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咨询师培训
【505】文慧:教育咨询师(32)第三单元第三课14~21岁的建

【505】文慧:教育咨询师(32)第三单元第三课14~21岁的建

作者: 文慧的心童年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13:22 被阅读0次

    2020.6.29,坚持写文章505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快乐育儿!

    每个人都有两次童年,小时候,是妈妈陪你过童年;现在,是孩子陪你过的童年。妈妈助力孩子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心童年,孩子陪伴妈妈疗愈童年的心。

    今天由李跃会老师和大李老师双师讲解14岁~21岁这个阶段的建构和与今后各阶段发展的关系。

    首先来回顾一下前两节课的一些内容:

    第三单元第一课齐千老师带我们学习孩子0~7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孩子的一个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时期如果孩子有了信任和安全感的这个建构,7~14岁为孩子建立自信和自由的思想,能打下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第三单元第二课,英子导师带我们学习了7~14岁这个阶段自信与自由思想的建构,重点介绍了9岁到12岁,孩子9岁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孤独的时期,孩子会突然发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识,还有自己的物质身体,完全不和父母或者是家庭在一起了,这个时候无法去理解自己,这个时候孩子是感到非常孤独的。孩子是需要我们去倾听,去理解。

    孩子到了12岁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还不太确定这种思想,跟别人的思想进行一个比较的时候,到底是应该去尊重别人的思想,还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呢?

    我们成人明白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思想,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有差异但是没对错。但是孩子12岁时还不成熟,自由思想刚刚发芽,会以为自己就是对的。

    所以,他就在这个时期会和成人去发生冲突,他用一些简单粗暴具有攻击的方式,来去最先批判和攻击自己的父母,然后从他身边最近的人开始,比如说老师朋友,看到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和逆反期,这个阶段我们要坚决的和孩子站在一起,与孩子一起在青春期,把斗争和冲突去变成一个沟通变成快乐对话,避免相互攻击相互伤害。

    今天第三单元第三课上,和大李老师一起了解在14~21岁这个阶段的建构寻找目标和方向,这个阶段也有两个冲突点16岁和18岁这两个年龄段。

    今天学习内容:14--21岁出现一个具体的怎样的一个状态?家长怎样去给到孩子一个正确的帮助?如何给孩子建构起来目标和方向感?与今后各阶段发展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三单元第3课讲的是孩子14~21岁的建构与今后各阶段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之后我们就不能说是孩子了,因为21岁之后,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已经成熟。

    人类到16岁身体已经成熟,到了21岁他们的精神也成熟了,从14~21岁这一阶段,孩子有两个非常突出的阶段:

    16岁:孩子会思考分离,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18岁:由于浅表的方向变得深刻,以前他们说小的时候我说我要当大的当律师,我要当司机,当各种各样都有。孩子18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已经成年,觉得自己已经像一个小大人一样的这种状态,他们的人生的方向会从童年18岁之前那种浅表的方向变得深刻,变得稳定。
    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是上大学之前一般好的学校,他们就根据孩子的特质,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规划未来的方向。

    青春期是从12岁开始,然后14岁基本上进入高潮,15岁的时候逐渐就回落了,16岁基本上就要结束了。

    孩子16岁的时候,孩子发现自己与他人会进行不同的思考,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是不同的,思维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他开始不是顺从于成人或者成人让他怎么思考他们就怎么思考,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于是他们会有不同的意见发生。

    在青春期的时候,他只是攻击成人哪不好?哪想的不对?哪决定是错误的?而到了16岁的他会发现我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想法是这样,我是这样想的,脱离了自我为中心。

    孩子更喜欢跟他们的伙伴在一起,让他们组成类似有信仰的社会群体,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被倾听,在倾听中他们的思想变得会更强大,因为他有独特的思想,产生这个思想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去跟他了解的。在倾听中促使孩子去表达并与孩子讨论,需要温暖的,不对他做出评价,他们的想法自己就会作出判断。

    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进行了评价,每次孩子跟你分享,你都进行了一大堆的评价,那么孩子就无法自己认识自己,造成身份识别的危机。

