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创,转载,学习用,勿侵权。
有意思的是,在脑海里想象画一个三角形,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的时间是差不多的。这展示了大脑两个惊人之处,一是大脑能制作非常精准的虚构内容,二是大脑的想象并非无意义的空想,它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行动的可靠模型。
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这两套系统左右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无意识系统是程序性的,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只要你足够熟悉,它就可以沿着设定好的流程快速地运行。与此同时,有分析思考能力的意识系统也可以平行运行,它比无意识系统要更加迟缓,但在新的环境下,它更不容易出错,还赋予了我们探索新环境的能力。
营养学家强烈建议我们不要在看视频或是看电视时吃东西,因为这会造成过度进食。电视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意识系统,而无意识系统就会自动开始从事一个简单刻板的活动,譬如说吃辣条。
简介
《神经的逻辑》是美国耶鲁纽黑文医院住院神经科医生埃利泽·斯滕伯格博士的作品。书中,作者将大脑看作是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两套控制系统的结合,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但书里提供了很多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证明。无论是否有意识,大脑遵循着一套你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规则,这套逻辑决定了两套系统何时运作,如何运作,两者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了解大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我们不仅可以弄清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或怪异行为,也会更加了解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开车去上班的半小时路途中,你心里一直惦念着早会要做的报告,到了办公室,完全想不起自己一路是怎么开过来的;或者某天你需要开车去城市的另一头见客户,路上想着一会儿见客户要说的话,直到站在办公室门口,你才反应过来,自己走错了地方,还是习惯性地开车来了办公室。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我的博士导师曾是个小提琴手,当他需要思考难题的时候,就会选择拉小提琴这个自己无比熟悉的动作,边拉边思考。用他的话说,只有让身体开始「自动驾驶」,意识才能进入状态。
无论怎样,心里惦念着一件事儿,身体就无意识地去做平时习惯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我们肯定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细想一下,这事儿其实十分奇妙。无论是开车还是拉小提琴,都是复杂的行为,需要大脑非常精准地控制身体。譬如开车时,你的右脚要在油门和刹车之间灵活切换,双手还要握住方向盘;若你开的是手动档的车,还要思考什么时候该调档。这还没完,你还得注意行人和其他车辆,遵守复杂的交通规则。
可是,一位老司机在熟悉的路上开车时并不需要动脑筋,甚至可以进入自动驾驶的状态,开完后或许对一路上的见闻也毫无印象。那这一路上到底是谁在开车呢?如果连开车这么复杂的行为都不需要有意识,那么大脑里肯定有另一个系统能够开车,而且这个系统是无意识的。那么,这个无意识的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又在我们不知情的状态下,做了哪些事儿呢?它和「有意识」的那个系统到底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这就是今天我要给你推荐的这本书想要探索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叫《神经的逻辑》,副标题为「迷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作者埃利泽·斯滕伯格博士是美国耶鲁纽黑文医院住院神经科医生。这位医生很特别,有着神经科学、哲学、临床学三种学术背景。他的这本《神经的逻辑》非常精彩,风格上有些类似于之前我解读过的《脑中魅影》。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本《神经的逻辑》,因为它更加易读,而且整体性很强,所有内容都被囊括在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概念之下。
