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请客吃饭也解决不了问题?走出人脉误区,打造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请客吃饭也解决不了问题?走出人脉误区,打造核心竞争力

作者: II终生学习II | 来源:发表于2020-06-28 18:18 被阅读0次

    周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例子,某人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师,而是先找关系;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帮他一起进行职业规划,而是先找关系;生病动手术了,即使走常规看病流程没问题,也要找关系才放心。

    过度的崇尚关系的社会自然催生出了“人脉决定论”。所以很多人才会急于求成的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急于想借别人的肩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的人通过找关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有的人却不行。

    前段时间小区里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更好一点儿的小学,然后不竭余力的联系该小学的校长或是教务主任,隔三差五地请别人吃饭喝酒,忙得不亦乐乎。每次跟我聊这个话题,都显得胸有成竹,说已经搞定了,就等消息了。但几个月过去了,最后那个好学校的入学名单里面还是没他儿子的名字。

    为什么有的人找关系有用,而有的人找关系就没用?人脉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如何结交优质人脉呢?我主动链接别人,但那个人对自己却爱答不理,为什么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那这本李小墨的《请停止无效社交》一定适合你。

    一、 人脉误区

    中国人经常喜欢把“多个朋友多条路”挂在嘴上,也就是说“朋友越多越好”。真的是那样吗?

    误区1:朋友越多越好

    以前有个朋友,每次跟他聊天时,都会向我炫耀自己的朋友多,说谁谁谁他认识,关系很铁,一看他的朋友圈,都几千个人了,还有不少的社群,看上去都挺高大上的。我问他:“这么多人,你们平常都联系么?”,他肯定的说:“当然在联系啊,前几天我还和XX吃过饭”。

    有很多人都把朋友多看做是自己成功的标志,认为朋友多就是混得好。但我想问的是:你真的需要这么多朋友吗?

    结交人脉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我们的职业、性格不一样,可能社交需求也不一样。但总结起来社交需求就两个:一是满足外部需求,二是满足内部需求。

    比如程序员的社交需求就和记者的社交需求不一样,一个需要跟机器打交道,一个却需要跟人打交道。程序员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好友,固定的同事就可以满足社交需求,但记者却需要编织复杂的社交网。所以不同职业带来的外部需求是不一样。

    而内部需求则来自自身情感的需要。比如我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可能我就不需要那么多朋友,因为我觉得待在家里阅读、思考、写作就能让我感到放松,就会让我觉得快乐。

    所以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重在能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其实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也不可能能维持几百上千人的关系。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的成倍增加。还有个神奇的数字:150。也就是说150个人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

    所以朋友圈里面几百、几千人,看看给你评论、点赞的人有多少?一年能聊上几句的又有几人?开口求助会爽快帮忙的朋友又有几人?

    误区2:人脉决定一切

    很多人认为积极的积累人脉资源可以让自己更成功。他们出席各种社交场合,加入各种社群,虽然并没有多少成长和收获,但可以安慰自己是在积累人脉,总想着有一天这些人脉一定能派上用场。

    拿之前小区里的那位家长来说,他认为找到校长或是与校长有关系的人,在饭桌上吃吃饭喝喝酒,就能搞定孩子的上学问题了,以为自己是在积累人脉。但校长又不是傻子,这种明显违反规定的事儿岂是喝喝酒吃吃饭就能做的?谁都能看出来,你逢迎讨好的背后是在走捷径。

    可人脉这件事恰恰是走不了捷径的。人脉是需要能力和实力打底的。我老婆有时就抱怨我们家的人脉太少,有些事儿办不了。我就常跟她,人脉这东西就像一颗颗铁钉,而我们的能力就是一块磁铁,你的能力大,磁铁就大,能力小,磁铁就小,没人脉的本质是我们能力不够,所以最要紧的是打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拿个小磁铁到处吸。

    误区3:认识的人就是人脉?

