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次:
《轴心时代》共分四部十章,即第一部“酝酿”,主要介绍了轴心民族和宗教仪式;第二部“开端”,主要讲神性的放弃和心性的探索;第三部“辉煌”,主要讲心性的修炼、悲悯天下、关爱众人和万物一体;第四部“结束”,主要介绍帝国的思想和前方之路。
二、该书的推荐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高师宁,以“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为题为该书的翻译出版写了推荐序。
序中说,20世纪4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的命题在国际思想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引发了长期而广泛的讨论。
序中说本书作者基于这一重要命题,着眼于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这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对它们哺育出的人类宗教和哲学传统的开端作了精彩评述,使读者对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的初始形成阶段及其社会背景一目了然。同时深入挖掘了宗教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特殊意义,展示了古人的灵性智慧,对当今社会的和平事业不无启迪,因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冲突不断,而大多与宗教因素有关。
人类是必定存在精神需求的。但是当今的社会在利益驱使下的世俗主义甚嚣尘上,物质至上观念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对神圣和精神性的追求严重缺乏。序说,该书以古鉴今,展示了人类先祖艰辛的灵性探求,更激励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反思过往,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序说通过阅读该书,不但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古代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序说,该书对于古代宗教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三、译后记
既然在书外打转转,为了便于理解此书,不得不先读译者孙艳燕以“一部天才的著作”为题的译后记。
译后记分三节:
第一节对本书评价;译者首先引用已故英国著名学者简•艾伦•赫丽生的一段话:“天才的著作给人的启发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它就像一束探照灯的灯光,能够照亮远离自己领域的许多阴暗地方。在这种灯光的投射下,从前看不见或者显得无足轻重的东西现在变得引人注目。这突如其来的光亮也许使人目炫,其焦点也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但那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灯光。”以此来赞扬巜轴心时代》这一天才的著作。他说书中刻画了人类古代圣贤们的灵性探索历程。他称作者是一位目光犀利、胸怀广阔的思想家。
他从六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了解读。首先,本书作者构思精巧,视野开阔。全书十章内容按照历史的纵向发展即时间顺序排列,每一章代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全书可称得上是一部“四合一(中国、印度、希腊及中东)”的人类古代宗教哲学思想发展简史。
其次,本书将宏观与微观、高度与深度有和结合。书中没有空洞地阐释宏观理论,对微观事件和人物的描述细腻却不琐碎,读来津津有味,全无艰涩之感。书中信息量大,思想性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第三,作者对古代历史的深邃回眸以及对当今社会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给我们以警示。主要是讲读古代圣贤思想,启迪我们的思维来面对当今社会。作者在其前言中开宗明义指出:“历史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困境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精神危机。”指出“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我们则生活在一个产生科技天才的时代,而我们的精神教育却是欠发达的。”
根据作者观点祖先超凡脱俗的智慧凝集于轴心时代每一种思想传统均发展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之中。该规则并非某一两位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第四,依照作者的观点,宗教就是“金规则”。关于宗教该怎么看?因为宗教不仅是抽象或理论的,它是一种“行动纲要”,是促使人性得以升华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把宗教与“恐怖主义、仇恨和褊狭”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轴心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说明,宗教本身并不必然是暴力的,每一种信仰都始于从那个时代史无前例的暴力中进行有原则的、发自内心的撒退。当代人应重温轴心时代的精神气质。只有心怀善意,对他人宽大为怀,我们才能拯救这个世界。而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力就是宗教。
第五,作者并未把轴心时代的思想传统全部奉为至高法宝。轴心时代也有缺陷,当代人应对轴心时代的见解进行“再创造”,来人一场精神变革。这就是要向新思想开放,而变革必须始于自我。世间所有人,不管信仰如何,均应敞开胸怀,向他人开放。你可以继续执拗于狭隘的现实利益,也可以尝试超越自我的藩篱,实践博爱与仁慈,以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呼吸海阔天空的清新气息。
第六,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和印度部分所用的笔墨极重,可见她时东方文明的喜爱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首先发扬了完满的轴心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就由他首倡,并被后人尊奉为世界伦理。
第二节为谢;答谢为译此书给予帮助者。
第三节提出“第二轴心时代”,说有学者主张我们正进入一个新时代,因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酝酿着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全球意识和生态意识是这个时代呈现出的两大特征。在当前弥漫的精神危机烟雾下,人们迫切希望开展一场自觉的精神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走向”第二轴心时代,但尚未“走进”之。
最后,我有两点感悟或称“遗憾和思索”:
遗憾的是,书中对中国那个时代的先贤们的介绍主要是儒家的孔子和墨子,而对更高智慧并被孔子所崇仰的道家学派的老子及其思想,所提不多(从目录和译后记看),实属遗憾。
思索的是关于书中提出的“第二轴心时代”,22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根据那个时代的世界提出的命题主要围绕“我们从哪里来?”
当今,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人类都将面临或许已经面临全新的思考,即“我们向何处去?”这或许成为“第二个轴心时代”的主要命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