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感觉,简书这里的作者比读者多。
很多文章是作者之间的互相鼓励,这样的文章不要太多,但是毫无意义,它带来的慰藉不如你找个朋友在街边撸串,吹吹牛,大马路上溜溜弯,吹吹风。
如果再仔细浏览一下,就发现这些作者们很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获得关注,成为作家或者更加权威的什么东西,能够挣钱或者有一定名声。
不是我说,这基本不太可能,但似乎也有些先例,有一些人成功的达成了目标,在简书或者知乎什么地方分享自己的经验。
其实很多人是依靠这个引流,骗人点进去获得浏览量,这已经是最善良的了。如果更狠心的话,卖课程卖资料,总之骗钱。
经济损失不很使我同情,既然有闲钱,能买就买吧,或许真有帮助,没人说得准。
我最痛心的是,这些营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却给绝望中的人,以虚幻的希望。
正如鲁迅所说的“铁屋子”,你知道这屋子绝无打开的可能。面对熟睡的人们,鲁迅并不想“呐喊”,他不想看到许多人抱着虚幻的希望痛苦的死去,倒不如在沉睡中安然的死去。
当年傅斯年希望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摇旗呐喊,振聋发聩,为此连续几个月,隔三差五的在老槐树下与鲁迅辩论。
结果我们都知道。鲁迅回答不上一个问题,“这个铁屋子是否真的绝无可能打开?”,他不想用绝望压制住年轻人的希望,尽管希望只有一点点可能性。
纵观这些年,我也不能说鲁迅说的铁屋子,是否打开了,打开了多少。但我知道鲁迅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是贯穿着他往后余生的。
不过,我也无意打破诸位的一丝丝希望,但我只是想有一点劝告。
每次看到类似鸡汤式的鼓励,我总是感到悲哀,这代表着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好,生存的难题没有解决,这足以让人心酸,因此需要些感动的气氛,让大家开心一些。
然而我想写作,还是要些自己真实相信的东西,我看现在很多人自己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相信了,他们认为写作就是“编”。
当然要“编”,但是我想任何一个小说家,在自己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都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将会打破原来文学边界的禁锢,他们对自己“编”的内容毫不怀疑,他们就认为事情会朝着某个方向进行,而不是另一个。
他们无比相信自己的文字,当然事后他们也会发现这部小说,这些文字并不是最好的,相反,还差得远呢。但是如果当时没有相信它是最好的,作者是没有信心和兴趣把这部书写完的。
很明显,现在很多人的写作,“编的”自己也不信了,想用一种轻飘飘的、几乎不涉及真实的文字,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不太可能,这些文字离自己太远了,他们不是个人个性的产物,你说是你写的,但是又可以说是别人写的。
那文字摆在面前,没有温度,没有亲切感,你甚至还记得很多刻意的文字,很多掩饰的地方,总是想让文字远离自己,不透漏自己的窘迫或者什么。
我想这不太对。
这也只是个人看法。
其实我从不想靠文字来谋取什么,这里也只是我想做成的一个树洞,我只想记录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真实相信的。
很多别的树洞我都被同学先前关注了,于是只好换到这里,我只想找个地方记录或者随意的想像,写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写的时候,我相信这是真的,不在乎什么模板,什么爆文。
不让人发现更好,省得再有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