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照香庐
《李自成传》读后感

《李自成传》读后感

作者: 看世间涛走云飞 | 来源:发表于2016-10-10 11:43 被阅读123次

1644年前的李自成势如破竹,1644年后的他兵败如山倒,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

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大势(所趋),抓住了这个“势”,围绕这个“势”布局,环环相扣,再配合运气方可成就大业。

1644年前,李自成明白自己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明朝,小说里他发布的《九问九劝》,喊出了老百姓、不得志的地主阶级的心声,鼓舞人心,所以他势如破竹,横扫中原,西安建国,问鼎北京。

1644年后,他推翻了明朝,这是他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知道下一个“势”在哪里,此时的“势”就是与清朝的战争,但在此之前必须打好根基,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后,方可出击,可是他太心急了,外加各种失误,所以他败了。

李自成本人的性格前后反差很大,昔日兵败潼关,仅有18骑相随,但蛰伏于深山之中,日夜练兵,收集旧部,联络其他盟友,可见他有百折不挠的品质。且当时他求贤若渴,从善如流,无论是与明军作战,与张献忠谈判,处理内部叛变,都体现出他临危不乱,多谋善断。

后在河南接连胜战,又得到所谓的图谶,天命所归,人开始盲目自信,喜欢阿谀奉承,再也无法接受失败的现实,以致最后怀疑下属,烂杀无辜。

李自成的文臣武将对他的失败难辞其咎。武将(陕西派)早前与李自成共患难,交情深,为大顺朝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大部分的武将思维都是以战争解决一切,讲究个快意恩仇,李自成又无法约束他们,被武将一鼓噪就仓惶东征。

文臣方面,宋献策和李岩格局高,视野阔,一早就发现了“势”之所趋,可惜忠言逆耳。特别是李岩前死谏、中沉默、后又请兵回老家抗清,前后不一,引起李自成怀疑他人品,终被杀害。牛金星为了保全自己的禄位,言喜不言忧,再无良策和忠言相告。

基层士兵,起义初始,军纪严明,入北京城后被“糖衣炮弹”击败,与民杂居,军纪败坏,特别是封赏女人时,只有军官才有份更让士兵哗然,士气堕落的更快。

这部小说给人的启示在于,我们为人处事要慎始慎终,尽量不要前后不一,要找准“势”,抓住机会,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进步。

大部分人前20年的“势”就是读书,既要读课堂里的书应付考试用,又要读课外书、社会书,立下今后安身立命之基。读书并非无用,只是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至于工作后的“势”真的只能看自己的修行和运气,抓的住突飞猛进,抓不住原地踏步。80年代下海经商,只要肯干都能发家致富。00年后铁饭碗热,只要考上无错干终身。

还有一点,要记住“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管理真谛,人都是有利益追求的,如何调配就要看自己的水平,就算是所谓的无私奉献,人家可能图的也是集体的安全,这种人少之又少,可遇而不渴求。

相关文章

  • 《李自成传》读后感

    1644年前的李自成势如破竹,1644年后的他兵败如山倒,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 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大势(所趋),抓...

  • 《李自成传》

    前几天在借书的时候,看到了《李自成传》,想起了以前在一本散文书上对李自成有过点滴得介绍,但其中只讲了李自成进京以后...

  • 唯物主义把历史写成唯我主义——因为无神论否认上帝,从不认罪

    微信传文2019/03/24 世人只知道李自成是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来了不纳粮,然而世人并不知道,李自成在年轻的时候...

  • 书读完,未必懂

    三姊妹篇《林徽因传》、《三毛传》、《张爱玲传》都已读完了。 每读完一本都写了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被周老师批这...

  • 不朽的艺术家精神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

  • 秦腔经典:《鱼腹山》

    《鱼腹山》:新编秦腔历史剧,马健翎1948年根据《明史》、《李自成传》、《刘宗敏传》编剧。 剧情写明末鱼腹山区县官...

  •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 痛苦成就辉煌! ―...

  • 【暑假阅读】刘浩:《名人传》

    《名人传》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名人传》这本名著...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买这本《呼兰河...

  • 2019-01-18

    《名人传》读后感 本书由罗曼.罗兰所著,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 贝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自成传》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om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