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第一个研究里贴标签会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个研究室关于防御机制的理论,这种防御并不是对外的,而是人内部的斗争机制
第三个研究有关习得性无助,如果一个人持续遭受打击,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
第四个研究室关于拥挤个人心理健康的关系
知识点
1、什么是精神病理学呢?
他是专门研究精神失调,精神压力和行为失常的心理学分支
2、什么叫防御机制呢?怎么发生的?人为什么需要它?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他并不是字面上理解那种针对外部进攻的防御,而是人内心的一种调节机制。
提出者:弗洛伊德
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基础上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比如饥饿、口渴和性冲动
自我是人趋利避害的理性意识,偏理性
超我人格当中道德、理想、良心的部分
防御机制怎么产生的?
防御机制就是人的自我在应对本我和超我两个方向夹击的时候,采取的一种内部调节。
为什么需要防御机制?
因为本我代表人的动物性,超我代表人的理想、道德和良心,有时候它们会发生冲突让人感到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人就要启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里还有一种叫做升华
比如说性欲望在大众场合下不被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就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裸体画家或雕塑家,一个人由于早期饥饿的记忆,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更加打拼,给自身行为的动机有了不同角度的解释。
3、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这种现象对人有害?
习得性无助—— 习得 就是学习德来,是后天养成的
无助——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
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系列持续的打击下,失去信心,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开始学会接受命运,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
怎么破?
从能建立起的信心的小事情做起,习得性无助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信心也是需要慢慢恢复的
改变需要从最小门槛开始 这又跟其他知识相关联了,比如 微习惯,习惯的养成,这都是可以恢复信心,跳出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4、空间上的拥挤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从表面上看空间改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那你想没想过它还会影响心理上的健康?
当空间感的压抑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导致行为失常
案例:拥挤下的暴力小白鼠
一、标签化会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位叫做罗森汉的心理学家,一直对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精神病医生的专业素质抱有怀疑。终于,他在1973年开展了一项实验,想要搞清楚在以往的精神病诊断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判断标准。
在该项试验中,罗森汉招募了七名志愿者来假扮病人,包括他自己,一共是八个假病人。实验开始,他们在接受医生的检查后,七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顺利”进入了精神病院。这说明,当时的精神病院的入口是很松的。到了精神病院以后,这些人不再假装精神病,而是行为完全正常,但精神病院里的医务人员仍然把他们当做精神病患者,他们平均住院时间大约为20天,没有被一个医务人员识破。罗森汉发现,当时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交流非常少,也非常没有耐心,跟这种交流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生给他们发的药一直没少过。在这20天当中,这些假病人累计收到了2100枚药片,相当于每个人平均300片。
罗森汉的实验结果发表后,在当时震动了整个美国精神医疗界。他用自己的行为实验提醒了那些精神诊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要给病人贴标签,更不要仅仅因为环境来判断一个人的病症。在这之后,美国乃至世界的心理学界都开始着手完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二、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
防御机制,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人内心的一种调节机制。它的提出者是弗洛依德,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基础上的。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比如饥饿、口渴和性冲动;自我,是人趋利避害的理性意识;而超我,就是人格当中道德、理想、良心的部分。 防御机制就是人的自我在应对本我和超我两个方向夹击的时候,采取的一种内部调节。因为本我代表人的动物性,超我代表人的理想、道德和良心,有时候它们会发生冲突让人感到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人就要启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里还有一种叫做升华。比如,一个人由于早期饥饿的记忆,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更加打拼。弗洛依德甚至认为,人类社会的众多文明现象都是通过升华形成的。虽然这种看法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也算是给人们理解自身行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角度。
三、长期的无助,会产生恶性循环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
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这个实验的装置设计得很像斯金纳箱,箱子被分为两部分,中间用隔板隔开。实验对象选择了狗,在箱子里,它停留的部分会有定期轻微的电击。实验中,研究人员把狗做了一定程度的束缚,让它们无法跳过隔板,保证狗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电击。在对比的实验中发现,经过几次尝试,狗意识到自己怎样做也没法逃开电击,它就索性放弃抵抗了,甚至当研究人员把它们再放到新的环境里,让它们有能力逃脱,它们也会放弃。
心理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系列持续的打击下,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开始学会接受命运,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
【实验】
心理学家把婴儿分为两组,分别在婴儿床的上方设置了一个可以旋转的装置,上边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其中,一组婴儿可以通过枕头的感应控制布条旋转的速度和方向,而另外一组则是完全随机旋转,婴儿完全没法控制。在可控制的这一组,仅仅过了两周,婴儿们就学会把控制当作一种游戏来玩了,而另外一组,即便把枕头也换成可控制的,婴儿却学不会怎么玩这种装置。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几次经历过后,不可控组的婴儿已经有了习得性无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没法改变结果的,索性就放弃了改变的努力。
四、拥挤,会导致行为失常
关于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1962年,心理学家卡尔霍恩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放在一个安全、封闭、食物充足又没有天敌的狭小空间里,按照常规的繁殖速度,一年多以后,这里应该有5000多只成年小白鼠。但实际情况却显示,最终只有150只存活下来。
这说明在拥挤的空间里,小白鼠不仅繁殖行为出现了问题,并且那些成功出生的小白鼠,也绝大多数没有活到成年就死亡了。同时,在观察当中,卡尔霍恩发现:这些处在拥挤状况里的小白鼠,出现了很多异常行为。比如,出于生存本能,小白鼠天生就会筑巢,但在拥挤的情况下,雌鼠丧失了这种筑巢能力,它们甚至没法堆出一个完整形状的小窝。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心理学家调来了很多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他们在监狱里发现:那些拥挤牢房中的犯人,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和生病的次数都明显更高,并且他们还有更强的再犯罪倾向。同样的,研究人员让人待在非常拥挤的小房间里去完成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任务,比如说听故事然后复述故事,这些人的完成水平明显下降。这也说明高密度的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拥挤,会导致社会问题。
这项研究的结果,不仅对心理学上关于环境和行为的关联研究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社会治安管理都有很大帮助。毕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具体空间里,把握好这个关系,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金句
1.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
3.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空间里,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实际上,它还会影响人们心理上的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