    有的人认识的人确实很多,但每次遇到事儿真能用上的没几个,认识的人不叫人脉,能用上的人才叫人脉。

    要测试你认识的人是不是你的人脉资源也很简单,你发个类似“给我家孩子投票”的活动,看看有多少人参与进来给你投票就知道了。这时你会发现真正关注你的人没多少,而那些在关键时刻能用上的可能就更少。

    所谓人脉是在关键时刻能用上的才叫人脉,认识的人不叫人脉。

    二、 人脉的本质

    人脉的本质是互惠。谈到互惠,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钱权交易”,“钱权交易”不叫互惠,因为它是建立在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基础上的零和博弈。

    而我们这里谈的互惠是共赢,是通过合作把蛋糕做大,达到利人也利己的局面。

    互惠就是你有资源可以交换。不管是来自能力方面的资源还是其他领域的资源,前提是你得有别人想要的资源。这说起来很现实,但你想想为什么那些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你儿时的玩伴、各个阶段的同学、曾经的同事,在没有交集和互惠的条件和互惠的需求消失后,最后也就只剩回忆了。可回忆也没办法让我们回到过去。

    我不喜欢参加同学会,因为每次把儿时的事儿说一遍就觉得没什么需要说的了。大家彼此之间没有交集,互惠就更难了。不是人性凉薄,而是驱使我们交往的动力消失了。这个动力是什么?就是互惠。不管是现实的利益互惠,还是内心的情感互惠。

    儿时的玩伴、各阶段的同学曾经为什么能玩到一块儿?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有内心的情感互惠在助推着交往。现在为什么生疏了,因为情感互惠的因没有了,缘自然也就没有了。

    我们在参加一个社群时都需要先做个自我介绍。其中有一条就是“我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很显然这个就是互惠的基础条件,代表着你有多少可以用来交换的筹码。而想要这一条更丰富,怎么做?当然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说盲目的加别人微信是没什么用的,除非你有社交目的,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王道。

    在你的能力还未到达一定高度时,你结交牛人的成本很高,因为牛人都没工夫搭理你。这也很正常,因为牛人没看到你有什么资源值得交换,这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就开始了。物物交换的核心是彼此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才谈得上交换,才谈得上互惠。

    三、 如何建立人脉

    1. 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要达到社交互惠的目的,首先就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你是擅长做PPT还是擅长运营社群,还是擅长做知心大姐,总之得有一技之长,所谓一技之长就是你的这方面能力能超过90%以上的人。比如阅读,别人每年能读52本书,而你一年能读200本书,从数量上你就超过了90%以上的人。

    2. 社交与目标结合

    社交不是无目的的链接别人,都是需要围绕着自己的成长目标来建立。每个人每个阶段的成长目标不一样,那你的朋友圈也需要不一样,比如学习时你的朋友圈是你的同学、老师;工作时你的朋友圈可能是同事、行业技术大牛、客户;而当你想要创业时,你的朋友圈就需要围绕着你创业的目标来打造,你可能会链接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但链接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3. 打造个人IP,让自己成为超级结点

    要结交更多的人,最轻松的方式就是打造个人IP,让自己成为超级结点。这是最轻松的链接人脉的方式,确是最难的过程。

    一个声名在外的人是天生的社交宠儿,他们想要搭建、发展自己的交际圈不费吹灰之力。事实上,当你达到这样的高度后,可能你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减少社交。比如很多名人、歌星、影星都在为不必要的饭局困扰,他们根本不缺人脉。

    而要打造个人IP,首先需要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用作品和口碑把自己的才华传播出去,你的社交才会更加有效。

    四、 总结

    我们在高中时可能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根没有磁力的大铁钉变成有磁力的大铁钉。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大铁钉周围缠上线圈,然后通电,于是铁钉就变得有磁力了。这线圈就表示你的核心能力圈。

    有人不一定有人脉,想要打造自己的人脉,先得有一个利他的人脉观,其次是不留余力的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圈,并让自己充满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请客吃饭也解决不了问题?走出人脉误区,打造核心竞争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nw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