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
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读书,并养成习惯?这是最生动的解读!

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读书,并养成习惯?这是最生动的解读!

作者: 盛开的楠木花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1:19 被阅读0次

每次在同别人说,读书很重要,一定要多读书时,我看到他们看似诚恳的点头时,眼神里的不屑。

是啊,读书在这个年代不像赚钱那么实惠,不像运动那样见效快,你说读书有用,那么让我看到效果啊。那我们先来说说哪些事情,能够很快的看到成效。

能够影响人生发展的事都是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学过管理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会把事情按照时间是否紧急和事情是否重要进行4分类:

1、重要且紧急

2不重要但紧急

3、重要但不紧急

4、不重要不紧急

按照这个分类,我们最应该优先处理的是重要紧急的事情,比如找工作、比如重要的手术,然后处理重要不紧急的,比如读书,比如运动,比如对于存量客户的维系;其次才是不重要紧急的事,比如其他部门要求报送的邮件、比如领导要你帮他交话费,比如很快要过期的积分里程;最后处理的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但现实情况是,不重要而紧急的事往往会提前,占用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因为这些事情,能够很快的见到利益,看见效果。比如,帮领导充话费的事,会很快拉近同领导的私人关系,让你在工作中得到一些既得利益。兑换积分里程,会让你免费得到一张飞三亚的机票,得到一个轻松的假期。但是,这些既得利益是短暂的,领导的私交并不能让你得到成长也不会在晋升、裁员等重大决定时对你网开一面;旅行过去了就过去了,放松身心而已。所以,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不重要却看似紧急的事充斥着,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

与之相对的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无数的经验证明,这些事情都是会影响大局的事情,因为事情到了重要并且紧急的时候,往往都来不及做了。读书恰恰就在重要不紧急的分类里,在我同他人苦口婆心的说读书好处时,我很难举出一个能够立竿见影让他看见读书带来当下益处的例子。除了高考和学生时代各种考试,读书的好处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对于人生的漫长时间,读书可能并不是那么显眼,它更像是无形的手,在看不见的地方指挥我们的人生。尤其是能让你知道你是谁,你到底要什么?你打算去哪。坦白地说,读书不会让这个世界一夜之间变好,但是会让你慢慢变好。读书可能不会让你成为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但是会让你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格局更高,心胸更豁达。如果你慢慢变好了,世界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好一点呢?

那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读书到底有哪些好处,我想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说起:

读书多的人,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够站上更大的舞台。

这里我举个实际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刚刚结束不久的奇葩说上。这一季的奇葩说虽然在辩论内容上没有超越前几季甚至缩水,辩题大多是爱情这样偏向年轻人口味的题目,少了些许深度,但因为赛制的改变,第五季的奇葩说收视率赶超前4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车轮战第二场,有池子和庞博出场的那集。

那期的辩.题是#已经有了幸福的恋人,大数据匹配的恋人要吗#。池子先发言,并没有预想的搞笑,说的几个点也是大家司空见惯,频频看稿、不知所云、审题不清。也许因为水土不服,少了《吐槽大会》表现的灵动,现场的反应也是从热烈到无声,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尴尬。

庞博在池子之后,可谓妙语连珠,好笑并且论点深入。逻辑清晰、观点明确,高学历,高颜值,高情商,这是庞博为我们展现的一面。

这里并没有贬低池子的意思,相反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可以说是他的粉丝。他的孩子气,真的让人非常开心。正如他自己再脱口秀中说的那样,自从他2岁会说话后,除了睡觉和吃东西,他就没有闭上过嘴,这是他的天赋。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老天的宠儿能够凭借天赋立足于某一个领域。

在开杠环节,二者高下分秒必现。正如李诞对池子的评语,“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虽然在名气上,庞博远比不上池子,微博粉丝数池子398万,而庞博粉丝区区50万,相信在出场费用上,庞博也要落后池子。但是,庞博用事实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读书多的人潜力和可能性更多,平台更宽。大家都知道,演员是吃青春饭的,但就他们两个现在而言,如果池子保持现状的话,我相信庞博的演员生涯要比池子长的多。

