称是“社区管理与服务(非遗保护与管理方向)”。

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我知道一些关于非遗的故事,杭州又正好是我想去的地方。当一个喜欢的地方有自己的热爱的东西,看到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乐了:怎么可以如此的量身定做?这所学校的前身主体为成立于1955年的浙江艺术学校和成立于1951年的浙江省电影学校;1999年,两校合并成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5年我入学的时候正好是建校60周年,学校主要以表演专业为主,艺术氛围还是挺好的,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戏剧系的学生在操场上吊嗓,军训的时候还有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在操场边上的小窑口烧制陶器。

我们班最初是33个人,后来一个没来报到,一个在一学期后退学,我们这31个人成为了这个班最后一届学生(这个班后来改名为民艺班),而我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其他人都是调剂,在这点上我觉得既幸运又失落:幸运的是我选择了我喜欢的,失落之处在于我喜欢的居然有那么多人不怎么喜欢(捂脸)。

我的大学生活总结一下两个字:游学。学的相关主要课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遗技艺实践操作、民间调查实践,我还选修了博物馆学。课程不多,却都很实际,实操上我们学习蓝印花布印染、马勺脸谱描绘、刻板年画、剪纸技艺,毕业的时候我还获得了学校2018展演暨优秀学生的荣誉。

关于“游”,那就更丰富了。每年我至少去4次西湖,就是想看西湖的四季;钱塘江、灵隐寺、宋城、河坊街,这些知名的景点都去过了,我想弄明白:古代那些大咖们为什么喜欢这里?杭州的文化产业很发达,博物馆特别多,关于传统技艺的博物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借助交通的便利,我去了上海、苏州、西塘古镇、乌镇,魔都上海我每年至少去1次,在那个现代感十足的城市里揣摩古老的非遗,让我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说实话,发达城市在文旅产业发展和非遗保护的方法上确实领先家乡很多,我们要不断的努力。

2、您妈妈无疑是你的偶像。从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说说她让你敬服的地方。

我的母亲刘兰芳,我最为佩服的就是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母亲不论是以怎样的身份在你面前,你总是能看到这样的精神,她把非遗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家人,当做她的孩子,严厉,又充满爱;回到家,即使再累,家务活她也一个不落。有这样的母亲作为我的偶像,是我最大的幸福。

编者注:刘兰芳,女,汉族,生于1965年5月25日,中共党员,籍贯庆阳,现为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副高级艺术师,陇东工匠,庆阳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乡村和文化旅游能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3、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后代,守正与创新,你觉得那个更重要?你打算怎么去做好创新或者说怎么让年代人爱上香包?谈谈你的想法。

守正与创新是我们非遗人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当今时代,我认为守正反而更重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我们把创新作为一种方法,让我们的非遗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够给我们带来直接的效益,正因为如此,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守正。作为传承人,守正,守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来自祖辈代代相传的文明和智慧。不论多么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些传统文化和智慧上发芽生长,不能因为时间,就忽略“正”的重要性。文化和历史是不能被重新创造的。

庆阳香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情达意。它诞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在即使面对生存的压力,却用一块布、一缕线做出一个个香包,表达着她们对情感的寄托和对艺术的追求。所以我在庆阳香包创新设计上,一直保持一个原则,不去对原来元素做改变,不过多的对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设计过程中我们对原来的图案、元素进行提取,通过改进材料、色彩来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改变原来的尺寸进行实用化的应用,比如说我们传统的“五毒螃蟹”,是端午的时候母亲给孩子挂在背后胸前,希望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传统的“五毒螃蟹”是红绿两色,我们改用纯棉布提高质感,改用酒红、藏蓝这些素雅、时尚的配色,然后缩小尺寸,做成胸针。这款“五毒胸针”上市后非常受欢迎,也让我们发现,年轻人不是不接受传统香包,而是缺少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些经典的传统图案和造型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这些设计的诞生是完整的,没有去迎合谁的需求。正是这些朴素、真实的民间创作,这在我看来才是最高级的。所以在未来,我依然会保持现在的态度,把这些传统的文化、朴素的民间愿望和祝福进行传播,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故事来了解我们,当然在方式上一定是要创新的。

4、晒一晒你们公司最酷的作品,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它酷在哪里?

这些是我们庆阳香包中非常经典的作品,“针扎”,从功能上来说是妇女们用来储存针的一个小物件,因为过去物质匮乏,一根针都十分的宝贵,所以就有了这件物品的诞生。但是黄土地上的绣娘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不同造型图案的针扎,之所以酷,是因为它包含了中国的阴阳文化(生殖崇拜)、图腾文化(如十二生肖)、吉祥文化于一体,都说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含蓄、隐晦的,这些针扎便是佐证。

5、如何能够让你们公司的作品与互联网及电商平台深度融合?说说你的方式、期望和想法。

正如我一直所强调的,对庆阳香包的情结,是我与互联网及电商平台融合的媒介。无论是作为商品,还是作为工艺品,庆阳香包的材质和工艺在全国的非遗项目中并不突出,但是因为庆阳香包浓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让人们很自然的接受它的存在,我不要把庆阳香包这项非遗做成奢侈品,尽管它有奢侈品的属性(大笑),但是它的诞生是在民间,它更应该活在普通老百姓的身边,是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文化产品。

