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西安的疫情还没过去。只是,一切渐渐再向好。
西安的春天,这几年来,特点越来越鲜明了,西安的春天,已经有了口头禅了,没再冬天冻死,却冻死在西安的春天里了。
这轮疫情,全国多点爆发,大致除了两个省区西藏和宁夏,其余全部有疫情。也许这是疫情最后的疯狂,现在各种消息报道,疫情引发的危重病例越来越少,大多就是普通型、轻型、无症状型。
老天爷就是这么的任性,暖气刚停,就开始耍脾气,给你来个降温。上个周末,热的人穿短袖,我们家甚至把风扇都拿出来了。也有同事说,他们家都准备开空调呢。
没想到,这周能把人冻透彻。今天西安发布蓝色大风降温预警,气温陡降,大风呼呼不停,吹得人浑身发冷,感觉比严冬还要严冬。
只是现在是春天。
春天时刻,到了周末,人们在家里就待不住,都想到大自然中去。这也许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时,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没有人不喜欢大自然,到了大自然,总能给人宁静、喜悦、惊叹等等。让人放松,解乏,忘掉暂时的烦恼。
【1】睡眠人人有差距
我们家也是选择困难户,从昨天周五就忧愁这个周末去哪里呢?当然挖野菜也是必提话题之一。
春天的原野,田间地头,城里出来的人,都低着头,似乎丢了什么,专心地再寻找。
挖野菜,是春天里城里人的开心小乐趣,认得认不得的,半信半疑的,在地里寻找,我们家就对苜蓿认得真,其他比如茵陈(白蒿)、艾草、荠荠菜不怎么分辨的清楚,苦苦菜也对不上号,但对挖野菜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尤其这几年来,一年比一年热烈。
早上4点多,大致已经进入老年生活的我,睡不着了。打开收音机,听得也无聊。晚上有时候就靠听说助眠,一大早似乎这也不好使。
终于在6点多,爬了起来,开始码字了,最近偷懒,总是想着写,总是稀松,每天没有固定工作量,自己安慰自己。
现在手机对人的干扰太大,刷新闻、逛购物网站,总之不知不觉不知道时间去哪里了?
7点多,她俩还在睡觉。
我就纳闷和奇怪了,人和人真实有差别,我们家那两位,似乎有睡不完的觉,晚上睡的再早,早上还能沉睡。
我吼了一句,说去买早饭了。距离单位近就是有诸多好处,原单位的食堂改制后成了社区里的食堂,我们习惯称作大食堂。平时上班的、居民都可以用餐。周末,也正常开放。
原先企业模式,都是圈一块地,里面啥都要建全,这也是历史留下来的。也许随着时间推移,大食堂也终将会消失。
早上食堂人不少,买馒头的,打早饭的。对了,现在是疫情期,不让堂食。
人们对疫情已经麻木了,在心底上已经没有多少重视,处于管控要求,大家只好配合着。
疫情期间,食堂不卖油条,但是有油饼,这是什么逻辑。有油条就有豆腐脑和豆浆,但有油饼就不卖豆浆和豆腐脑,大致食品之间有搭配,不能落下谁。
买了一份小菜,含三种菜,两个油饼,返程。
全家在早餐的动员下,这才喧腾起来。起来后,就嚷着去哪里?
我说要下雨,这个说,天上没有云,哪里下雨,另一个符合说,就是就是。杨说,会她娘家。我说,上上周刚去,咋又去。杨说,回家看老娘,去了还不能去了,天天去都行。
【2】清冷的渭河河滩,冷风嗖嗖,我们收获了半袋沙子
全家好不容易发动了,目的地确定了,我们在泾渭分明那块摘苜蓿,然后回岳父家,蹭饭,这样两全其美。
计划是好的,结果,泾渭分明绕到了也没去,苜蓿更是没有摘上。
因为疫情,河堤路封闭了,只好绕到马家湾。马家湾的大路当中,疫情检查站压住了长长的车流。心里想,这下完了,要原路返回了,核酸已经过了48小时了。
忐忑中到了检查站跟前,结果人家一看西安的车,啥也不查,直接摆手让快速通过,虚惊一场。
我们加了油、洗了车,绕啊绕,终于来到渭河边。
一下车,一股冷风就迎面扑来,不由地喊出来,咋这么冷!
