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正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了。2017年中国人均阅读量为4.66本,远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还不乏个别厚颜无耻之徒今天看了本菜谱也算自己看了本书的。再看那些文学类的社区论坛,九成的文章都是实用主义,充斥着“成为作家的xx大要素”、“掌握这x种写作方法,让你的文章有血有肉”等等等等,这些文章不是没有意义,但全是这种文章这个社区就没什么意义。看实用类书籍不算读书,写实用类文章自然也不算真正在写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写日记都比实用类文章来得更有意义。
西塞罗曾说:“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看一个人书架上的书就能大体了解这个人,这一点上日本人做的很好,他们深知此理,于是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化”,日本的书店有自己独家设计的书衣,供读者将自己在读的书的封面遮起来,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隐私的事。不禁让我想象一位日本女优拿着一本包着书衣的书在读,应该是非常有内涵的画面。
看一个人的书架能大体了解这个人,把它扩大到国家也一样。在大型书店中仔细地转一圈,看看哪些书被丢在角落,库存只剩下一两本;哪些书被层层叠叠地堆在显眼的位置,书店最近有什么活动,请的都是什么人,就大概能知道这个国家的人民现在在想什么、他们还缺什么、他们在怕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书店不仅是一个让你输入的地方,它还会向你输出。
书店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的镜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阅读口味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年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成功与金钱有着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于是成功学的书大行其道,与之同时蓬勃发展的还有修心养性方面的书。这个不难理解,通往成功的道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受挫折了怎么办?赶紧拿本修心养性的书来安慰一下自己,等从失败的打击中走出来后,就接着读成功学的书学成功。从这个角度出发,二者相辅相成,邪力压正,简直天下无敌。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本书的阅读角度也会不同。最典型的当属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好好的一本政治类图书硬是被看成了成功学,这样的扭曲连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幸免,前几年机场书店的红人鬼谷子、曾国藩便是此例。现在就连《红楼梦》也有沦陷的趋势,里面人物之间富有心机的对话、管理上轻重有分的手段,在热衷于成功学的人士看来也是一笔伟大的财富。从这个角度出发,《红楼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因为总会有“有识之士”从它身上找到顺应时代潮流的部分。
以前无处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是因为外界环境不稳定;如今无处安放 一张平静的书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太浮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