我现在应用的方式很简单,做新媒体、短视频、直播,开网店,通过现代的锦盒推广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传承和传播。这个过程是需要探索和尝试的,我们都知道现在人们获取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所以内容的打造和呈现方式就比较重要了,现在我一直尝试将内容与时代热点融合起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6、描述一件你异想天开、或者会让别人觉得脑洞大开、目前仅存在于你想象中的与非遗相关的文创作品。

庆阳香包是一个载体,承载着许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我没有什么夸张的文创设计,但是一直有一个想法,因为我们的传承人,从业者都是女性,所以我想办一个庆阳香包的现代艺术展,过去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我在阅读我们的香包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完整的香包和美好的祝福,还有那些绣娘们背后的辛酸,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残缺的美感,我想象到染血的针线、破损的剪刀,也是传统展览方式无法呈现的。

旁白:“染血的针线,破损的剪刀”,这十个字扎到了编者的心里。

7、你们家是有博物馆的人家。介绍一下呗。关于博物馆的发展,下一步您有什么想法和规划。

博物馆是我父母建设成立的,既是以我父亲名字命名,也取仁义、人民的意思,叫庆阳仁民香包博物馆,早些年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生产线、工坊、公司这种意识,所有的产品除了我母亲做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我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我母亲去农村、乡镇集市去收,期间也收到不少难得的精品和古旧刺绣。2002年庆阳市举办了第一届端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从这次节会开始,每年都能看到非常多的香包刺绣精品,我父亲喜欢收藏,书籍、字画、家具只要他喜欢都会收藏起来,香包刺绣自然也不例外,收藏的越来越多,他们也就萌生了建一个博物馆将这些东西展览出来的念头(后来市博物馆建成后我父母捐赠了一批精品给了庆阳市博物馆)。

我们的博物馆是在农村老家的老院子里自建的,所有的砖瓦木料,门窗台阶,都是从别的老房子拆下来的,而且拆的工人就是我们的绣娘和当时的一批批实习生,建的时候请的当地的老木工师傅,采用传统四合院的建筑方式,还请了当地民间彩绘艺人进行装饰,到建成一共花费了7年时间,这个博物馆可以说凝聚了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叫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几代员工(我们自称岐黄家人)的心血,我父亲说这是他这辈子在这件事(庆阳香包)上最大的贡献。非遗是不应该被放进博物馆的,只有那些断了传承的才会进博物馆,但是我们的博物馆是以香包为主题,融入的是农耕文化,红色党史文化于一体的,目的是给香包留根、同时把梦想留住。到现在我们设计的新产品,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些藏品上提取元素,寻找灵感。

在未来博物馆的规划上,我更倾向于打造生活化的活态博物馆,以庆阳香包为主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我们的博物馆既能感受历史的温度,又能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和农耕生活,集休闲放松、学习研究、生产生活于一体。

8、如果让你选一件礼物送给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会是什么?说说理由。

给最亲最爱的家人长久的陪伴和照顾,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姐姐都是经历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到了现在对于物质上没有过多的追求,我们都以非遗事业为使命,精神上也非常充实,只是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有些忽略家人之间的感受和情绪,所以陪伴家人是给自己也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9、关于香包,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感动无处不在。

对于我的父母和庆阳香包来说,他们的生命中有几位老师,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开导才让我的父母包括我在内能够坚持下来。

李寸松先生(已逝),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原中国美术馆馆员,国务院津贴院士,与我父母是忘年交。在2002年庆阳首届香包节上提出“小香包,大市场之我见”,对于庆阳香包提出了许多超前的发展建议,李老与我父亲进行了长达8年的书信交流,我父亲说曾经一度他想放弃这件事,并将想法告知李老,李老很生气,认为西北人这种老婆孩子热炕头,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精神“要不得!”,写了一封几页的信痛批,随后的几年时间一直在鼓励我们坚持下去,直至去世。

李享先生(已逝),庆阳民间艺术研究专家,“黄土千尺,饱含盛世风情。传奇百代,尽藏华夏性灵。”是他对庆阳香包文化的评价,李享先生与我父母亦师亦友,李享先生对于庆阳民俗文化的热爱无以言表,他顶着人家的不理解,将一生奉献给了庆阳的民俗文化事业,与我父亲相识后,将我父亲视如己出,将自己所有的理解和研究留给了我父亲,我们公司的名称,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便是李享先生所授。还有很多人,“甘肃民间艺术第一人”王光普先生(将毕生一半的研究和收藏给了我父亲),将庆阳香包推向市场舞台的王义先生(2001-2002庆阳市市长)······庆阳香包能有今天,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还有很多很多在不同领域、以不同身份的人为了我们庆阳香包的传承默默付出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的精神,也是我们庆阳香包的精神之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非”所问---90后非遗传承人专访②庆阳香包:黄土千尺,饱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xr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