远远望去,金黄色的油菜花已经绽开了,河滩上勤劳的人们开垦的田地了有三两个身影,然后整改河滩似乎望不到人影。倒是河堤路上,有三三两两的人,在低头挖野菜,有骑自行车远涉的人飞速而去。
这与春日的节气不相符合,春日的河边应该是欢腾的。
我们拿了装备,急忙冲了下去,仿佛河滩上有无边的野菜,就等着我们去挖。
河堤的堤岸已经是绿绿的一片,各种小草争先恐后冒了出来。
走下堤坝,穿过一片小树林,大概是防浪林,然后就是连片的田地。这些田地都是附近的老人动手开垦的。
每次洪水过后,河滩就平铺出了大片的无主滩地,随着泥沙堆积,许多高处的台地成了肥沃的良田。河水输送来大量的营养沉淀在地下,水用之不尽,只要用心,就有好收成。
有几个老人正在田地里打理,新翻开苏醒的土壤,撒下希望的种子,细心耕种,然后收获香甜富足的蔬菜。
我们低头走着,一根野菜也没有发现,什么黄花蒿、苜蓿全都没找见,只是河边的风拼命的呼啸,越靠近河水,风越大。
黄橙橙的油菜花绽放了,只是冷的我们已经无心拍照,匆匆踏着松软的沙地,走着。渭河边的油菜虽然花开了,只是今年的似乎没有去年灿烂,也许还没有到最美的时候。
去年我们曾来过,尽管时光只是转了一年,但河水的变化不知道有多少,河岸已经渐渐不似去年的样子,许多原来有路的地方,已经被冲垮了,河岸更宽了。也许不知道何时的大水,改变了一切,河滩上到处是曾经洪水漫过的样子。
河边只碰到一对年轻的恋人,心里是热的。再没有其它人影。河畔上,有附近退休老工人,在平整土地,或者打理菜地。
太冷了,望着脚底松软的沙子,突发奇想,要不搬运上一些,带回家养花。我们一根野菜也没找见,就匆匆返程了。
今年,旧地重游,只是曾经的风景不在。
尽管浑身发冷,但人对自己的经历还是喜悦的,因为经历不同,因为独特。
【3】荒芜的泾渭分明半岛,挖了几根苦苦菜和白蒿
渭河边我们除了收获寒风,再一无所获,心有不甘,决定去不远的泾渭半岛。这里有个公园,旁边是大片的荒地。
原来周末这里的车很多,路很平整,只是现在这里成了地铁施工地,一片泥泞。
我们开向里面,刚转了个右转弯,路边有两个路边摊,此时冷风呼呼,摊点大锅上沸腾的热气,飘摇四散,一片雾气朦胧。
寒风中这两个路边摊,一个买饸络,一个买手工面,生意不错,就餐大多是穿着工服修地铁的工人。这些人大口吃着,埋头吃着,也许这冷天,一晚温热的面条下肚,浑身就热腾起来,人就舒展了。
你看,虽然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向好,越来越幸福,但是富足和拥有,当下的境遇,大家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比如,有人吃着精美、讲究的美食,凡入口的都是绿色产品,都要有机食品,买东西必去某某地方,其他的一概入不了口。当然,随着生活条件提高,希望人人可以享有这样的自由。选择什么,是靠自己的实力。无可厚非,只是不矫情就行。
随着生活条件提高,随着富足安康,谁愿意这么辛苦,跑这么偏的地方,在路边摊吃碗饸络。摊主也不愿意这样辛苦出摊,也挣不上几个钱,起早贪黑的,风吹日晒的。不都是为了生计么!
生态半岛犹如蛮荒之地,这里几乎遇不到人。一条延伸到深处的路,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路两旁全是枯黄的野草,远处望不见边际。这片地方是泾河与渭河夹击的中间带,再往东,泾河就汇入渭河了。我们行驶的地方,往南是渭河、往北是泾河,往东就到了两河交汇处了。
走在这里,恍惚以为来到了天涯海角,除了偶尔的鸟鸣,风吹过野草的沙沙声,再没有声响,都是宁静的自然与自己的喧闹。
这里依然没有什么收获,除了找到几颗苦苦菜、几把黄花蒿、可怜一点未长大的白蒿,再没有收获了。
在这片荒野里,竟然有寂寞绽放的桃花和杏花。
寂寞怒放的桃花和周围这一片枯黄,枯黄下面的嫩绿,形成了别样的景致,让人不免赞叹,桃花真美。因为突兀,桃花在这荒草滩中显得格外靓丽和夺目。
心有不甘,我们向南,攀上了渭河河堤,在堤坝两边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在河堤路上,碰到一个骑三轮的,拉着四个人,跑了好远寻找苜蓿。一个信誓旦旦地说,去年人家还浇水呢,可多了,好像就在这里。我说,这里啥都没有,走错地方了。
我们也要离开了,挖野菜暂时告一段落了。肚子饿了,想家了,想着老人已经满满当当准备了诸多美食,等着我们呢。
真的希望时光慢点走,老人在我们还有个能去的地方,去了有人招待,做最可口的饭,说最动听的话,一旦老人走了,这些就空了,再也没有人这样待自己了。
最终,我们全家在岳父家里,吃的肚子发胀,临走时,还顺带拿走了油饼、肉臊子。这个肉臊子,成了家族里众多人的最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的真传,做出同样的味道。
啰啰嗦嗦,就写这么多。日记嘛,本无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