    这就是埃里克森的说的,那到14岁到16岁之后,孩子都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那他就会进入怀疑自己的危机,识别自己的危机,这样孩子就不能在社会上以一个独立的自我屹立在人群中。

    如果孩子有思想没有人去倾听,他这个思想慢慢变得不知道目标方向,如果孩子没办法跟你去说他的想法,那他就无法判断我所坚持的思想是什么,或者不能觉得自己的思想有价值。他自己会觉得悲哀和孤独,那么就出现一种怀才不遇的状态。

    人从0岁开始一直一条路走,一直走到一个能够建立自己的人生,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人生,他们就成了街上的混混,就成了完全失控的。联合在一起被坏人所操作,或者被一个有仇恨的人所操作,去做出犯罪的行为,那么孩子早早就进了监狱了。

    今天我们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来了解14~21岁这阶段孩子的生活状态,电影中的学校竟然装满被社会认为是“坏孩子”。

    电影欣赏《放牛班的春天》

    要点一:

    大李老师通过电影给我们讲解在一个对孩子不接纳、不信任、不给孩子思想自由的环境中他们的生命的状态以及会造成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如何去抗拒和叛逆以及逐渐走向犯罪?

    当他们走向犯罪的程度的时候,成人对他们更加防范,并且把他们当坏孩子,然后把他们存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就成了人类的渣滓,才这么小就被定义为“坏人”,把他们变成路上的垃圾。

    我们看到电影中的这些孩子们,当深入了解他们的时候,有人能够爱他们,能够去倾听他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些孩子几乎没有问题,而是我们成人在他们某一时刻,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他们忧伤的时候,没有人去关怀他们,没有人去倾听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变得冰冷,心似乎被冷冻住,成为冰窟或者放弃自己或者朝向犯罪的道路。

    所以在孩子关键时刻帮助孩子是多么重要。

    要点二:

    这部电影中这个学校就叫做池塘之底,池塘之底意味着最底层的淤泥,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对这群孩子的厌恶。现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一些学校,就是把一些家长完全没办法管的孩子,在社会上危害社会的青少年关在这个地方。

    而如果我们在心里认定这是一些坏孩子,我们一定要用一个严厉的对抗的甚至管理犯人的方式来管理他们,而这些孩子又没有犯了,不可以抓到监狱里的定罪,年龄也不够关进监狱,所以这个社会上就创造了一些专门去管教这样的孩子的一些场所。

    但是这群孩子也是幸运的,学校来了一个叫马修的音乐老师,在马修进来之前,我们看到了这个学校老师集体与孩子的对抗,孩子的已经形成了团体,不断的与老师斗争,甚至有的老师都被刺伤。

    音乐能滋养心灵,一般搞音乐的人,他们的心灵都会被音乐滋养到,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变成了一种技能,而忽略了音乐的真正魅力。

    马修老师对他人的感受力,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在做事情的时候,他都有一种美好的情怀,他来到学校任职,那个时候战争刚刚结束,这里的老师都把孩子们看成魔兽坏蛋,所以就用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

    第一天马修老师来到学校,我们看到学校真的像监狱一样,马修看到一个孩子因为犯错就在大冷天里冬天跪在地上刷地,他露出来心疼的表情,而其他老师无动于衷,这就是人与人的最大不同,马修老师的灵魂还存在,其他老师只剩一副皮囊,生命已经熄火。这个破地板竟然需要这样去刷吗?学校孩子违反学校的规定,就有这么严酷的惩罚。

    要点三:

    我们看到马修老师第一次见到校长,校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与他打招呼,校长基本礼貌也没有,失去了人的味道,他习惯了这样对人,第一面就说:“你迟到了。”也不听马修的解释。

    我们看他的眼神,他的表情,这是长期折磨孩子,长期把孩子当敌人折磨出来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敌人吗?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的敌人,他们打了我们,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吗?如果打你的这个人,他又替你消掉了你的灾,你还把他当敌人吗?

