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技术文明中。人类每天通过各种“技术外脑”存储的信息总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并且还在持续增加。
那么问题来了,读书人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传承的到底是什么?肯定不是信息。信息的记诵可以由机器代劳。那么是习俗,艺术,观念,生活方式吗?那这些东西也每天都在变。我在于秋雨的《君子之道》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文化有很多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最后一级是什么呢?
当然,最后一级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
很多很多“不是”,但是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拂衣整冠,自成气象。它们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最后目标、最高等级,但实际上都不是。而且它们之间也互不承认。
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常常也在这么多文化项目间比轻重,说是非。意见总是吵吵嚷嚷,直到听到了一种声音,情况才发生一点变化。
这种声音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
例如,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
——余秋雨:《君子之道》
一个文明能让后人继承的东西,其实只有一样——“理想人格”。也就是关于“如何体面度过这一生”这个问题的答案。
每个文明的答案都不同。西方人有“圣徒人格”“绅士人格”“骑士人格”“牛仔人格”“灵修人格”,日本人有“武士人格”“浪人人格”,中华文明有“君子人格”。
经过2000多年的塑造,“君子”这两个字不仅内涵极其丰富,而且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君子”必须有德行,还必须用自己的德行影响世界;他必须有洞察力,但也必须中庸;他必须能成人之美,但也需不参与朋党;他必须要遵守礼节,同时还要“君子不器”,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这张清单我们还可以拉的更长。
但奇怪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仅凭朴素的道德直觉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精准辨别出什么人是“君子”,而当真正的“君子之行”出现时,我们每一个旁观者都认得出来,都会觉得此刻的他当得起“君子”这一名号。
这就是文明传承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借用一个“人格”,把文明的核心主张传递下去,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岔路口,都能帮我们指引理想的方向。
世界上有君子吗?准确的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君子。这个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先辈对后世的一份遗嘱。 “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
读的书越多,就越喜欢读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书,也许也有这个因素在内。
知识不够用了,随时可以去查去问。但是在人生两难的时刻,如果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丰富的“人格储备”,我们就难免彷徨。
读这类书的目的不是看别人怎么做?而是要不断地反躬自问:他如果是我,此时会怎么做?
全文摘抄自 罗振宇 《阅读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