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念念不忘周日的《感知——运动反应的认知方面》研讨,因为不懂所以暂停下来,翻书翻记录,仍然模糊不清。这一节内容少,但是内容艰涩。
感知——运动是以三种显著而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初是节奏——结构,其次出现各种调节,最后开始出现可逆性。
最初的感知——运动形式是“节奏——结构”。婴儿的反射就是此种运动。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吸吮,觅食。当大人用手指或者乳头轻触婴儿的口角,婴儿会将头转向被触碰的这一侧。这一动作会在3——4个月后消失。
其次是各种调节。在最初的节奏后开始分化,婴儿接着会自己抓起东西放进嘴巴里吃。
可逆性是日后思维“运算”的起源。
皮亚杰指出:从两岁到十五岁,如果节奏性结构不再出现,整个思维会从调节向内化可逆性过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婴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拿起勺子勺饭吃,重复开——关等动作,这些还缺乏心里表象。
在幼儿园中班的课本里,逻辑运算这本小册子里看到一些关于数数的图案,以及要求孩子会2+1,3+1等十以内的计算。孩子在家有时会说,他会念这些数字等于几?孩子在背诵数学,其实就像唱歌一样,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是等于3不是4。
四岁半的孩子数数,更多是靠数手指,当他在念班上小朋友的名字时,饶有兴趣地点手指,这些名字都有几个字。在门口等妈妈也会点手指,甚至还会点手上有几个关节等等。孩子在点手指过程中不断重复手指的动作,有时也会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这些都停留在感知——运动数数阶段,还不能进入心算阶段,数数还没内化。
有很多幼儿园里会花很大力气鼓励家长送孩子学习心算,认为孩子学习心算有助于提高智力,数学计算会先人一步。是的,有些心算很快的人在很短时间内把很长的数字算下来,但据说有些数学家的心算能力不怎么好,他们重在解决能力。
回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在我们没有理解孩子发展规律时,我们父母会比较焦虑,认为孩子比较笨,怎么小他几个月的孩子都会数数了,他还不会呢?去年的我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常常在心里把他和隔壁的孩子相比较,抓笔、画画、数数等,我都认为他的发展落后于别人了。没有接纳自家孩子容易发脾气,有些情绪发作非常不好。
读皮亚杰后,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从表象到运算,非常不容易。运算是在大脑皮层对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揠苗助长一味要求心算,给孩子造成心理上压力,孩子会出现厌学。孩子小的时候会听话,按照要求做,往后如果跟不上,父母的焦虑会造成孩子叛逆。了解儿童,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开始,从而更好地教育自己,减少内心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