    如果这个朋友对你很好,但是一瞬间他又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他是不是变成了敌人,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敌人对不对?但是我们看到校长内心中他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是敌人。

    李跃会导师让我们思考一下,我们身边到底是否有真正的敌人呢?
    其实我们去看待一个人,他是敌还是友完全是我们内心所需和内心所向往的,当我们的内心当中,觉得我们的另一半或者是我们身边陪伴我们帮我们照顾孩子的老人,他们好像就说内在的这种脾气或者是这些观念,还有教育理念和我们不同,然后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孩子和我们好像在对着干,与我们想象的一点都不符合。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把另一方推到了我们对立面上,成为了我们的敌人,如果一个人经常说话的时候,说你今天必须必须怎么样,你现在必须怎么样,你总是怎么样,对方就马上特别的生气,然后自己还滞留在其中,总觉得对方就是不对,我就是对的,其实这显然是一种控制和一种评价,那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实际上此时当我们和对方发生了一些矛盾,那在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对方让我们不舒服的,好像让我们受了伤是吧?实际上这个时候,恰恰是在这个矛盾点上,这个点触动了我们内心之前所受到的伤,然后按动了我们心里边的一个按钮,其实与对方无关。
    需要我们自己去调整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认知的模式,所以当冲突来的时候,我们要静下来去思考,要去反思,要感谢对方,在我们感受到这个痛点的时候,然后去发现,然后去找到自己的一个病症所在,那这样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然后我们才会改变自己,通过不断的去学习,照见自己。
    我们才会一点一点去消除我们内心的病痛,我们的心才会逐渐趋向于一个明亮,智慧,平静还有柔和中去,也就是我们内在的新盲体才会散发出来爱尊重和信任的光芒,我们才会变得更加的宽容,更加的接纳。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照见我们自己,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你,让你更了解自己。
    我们想想,我们是否要去感谢我们自以为的那个敌人,没有他让我们痛,那我们就不会去反思不会去思考,不会反思自己,不会去照见自己,也更加不会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的心要学着去转化,那我们这个时候再拿到我们学到的一些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去看见别人去,感受别人,看到别人身上散发着光芒的东西,然后我们才和周围的人能和解,能和睦的相处。
    我们周边出现的一些异常孩子,他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那这些问题的原点是来源于哪呢?是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父母不良的情绪,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些观点,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好的生态环境,那当我们自己改变了,我们的认知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朝向善的一面,这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就改变了孩子周围的一个原生态的生长环境,才会真正的给到我们的孩子一份支持和帮助。

    要点四:

    马修老师刚到学校就遇到孩子们恶作剧把神父的眼睛砸伤了,一直流血。

    我们看这些孩子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聚集了很多对家长对老师的仇恨,校长也把自己看成斗孩子们的战士,他说:“又是恶作剧”,进入了战斗状态,校长看到神父受伤不是第一时间医治处理伤口送医院,而是马上拉起战斗的铃声,查找凶手发泄自己的情绪。

    校长是如此的冷漠,已经不会关心他自己以外的人,不救人而是赶紧去集合学生,惩罚学生。他的状态是讨厌别人的不懂,做不到的事情,然后没有一点宽容。

    我们看到孩子集合完全像纳粹集中营把犯人集合来,老师们专门营造一种紧张和恐惧的氛围,孩子们身体里就会聚集紧张和恐惧。那么这个紧张恐惧慢慢会造成愤怒。

    我们看到所有的人紧张的下楼到院子集合,老师站在那还嫌空气不够紧张,孩子们已经很快的下楼集合,还要让孩子们快点,这些老师并不是要孩子速度快点,而是要制造紧张空气,这就是在威慑孩子,让他们害怕恐惧。

    我们看所有的老师必须显示威严,要做出一个威严的样子,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威严的姿势,都是为了震慑孩子。

    现在社会中,某些学校的某些老师课堂上,或是某些家庭里,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无缘无故的增加孩子的负担,给孩子制造紧张氛围,让孩子因为害怕恐惧而听话。

    要点五:

    校长说:“三秒钟内如果没有人举报出恶作剧的人,所以人轮流关禁闭。”校长的做法是在孩子中在培养告密者,在培养叛徒者,难道我们人类的诚信忠诚以及跟朋友在一起的友谊,能够保护朋友的安全,这样的美德不需要培养吗?