《神经的逻辑》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高质量翻译。它的译者是果壳网的翻译大神高天羽,笔名「红猪」。无论是准确性还是文字能力,在我看来,这本书都能在国内已有的科普书籍中名列前茅。这里打个岔,有不少人曾问我找优质中文科普读物的有效途径。我有两个窍门,一是通过出版机构找书,譬如说理想国、博集天卷、中信出版社、湛庐文化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些出版机构出版了不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好书。但这个办法其实也并不是「百发百中」的,而且也容易错过一些叫好但不叫座的佳作;另一个方法是根据译者挑选科普书。如果你读到一本引进的科普书,觉得它很不错,去搜搜这本书的译者翻译的其他书,说不定也会喜欢。《神经的逻辑》这本书的译者高天羽,我个人认为是国内神经心理学领域科普翻译方面的一个标杆,从他翻译的内容来看,似乎更偏重神经科学。他翻译的另一本书《恶的科学》我在「知乎读书会」也解读过。
说回刚刚谈到的「自动驾驶」的情景。开车时,「自动驾驶」的行为只会出现在你熟悉的道路上。但这种因为熟悉而进入的自动驾驶状态,并不总是好事。这种状态下,开车的就好像不是一个有意识的人,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僵尸一样。而且,熟不仅能够生巧,也会让我们对迎面而来的危险视而不见。
这种类似「僵尸」的开车状态,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也可以捕捉到。在研究开车时使用手机这一行为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被试者被要求一边在模拟器里开车,一边戴着耳机打电话。模拟器是一个郊区小城的三维地图,路边有各种各样的广告牌,十分显眼。在行驶过程中,司机只要关心路况,就一定能看见它们。司机在模拟器上练习一段时间后,开始接受测试。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只需要沿着原定路线专心开车就好;而另一组司机不仅需要按照之前练习的路线开车,还需要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测试完成之后,所有的司机还要接受一个选择题测试,在一堆照片中选出路上曾见过的广告牌。当然,在练习和测试之前,这些司机都不知道结束后还要考这个选择题。
科学家将两组的选择题成绩一对比,结果显而易见,打电话的那组司机对街边的广告牌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即使广告牌非常明显,但这组司机却根本没有注意到它们。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他们恰好没有看到这些广告牌呢?为此科学家专门研究了司机们开车时的眼球运动轨迹。结果发现,打电话时司机也跟正常情况一样扫视着路上的情况,不仅有仔细看对面开来的车,也看了路边的广告牌。换句话说,专心开车的人看到的东西,打电话的人也看到了,只是后者没意识到而已。
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结果:人的视觉是可以不经过意识加工的,你的眼睛看到了,但信号并没有发送到大脑更高一级区域去进行进一步分析。但这样的解释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到底是谁在控制眼球的运动呢?这不仅是个问题,同时自身也是一个答案。如果大脑的活动确实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系统,那无意识的这个系统必然包含负责控制眼球活动的那个部分。巧的是,虽然大脑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我们其实已经大致了解它是如何控制眼球运动的了:眼球运动是由大脑里的额叶眼动区和脑干负责的。如果你还没有秃,额叶眼动区大概在你的发际线稍后一点,而脑干位于你的舌根和后脑勺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大脑是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系统的,那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意识系统里至少有脑干和额叶眼动区这两个成员。
如果听到这里,你还是觉得大脑里有个无意识系统是无稽之谈,不如再思考一下「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现在有一个神经科学理论是,梦境的本质是脑干所产生的随机神经信号。睡眠状态下,脑干还处于活跃状态。没事儿干的脑干会发出一些随机信号,空闲的视觉皮层在接收到这些随机信号后,就把它们当成普通的视觉信号来处理,进而产生了无意义的图像。而无意识的大脑便会在睡梦中,把随机发生的这些图像连接起来,编织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这里要特别点名脑干里一个名叫蓝斑核的区域。在我们遇到危险,感到压力和惊慌的时候,蓝斑核会自动被激活,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递质。你听到这个神经递质的名字可能会觉得很熟悉,其实它就是肾上腺素的大脑限定版。它被认为和所有动物的一个基本应激生存反应息息相关,也就是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学过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当大脑大范围接收到去甲肾上腺素之后,你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大概是托它的福,我们的梦境总是充满了爱恨离别、生死攸关的情节。
