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末~9月初行摄游记誊录】
北方的天,湛蓝通透,是我们这帮摄影爱好者喜欢的。
李家山——
李家山在碛口镇南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是形似凤凰的明清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李家村的先辈经商发财后,像所有晋商一样,把自己的家乡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如他们请来风水先生所看到的一样,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翼了。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
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下图为新窑院。
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碛口古建筑群之一新窑院。又称“予寿楼”,建于民国五年(1918年)。该院尽管占地只有一层,却是非常的宽敞,建筑质量很高,保存也很完整。水磨青砖对缝砌筑,做工精细。
在拍摄美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喧宾夺主”的现象。呵呵,不过却成了我们镜头中和谐的构图元素。忽然想起“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李家山遂成为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西湾村——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
这是一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明朝末年,陈师范迁居碛口,利用碛口的商贸条件在当地作搬运工起家,后来开店经营各种物资发达起来。成为富商的陈师范在湫水河边紧邻碛口的地方建起了村落,以后的数代人又历经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西湾村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
西湾民居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40余处宅院被2米多高的村墙封闭,形成城堡式空间,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
民居的特点就是: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为天、地、人的大门。每一院落有正房、廊房、亭台、厕所、马棚、柴房、碾房、磨房等,设施齐全。因是依山而建,所以梯形的建筑格局更是错落有致,村落里处处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雕独具匠心,做工精细,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沿街的石匾、门额比比皆是,书法艺术造诣很深。
东财主院位于木巷,是西湾村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院落,即陈氏先祖居住过的地方。在巷东墙上有一排木棍,当时村内有哪家生孩子,就在这挂灯笼告示族人。
绣楼院集中代表了西湾村民居的风格: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连,巷巷相通,走进一院即可遍串全村。院子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外面宽阔的地方是原来的花园。二层院内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两边厢房是小辈人的住处。三层是望月楼,是长辈望月、品茶、休闲和住宿的地方。四层是绣楼,在楼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样明显的标志。
院院相连,家家欢乐——
西湾村在2003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成为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子。
(图释,部分来自百度和景区简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