    校长用残酷的刑法处罚会造成孩子更大的抵触,校长把孩子先威胁了一顿,再让孩子自己承认,这么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如果有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诚实的话,他就要会受到严重的处罚,谁敢诚实啊?

    这到底是在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没有孩子承认也没有人举报他们同学和朋友,校长就让刚来的马修老师,从名册里随便念一个人的名字就处罚,把新老师很快划分到了孩子的敌对面。

    校长用这种威严的状态去紧压着他们,他们害怕,但是他们一定会欺负不知道怎样的新老师,所以当校长拿着这个名册让马修老师去随便点一个人,你说这时候孩子是不是非常害怕自己被点到,所以孩子们就开始攻击,对抗马修老师,给老师起外号叫秃子。

    校长的做法只是让孩子更加叛逆,随便去处罚没有犯罪的人是不公平的,更加不能让孩子们之间互相举报,人群中互相举报,这样的人群中人人自危,人人都丧失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个社会就垮塌了。

    我们看现在在青春期有多少孩子跟家长进入了这样的雷区,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凶这么不听话,故意和家长作对就是坏孩子,从而与孩子对抗,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孩子很容易走向你希望的反方向,所以懂得孩子很重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痛苦,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才是成人的责任。

    要点六:

    我们看到电影中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这种态度,孩子根本就不是人,孩子更加的感觉到不好,孩子是这么悲惨,这么难受,校长随意的就所有人进行惩罚,只要一天找不到凶手,取消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这些孩子要多长时间才盼望到亲友来探视他们一次,给他们带点吃的,他们不能回家,就像犯人一样。

    要走的那个老师把自己长长的伤口露出来让马修老师看,因为他没收了一个同学的香烟,结果他就被刺了一刀,他努力把一切恶性告诉马修老师,他要让马修老师知道这些孩子是恶魔。

    我们看马修老师有点害怕了,但是他却没有认为孩子们是恶魔,还极力想保护他们不被处罚,孩子们的感受力是很敏感的,你是真心对他好还是假意,他都能感觉到。

    这个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口号是一犯规就处罚,我们说对孩子进行处罚和表扬都对孩子有破坏性。

    如果孩子是为了表扬去努力,他们学习的过程和努力过程变得一钱不值而感受到痛苦。他们考高分就表扬,但是孩子因为分数而感觉到羞愧和痛苦,得到高分高兴得不到高分就生气,给孩子增加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不良情绪。