梦境有时候生动真实得如同一个虚拟现实。但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再生动的梦和现实也有根本性区别,那就是人在做梦的时候,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是停止活动的。前额叶是很多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中枢,比如做决策、学习、做计划等,还包含了反省。这种反省功能非常广泛,一种是审视别人的欺骗性行为或言语,一种是对自己的反省:克服对于习惯的依赖。
前额叶就像一个班主任,随时都会透过课堂背后的小窗检查大脑所加工的感知信息或即将要做出的行为。无意识系统所产生的所有内容也会由前额叶来审查,确定这些内容不是毫无道理的。但睡觉的时候,前额叶这一反省功能就会被削弱。一旦摆脱了前额叶的监控,大脑的无意识系统如同脱缰的野马,没有了审查系统,它便可以制作出极其生动、且完全不用管真实逻辑的幻境,而体验者——或者说正在做梦的人——完全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有你醒后,回想起梦里的内容,才会对梦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感到啼笑皆非。
若说梦境是一种被动的想象,那我们再来聊聊主动的想象。现在你闭上眼,在脑海里面画一个三角形,尽量想得越仔细越好。你在做的这件事情就叫心理意象。有意思的是,在脑海里想象画一个三角形,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动手画一个三角形的时间是差不多的。这其实也是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现象,明明想象并不会调动肌肉什么的,为什么时间还会与真实的动作契合呢?这展示了大脑两个惊人之处,一是大脑能制作非常精准的虚构内容,二是大脑的想象并非无意义的空想,它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行动的可靠模型。脑成像也证实了,想象中的大脑活动和真正实施行动时的大脑活动是很相似的。
在重要的比赛之前,很多运动员都总结过,他们一定会在赛前抓紧时间在大脑里想象即将发生的比赛的所有细节,而且是越生动越好。英国足球运动员韦恩·鲁尼就曾在采访中提过,在比赛前他一定会做的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去问负责为球员准备球衣的工作人员,下次比赛他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鲁尼还说过,青少年时期,他还会在比赛前晚,躺在床上将整个比赛都假想一遍,就像是在开始比赛前就先记住一个版本一样。最后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提前做一些想象演练是有替代体能训练的效果的。
现在在运动科学中,已经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意象训练法则,共有 7 点,分别为:身体、环境、任务、时机、学习、情绪和视角。这 7 个词的英文首位字母合在一起就是 PETTLEP,读作「pet lep」。这里我们用棒球运动员来举例。他们的心理意象训练按照上面提到的法则大致如下:「身体:在心中模拟出完美挥动球棒所需的每一个动作。环境:想象照亮球场的灯光和观众的呼喊。任务:不仅要想象挥棒的动作,还要想象挥击的对象。要感受球飞来的感觉。时机:模拟在现实中完成挥棒所需的时间。学习:在取得进步之后,也要对意象作出相应的调整。情绪:感受那个重要时刻来临时,自己紧张的心情和快速的心跳。视角: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这些心理意象。」
不难发现,这个学习法则其实就是总结了如何让你的想象更加生动和精准,如何让心理演练更加逼真。演练越是接近真实的运动,想象时带动起来的大脑活动就会更精准地提高实际运动时所需要的区域的执行力。
令人更加惊讶的是,想象演练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赛场上策略性的表现,甚至还能够增强肌肉的强度。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长达 3 个月的实验。将被试人员分为 3 组。第一组需要每天实际运动自己某一边的手肘和小拇指,每天锻炼 15 分钟;第二组是每天想象这个动作 15 分钟;第三组则什么也不用做。结果发现,进行实际运动的人的肌肉力量增强了 50%,每天想象做那个训练的人的手肘力量增加了 13.5%,小拇指力量则增加了 35%,而什么也不做的那一组毫无进步。这说明,想象,确实可以让肌肉更加强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负责控制肌肉动作的运动皮层产生了变化,经过想象之后大脑对肌肉的刺激也增强了。这个结果非常惊人,也很令人寻味。按作者原话来说:「我们的思想不是被动的,它们绝非局限在内心的一片真空之中。每一次意象操练的背后,都有一股电流的信息在训练、塑造它所流经的神经元。心理模拟是意识系统改变无意识系统的一种手段。」
