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7月18日 星期六 凌晨
刚看完《霜冷长河》这本书,已是半夜。老公将睡未睡,我想要写点读后感,被他骂手机光线太亮。于是关机,等了10分钟,再写。不料他还没睡着,发蛮了:“把你的手机扔掉了么安耽了!”
于是我索性待卫生间里“思考人生”了。有种偷偷摸摸、“做贼心虚”的感觉。
书分为前言、后记,和中间六个章节。每个章节侧重讲了什么,我已模糊。只记得前面几章都是一篇一篇的散文,人生感悟多一些。后面第五章是“灯下回信”,是余秋雨先生在深夜回复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寄给他的信,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每一封都回。但是即使或随机或选择性地回复,想必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第六章是余秋雨先生的读书笔记。这些书有些是他自己读的,有不少是他的朋友们让他写序,他为此去读的。很显然,这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这本书的语言一如既往地清新脱俗、诗意灵动。开头几段已深深地抓住了我:“我告诉他们,我家乡的小河,是长江的支脉,离这里还非常遥远。说得有点自豪,又有点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
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正是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江。”
写出了面对伟大时那种不敢相认又不愿割舍的疏离感。还有长江文明的那种诗意的忧伤。
可以说,这样的开头已经让我一见钟情。
看下去,感觉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不时地藏着礼物,一会儿一个神秘大礼包——一会儿一块巧克力,就像生活中的小惊喜。简直是一场精神的饕餮。
所以,一见钟情之后,就是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其中有两篇散文印象特别深刻:一篇是《旷野》,一篇是《人生况味》。
《旷野》大概是说,真正的旷野是渺无人烟的荒漠,一眼望去,只有平沙漠漠,地老天荒。在旷野中能感受到生命的负面,连一株小草都吝啬它的踪影。而宇宙,是人类的旷野。人类在宇宙中跋涉,也许会像法显、玄奘一样,走出一条路来,但也许会像冒险家余纯顺一样,葬身荒漠、一去无回。
所以,在平时,因为看到的人多,我们不懂得珍惜了。而处在旷野中,处在极端环境中,处在亘古荒凉的生命负面,我们会感悟到,什么叫善待生命、什么叫“同体大悲”、什么叫相互扶持、什么叫互相团结。
我觉得,这种心情,有点类似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吧?“老乡”,就是同类。在旷野中,难得看到个人,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合并同类项”的归属感。而在更大的“旷野”——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远方的异乡人。彼此相见,都该有一份“见老乡”的亲近感。
但是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原该互相亲近、互相扶持的人类,却热衷于搞“生存竞争”。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竞争中。但如果竞争到了不适合生存、竞争到了反对生存、消灭生存,那么竞争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其敌对、窝里斗,不如携手。由对抗到对话、由互踩到共赢,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想起以前播放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再结合我看过的英语短文。大体可以还原事情的经过:在船被撞破,海水倒灌、船体倾斜、缓缓下沉,每个船上的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了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一支乐队在气定神闲地演奏。尽管海水已经渐渐淹没他们,但他们完全陶醉在音乐中,要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在摇晃剧烈、进水严重的船舱中,面容安详。她一边轻拍着孩子一边温柔低语:“别怕,我们就要去天堂了。”这时,船员开始疏散人群,想要把妇女、儿童转移到为数不多的几艘救生艇上。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已经在救生艇上了。但是她看到边上有个孩子在哭。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妈妈在泰坦尼克号上,和孩子分开了。这个姑娘返回大船,让孩子的妈妈转移到救生艇。她对孩子妈妈说:“孩子需要母亲,而我只有一个人。”但也有极个别男士,为了自己活下去,穿上女人的衣服扮女人。
这就把“生存竞争”问题演化到极致了。人在生死存亡的绝境中,最能够暴露人性的东西。泰坦尼克号上,有的人面对死亡淡然、有的人超然、有的人带着信念和希望去死。有的人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而有的人,在搞“生存竞争”的一套,而且是不择手段的地竞争。如果每个人都不择手段地生存竞争,那么必定一片混乱。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竞争到了不适合生存”。
何为人性?人性就是那些闪动着温暖和爱的东西,人性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守护。至于舍己为人的,不但有人性,更是有神性了。
《人生况味》一篇主要是讲了年龄问题。再多的权利、财富、再大的灾难,在触及到年龄的本质问题上,都是皮相。它分“青年:颂扬的陷阱”、“中年:当家的滋味”、“老年:诗意的生活”三部分。其中提到一个观点“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人不必刻意老成,也无需刻意年轻。否则,刻意老成,伤害的是年轻的况味;刻意年轻,破 坏的是老年的风景。这样掐头去尾,这一生简直白活。看了这文章,我觉得我老得气定神闲、老得理直气壮、老得泰然自若了。我觉得我由年轻走向衰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记得潘虹在《潘虹独语》里就说过,她从来不在脸上动刀,因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抵抗年龄、抗拒衰老,那她不是无知就是疯狂。”深以为然。
《人生况味》一篇里还提到莫里·舒瓦茨对死亡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对这部分印象比较深,打算去看一看余秋雨先生推荐的好书《相约星期二》。
夜深了。就粗浅地谈这么几点。好的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读你一千遍”是不是“不厌倦”我不知道,但这种书,读个十来遍,肯定是不会厌倦的。只是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反复读,所以只能暂时读一遍。“读你的感觉”像不像“三月”我不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我来说,我在选择书的同时,书也在选择我。之前已经看过好几本余秋雨先生的书。我读余秋雨的感觉,不像三月、不像六月,而是像十月——秋天最成熟、最理性、最诗意、又最凉爽宜人的季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