    处罚使得孩子恨社会,恨处罚他的人,更加不愿意改变他的错误,使得错误变得秘密,更想更加深入的方向,更加狠的方向去发展。

    李跃会导师解释奖励和惩罚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恰当的,都有破坏性的:
    我们知道在芭学园45项教育目标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让孩子能成为自己,一个人没有自我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上会觉没价值。
    在孩子三岁之前他去探索,还有在孩子工作当中,我们成人的夸赞和惩罚都会让我们孩子把从物的探索转向人,因为我们会过早的唤醒了把孩子的做事的目的朝向于成人,孩子会过于在乎表扬,当家长没有及时表扬,会开始怀疑自己做不好,而对物质探索失去兴趣。同时,孩子他做事的目的就成了,我要表扬,那没做到的时候,孩子就可能会有情绪,受到批评更有情绪,会给孩子增加无意义的不良的情绪。
    有的时候我们成人还会让孩子朝向我们想要的孩子的标准的方向,如果长期这样去养育孩子的话,孩子就不能成为自己。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会经常去想去坚持做事情是为了什么,做好了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他没有把精力放在做这件事情中,而是在无谓的外界评价中。
    举例第二单元第七课日本蒙特梭利幼儿园老师就是孩子在做工作时,老师没有刻意的去赞扬和鼓励,而是淡淡的一个微笑,没有痕迹的提醒下,让孩子继续下一步的工作,因为这个是孩子能够做到的。
    当孩子进入三岁以后,孩子再去完成一些工作,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超出了自己的一个能力范围,然后他可能会向我们成人要一些肯定或者赞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点头微笑,然后拥抱,如果必须要使用语言的时候,那我们成人的夸赞的语言要朝向于孩子学习的过程和他努力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些过程事实不会对孩子形成评判。
    进入了小学后有了考试,家长开始注重名次和分数,考好了给物质奖励,考不好批评,最后孩子会认为我这学习是给父母学的,考试也是是给家长考的。
    因为我们的给予孩子的奖励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建立在一个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在名次上,所以说如果当我们给到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坐下来静心的去探讨一下,在这一次考试当中,为什么我们会拿高分?
    这中间家长给到孩子一个引导是让孩子去发现什么呢?发现自己在这当中,我是不是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学习方法?我有效的学习或者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会帮到孩子去找到他成功的一个因素,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给予的肯定一定是要孩子朝向成功的因素去努力的,而不是要在这个结果上,所以说在合适的环境当中,孩子是能够自我发现,还有自我教育的,那我们成人只用给孩子提供它相关的条件,然后去扫除发展当中的一些障碍,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一定不要去刻意的去奖励或者是惩罚,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孩子去遵守人群的一些规则和行为守则,那在我们给孩子建立这些规则和守则的时候,我们是温柔的坚持就可以了。

    要点六:

    惩罚和表扬都不行,我们看电影中马修老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和理解以及倾听的方式把这些孩子带到光明的路上。孩子们从其他老师认为魔鬼的状态带向了能够自我克制,能够遵守规则,并且美好的一群孩子,并且也影响了其他老师对孩子们的看法。

    我们看一开始学校这些老师都成为什么样子了,一个数学老师,你看从班里出来,一堂课都不知道被折磨成什么样子,天天憔悴的不像样子,那个脸严重的好像是从地狱里出来了,马修老师和新的同事高兴微笑的打招呼,我们看到数学老师也是一副没有灵魂的状态。

    马修老师第一节课,走廊就听到教室的喧哗,谁敢进入这样的一个教室,老师会认为严厉的才能把课堂控制住,不停的警告控制孩子,但是这群孩子在校长面前很乖,私底下却把当初控制不让他们干的事情就成了提醒他们必须要干的事情。

    马修老师进来之前,有人在标本骷髅上塞了一个一支烟,我们看马修老师他没有生气,而是很平静的说上课不能抽烟,把烟拿走了,用一种特别幽默的方法解决了。

    他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强力的压制孩子们,严厉的指责孩子,也没有必须要找到这个恶作剧的坏孩子。如果让校长来的话,校长会认为这就是挑战,那校长一定要把这个人抓出来去进行惩罚。

    一群孩子为了生存形成了一个群体,朝着一个恶劣的方向去发展,而且他们已经成为这样跟跟成人去斗争去挑战成人,马修老师刚来没有对他们造成伤害,可是这些孩子还是把马修老师当成了敌人。

    这群孩子内在的那种秩序,当好孩子的愿望已经全被破坏了,所以这些孩子他们不再想去做一个好孩子,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跟孩子不能够合作,那么孩子就不想再做一个好孩子,而向你期望的反方向发展。

    要点七:

    教室一团糟的时候,校长进来了,教室一下安全了,这就是权威的压制,而不是孩子们内心的自律的秩序感,现在他们没能力当面反抗,只能压制自己,当他们有能力后一定会有反弹。

    我们看到电影中其实他没有看到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但是他指了一个孩子说:“又是你,总是你”,他根本没有发现刚才在教室里出现了什么事情,他直接把这个罪名就安在了一个他认为一贯的罪犯头上,这就是人的自以为是。