到此为止,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如何为比赛做准备,那在比赛中,当然也不一定是运动比赛,而是我们这些非专业运动员都会遇到的每一次极具压力的情景,譬如说一次已经准备很久的表演、一场重要的演讲等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高表现呢?很多音乐家和专业运动员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用分心来达到专注。当我们已经为一个活动训练了很久,可以全凭习惯完成它的时候,那在比赛时就最好别太注意它,让身体自动发挥,效果往往会更好。这一点不仅在多种运动竞技上得到验证,而且在科学上也不断被证实。运动员在不关心自己的动作时会确实会表现得更好。
神经科学家也已经找到了养成习惯的源头。这个源头在大脑的最深处,叫纹状体。它长得很奇怪,很难形容,感兴趣的听众可以直接上网搜一下它的图片。科学家在训练小老鼠做各种任务的时候都发现,随着小老鼠接受训练的次数增多,两件事情会同时发生:第一,负责形成记忆的海马区和纹状体的内侧的神经活动则会逐渐变弱;第二,相对地,纹状体的外侧部分的神经活动会变得更强。这解释了为什么习惯成自然之后,人的行动会变得更快。换句话说,习惯系统比非习惯系统的运行速度更快,可能是因为不用经过记忆这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习惯系统运行的时候很容易出错,也没有探索新环境的能力。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接受《名利场》杂志的采访时,描述了他面对作为总统的巨大工作量时,是如何调整日常生活琐事的。他的一个诀窍是将琐碎的日常决定自动化,从而将精力集中在重大决策上。奥巴马任职期间只穿两种颜色的西装:灰色和蓝色。这是他为了减少日常需要作决定的选择数量故意的。这样他就不用在每天穿什么、吃什么这些事情上费时思考。他说的有句话我觉得很有用:「你需要把决策的精力集中运用。你要给自己的生活设计一套刻板动作,这样就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
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这两套系统左右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无意识系统,或说习惯系统,是程序性的,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只要你足够熟悉,它就可以沿着设定好的流程,快速地运行。与此同时,有分析思考能力的意识系统——或说非习惯系统——也可以平行运行,它比无意识系统要更加迟缓,但在新的环境下,它更不容易出错,还赋予了我们探索新环境的能力。
无意识行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做完之后没有记忆。记忆的种类有非常多,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记忆叫作情节记忆。它是一种自传性的主观记忆,譬如说昨天中午你吃了什么,你的 18 岁生日收到了什么礼物。这种记忆很有可能是人类独有的,能让我们在主观的时间里随意旅行,可以说是一艘心智的时光机。
当你处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时,你的所见所闻会成为情节记忆,这个记忆的强弱会因事而异,尤其是当你刚刚做完之后,往往还是会记得一些情节的;但若是你所做的行为已经成为习惯,在无意识系统下运作时,行为运行时所产生的记忆就不会成为情节记忆。
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在不饿的时候吃东西,特别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的时候,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吃很多。营养学家强烈建议我们不要在看视频或是看电视时吃东西,因为这会造成过度进食。电视的内容占据了我们的意识系统,而无意识系统就会自动开始从事一个简单刻板的活动,譬如说吃辣条。
在《神经的逻辑》这本书里,作者将大脑看作是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两套控制系统的结合,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但书里提供了很多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证明。无论是否有意识,大脑遵循着一套你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规则,这套逻辑决定了两套系统何时运作,如何运作,两者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当一个系统出现故障或是留白时,就会有一个潜在的逻辑无声无息地弥补好漏洞。当我们醒着的时候,可以一心两用。而当我们睡着的时候,这个潜在的逻辑便会用脑干的随机信号串成一个个生动又不着调的故事,编制出似乎能够展现我们内心的幻梦一场。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是基于 2018 年 7 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的逻辑:迷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希望听了今天的讲解,以后在开车和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任由无意识系统接管我们的身体。
愿好书陪伴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