读书多了,就更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适合自己的。

这一点,在家长教育问题上我想更有说服力。前两天有个家长在网上发布问题问:高学历的家长和低学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差别?有热心的网友就回答了这样一个答案:高学历的家长更愿意自己教育孩子。愿意花时间同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把补习班培训班当成救命稻草。这就是为什么大多厨艺好的人都吃不惯别人做的饭,宁愿自己挨累也要自己做,因为只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口味的。

网络截图

当你读书过了,学过的知识多了,你更能分辨哪些东西是对你有用的,哪些没用。说实话,现在的补习班很多是噱头。如果你自己懂心理学知识,懂教育知识,那么即使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再选择补习班的时候你也会知道这个班级的课程安排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这个老师有没有根据孩子的需要上课,他讲的好不好?而这些是你读书少的情况下,都不能够看清的。

读书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个人成长方式。

从孩子生下来,他从一个无知孩童,长成能够独立生存的成年人,这中间的过程他学习使用语言交流、使用工具工作、学习社会规范,思维方式越来越科学,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说这是个人的成长。大多数的成年人在参加工作后,个人成长过程就停滞不前了,除了在工作范围内积累经验,根本谈不上个人成长。而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跳脱出来寻求个人成长,而凡是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过得都不会太差。

有很多不读书的人也会非常的成功,但是毋容置疑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非常努力,通过超过常人的努力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既然是超过常人的努力,那么这样的模式就不能够复制,即使复制成本也会很高。

相反,读书恰恰是一种低成本的个人成长方式。书籍能够让人变得智慧,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没有发现,当你参照说明书组装一件家具或者使用电器时,会比你不看说明书速度快几倍。有的人是买来电器不看说明书,先用着,过程中发现不会了再回过头翻看说明书。如果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花费的时间也就5分钟,可在使用电器出问题再解决的时间有时候1个小时都挡不住。

书籍就是我们人生的说明书。那些不读书却很成功的人,如果看书的话,他成功的会更快。事实也证明,那些不看书成功了的人,在成功后会嗜书如命,因为他们吃过读书少的亏。


我们该怎么做

要把读书作为习惯来培养,起码要坚持21天不间断的读书

现在很多人也都明白读书很重要,就是在执行起来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里的读书是指出版类书籍,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新闻、网络文章等碎片化信息。看这样的东西,不仅占时间还没用,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说读什么书的问题。)

没时间”是经常被提到的一个理由。

其实仔细思考下,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还是认为读书没那么重要,没给安排出时间吗。把读书当成洗澡、吃饭一样的习惯,那么再忙也会挤出时间读的,何况现在电子阅读APP这么多,不存在不方便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

经过科学的论证,把一件事培养成一个习惯起码要21天,在这21天里,要在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比如坚持21天早7点至8点读书,或者睡前一小时读书。而把这件事变成如你穿衣吃饭一样的日常,起码要坚持99天。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确实很难,成本很大。但对于学龄前儿童,这却是非常容易的

读书是低成本高效的育儿方式

学龄前儿童正是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年龄,他如一块璞玉,等待家长们对他的打磨。小孩子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那么加一个读书习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于能影响一生的事情来说,这前期的成本简直太小了,只是需要家长们每天抽出20分钟和孩子一起翻翻绘本

有一大部分家长,坚定的认为我孩子不爱读书,原因是“给他书就撕了”,“看不了两页就跑了”等等。这都是大人的思维,2岁前的孩子根本不认识书,对他来说那就是玩具,可以咬咬,尝尝味道,可以撕开来看看它的材质。孩子2岁前,注意力也就10分钟,能安心看书2页已经很不错。

孩子的这个阶段,看书同训练上厕所一样,从不会到运用自如,从不懂规矩到遵守规矩。读书这件事,如果小的时候打好了基础,等孩子上学后会省很多事情。因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学习来的。除了个别天赋异禀的孩子,能够过目不忘,智商惊人,绝大多数的孩子学习都符合这样一个定律:

孩子读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聪明,孩子越聪明,在学校的表现就越好,老师就越重视,孩子的成绩就越好。

这个定律反过来也是成立,读的越少,知道的越少,知道的越少,越不容易在校表现出众,越不被老师重视,越会被边缘化,成绩越差。

儿童时期的阅读习惯养成,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而习惯的养成正如前文所说,不是买几本书和孩子抽空读一读就能养成,必须要家长们长期的坚持和监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读书,并养成习惯?这是最生动的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j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