    马修老师立刻说:“校长他没做什么”,因为刚才出了那件事情是那样的恶劣的处罚孩子,马修老师开始心疼孩子,不顾一切的在保护孩子,这个举动让孩子们觉得很奇怪,长期的被压制他们不在相信成人,所以用特别奇怪的眼神看着马修老师,他们不信任任何人,不觉得马修老师会保护他们。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几次之后,可能孩子们就会开始建立起来了对马修老师的信任,我们听到校长说:“他怎么可能没做坏事”,这句话出来以后我们看孩子的眼神特别痛苦,校长给他贴了他爱做坏事的标签。那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坏事,这就是成人的暗示的一个结果。

    要点八:

    孩子的心里态度,全在于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而造成他们跟成人为敌,而成为反社会的能力。由于恶作剧把神父眼睛弄伤,如果不找出真凶所以孩子都要受惩罚,禁闭室还关着一个无辜的人,其实马修老师知道是谁,但是马修老师还是想让他们自己承认,但是孩子们已经不再信任任何人,不会说的。没有办法马修老师只能是自己指出来让他去校长办公室承认错误,但是马修老师不知道进入校长办公室意味着什么。

    马修和那个小男孩去校长办公室的路上,正好遇到逃跑的孩子被抓回来,校长把那个孩子抓到办公室,不断的在打那个孩子,我们听到孩子被打的惨叫的声音,电影中这个孩子自杀了。

    马修老师心疼孩子就没有把他送到校长办公室,而是让他照顾神父,去承担自己恶作剧的后果。

    马修老师对孩子的是一份尊重,与小男孩达成一个协议,让他去照顾麦神父,这就是马修老师在给孩子进行良心的建构,让他去承担这个结果。保护这个孩子又为了拯救这个孩子,从今天起你与其在外面搞怪还不如去照顾麦神父。

    李跃会老师解释造成孩子自杀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实际上在我们疫情期间,也有很多孩子出现自杀,我们不想去看到的这种事情,那为什么会出现自杀的一个情况呢?
    第一:我们的孩子从小我们给到的心灵的教育,还有情感的教育支持不够,只注重了知识教育,忽略了人格教育。
    第二:我们家长给到的支持和关怀不够,比如说,在孩子16岁的时候,他要努力压制自己的一个生理的一个状态,孩子把他的精力全部投到所谓的学习上,真的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压抑同时也会去消耗孩子内在的心意,使得我们的孩子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个学习上。
    那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没有自己的自由的思想,或是我们的孩子有自由的思想,而他跟父母这个思想是不一样的,父母就开始害怕了,然后父母这个时候,不一样就觉得孩子思想一定是恐怖的,与孩子对抗。
    因为家长的不理解,孩子和家长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很多家长就能以一种成熟人的方式倾听孩子,这个时候,家长不能支持到孩子还会不断的去否定孩子,那就会产生很多的情绪,会跟孩子发生一个很大的冲突。
    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然后就非常的艰苦,然后一直到了高中这个时候,苦到了极点,有的孩子觉得活的没意义就自杀了。
    第三: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在成人的保护呵护下去成长起来的,没有为自己生命去付出努力,家长把孩子保护的太好,小的时候很少让她去体验不同生活,不会有磕着绊着的受挫机会。
    在活动上给到孩子很大的一个自由,让他们在自由的组织自己活动,其实小的时候受过伤的人,他才更可能更加的去热爱自己的一个生命。
    实际上孩子自己选择要付出一个非常大的勇气的,曾经经历过痛苦或者是曾经遇到一些事情,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恐惧,他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孩子处在14岁到21岁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孩子们他已经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生命了,甚至现在年龄更小化对不对?也有能力去逃离自己的一个家庭,有能力做出来他任何他自己想做的一个事情。
    在这个时期他不会像小的时候那么去顺从家长,家长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权威。他们大脑的思维的能力,还有他们身体的状况啊,几乎和我们成人差不多了。
    所以有的时候矛盾出现的时候,他们还会选择一种方式来反抗,就比如伤害自己来报复家长。如果真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真的就是非常困难的。

    电影中孩子们有一份沉重的内心,内心黑暗中透出来了一丝光明,因为在这学校里来了新老师,孩子们幸运的遇到马修老师,像一盏灯给他们指明前进的路。

    我们在教育的路上遇到了大李老师,让我们有信心有希望能愿意去做一颗微火荧光去照亮孩子的内心,去带给我们周边的家长一些能量。

    李跃会导师带我们课程总结:

    我们了解到14--21岁这段时间的两个冲突点:

    16岁: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一个思想,发现与家长开始进行了分离,那家长发现和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通过他不断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在和成人发生这些冲突当中,他的思想当中逐渐的开始去纳入他人的一个想法,然后使他的思想在探索当中,逐渐的去走向成熟。

    18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家长能去倾听,去看见或者理解,或者是接纳孩子,然后给孩子在这个时候树立了人生的三观。我们再去和孩子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会帮孩子找到一个方向。

    在14--21岁时走过这个两个冲突点,在他进入到21岁到28岁的时候,孩子就会积极的正向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的帮助是不对的,像影片当中所呈现的方式就是一犯规就惩罚,我们的孩子他的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都去向于成熟的方向,他会放弃与成人沟通,步入到一个理解他群体,如果方向不对孩子就有可能走上犯错的道路,然后造成造成他的一个人生的迷茫。

    成人想要要帮到孩子必须有基本的五点:

    第一:自己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的素质或者方式,那比如说具有感受力,当我们具有较强的感受力的时候我们去看事物的角度,做事情的方式,都会带着一份美好,带着一份关怀和温暖。

    否则就会像校长一样,非常的麻木,看到的都是不美好,看到的都是问题,我们内心就会被这种焦虑或者是恐惧,遮挡住我们的双眼,我们就可能会去看不见孩子的痛苦,打着爱的旗号去折磨孩子与他人。

    第二:有爱的能力和感受爱的感受力。爱不是一个名词,爱是一种行动,是一份勇气和勇敢,我们看到马修老师他听了离职老师的热心的告知,也同时看到了校长这种惩罚的方式,但是他用自己这份爱让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孩子们,去努力的保护孩子。

    当马修老师遇到事情的时候,马修老师没有去逃避,而是去面对,所以说当我们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像马修老师这样勇敢的去面对,实际上当我们做了我们才会去发现,才会去感受到实际上事情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可怕。

    即使在这件事情我们做过之后,他没有成功,也许是失败,但是给我们内心就会注入一份力量,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对自己的信任,同时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也会与孩子的心更加贴近。

    第三:温柔的坚持,就是没有情绪的严格,我们要注意是严格不是严厉,然后内心当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孩子面前要给孩子树立的形象,是让孩子的心目当中是要有权威,否则,孩子真的就会迷失方向。

    第四:尊重,一个孩子伤了神父的眼睛,当马修老师没有惩罚他,而是和他进行一个平等的对待,和他进行一个协议,那我们知道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他充满两极性的一个时期,他对世界既感兴趣又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批判主义者,马修老师在这个时候做的就是为孩子重建他的人格。

    第五:良性的示范,电影中马修老师来之前,学校当中没有人给到孩子去示范什么是善,什么是包容,什么是理解,那当马修老师给到了孩子这种良性的示范,日积月累之后,我们的孩子是有吸收性,成人要抓住去倾听孩子的机会,那我们的孩子逐渐就会把良性的行为变成自己的,成人的引导非常重要,会给孩子一个目标和方向。

    我们人的一生,就像一年当中的四个季节:

    0~21岁:像播种成长的春季
    21~42岁:像一个丰富的夏季
    42~63岁:像一个丰收的秋季
    63岁以上,就是相当于是冬季

    0~21岁春季,是一个储备能量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其的漫长。我们要为孩子准备好他今后21岁之后要踏入社会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当这些具备好之后,孩子开始踏入到社会的时候才能在今后坎坷的人生当中生存,遇到问题有能力进行一个及时的调整,而不至于走了没多久走到一半就放弃自己,身体活着而灵魂熄火变成麻木的活着。

    我是文慧,专注于早期教育5年,

    希望陪伴妈妈一起快乐育儿,

    有想一起讨论育儿的妈妈,可关注我!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5】文慧:教育咨询师(32)第三单元第三课14~21岁的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zi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