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借书的时候,看到了《李自成传》,想起了以前在一本散文书上对李自成有过点滴得介绍,但其中只讲了李自成进京以后的内容,使我对李自成是如何迅速发展破感兴趣,便随手借走。
李自成自小就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曾经投过军,将自己曾经的玩伴组成敢死队,所向披靡。但后来又投靠土匪高迎祥,从此开始了被官军围剿的生活,曾两度被困险地,但都绝处逢生。有胜有败,直到遇见了李信,才开始又了比较明确的战略方针,慢慢地开始转守为攻,先破洛阳,项城,南阳,再取襄城,开封,襄阳,最后攻陷承天,山西,昌平,直达京师。最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节节败退,在陕、甘、晋又过了半年,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出家当和尚。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让人感到有些难受,其中的主人公虽然是李自成,但当看到明王朝还有许多将领为之顽强抵抗。虽然李自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将成名万骨枯”,李自成的成功是建立在牺牲了许多士兵的代价基础之上。
《李自成传》这本书中的内容与我以前了解的内容在结尾有一定的差异,那本书讲的是李自成入京以后,思想中充满了“享乐主义”,义师变成了匪军,无恶不作,而其军事牛金星更是变本加厉,严刑拷打旧朝官员,霸占钱财,上行下仿,士兵也开始放松,开始有不少民众反抗压迫,牛金星却献策“民反可以镇压,但兵反如何镇压”,从根基上动摇还没有稳固的大顺王朝。
我觉得李自成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民心的得失。在刚开始造反时,只是被逼无奈,相比于没落的明王朝,只有那些无地可种、无粮可收的人才会投靠。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只是一伙力量比较强大的土匪,逃脱官兵的追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当其接受李岩“欲成大事,必收民心”的建议,民众认为他们是为了帮助自己推翻压迫,他们变成了“义师”,民众欢迎他的队伍,从而拥有了源源不断不断的兵员,正所谓“彼竭我盈,故克之”,最终直达京师,建立新王朝。
而当其进入京师以后,他们又变成了“悍匪”,而且比明王朝压迫的还要沉重,人们开始怀念曾经的明王朝,人们轻易地相信了满洲的兴师伐罪,纷纷倒戈。
我们可能经常会用朱元璋,刘邦的成功来对比李自成的失败,他们都是从农民出身,最后推翻了王朝。在直达京师以后,朱元璋,刘邦没有放纵完全对自己和士兵的要求,而李自成却带头破坏昔日定下的规矩。虽然其他两人没有遇到向满洲兵一样强大的外敌,但民心的失去仍是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李自成传》李自成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想要建立新王朝,他只是想打败自己最大的对手,他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才想到得人心。在自己的目的达成后,他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我们在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时,可能也会放弃一些行为,但在目标达成后,千万不可过于“补偿”自己,这样可能会导致迅速地失败。
李自成的失败常常令读者感到惋惜,“煮熟的鸭子,居然飞了”,尽管有不利的外部因素,但自身因素才是根本,故在此要警惕自己“骄傲和大意”。
后人哀之应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