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中午饭,刘老师说校门口有个家长在打孩子,让过去看看。
过去以后,发现已经有几个老师在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在门口和学生交谈时,他的妈妈说的一句话我不敢恭维。当孩子说他老想妈妈、老想家时,他的妈妈说“家有什么好想的呀,别人都说我惯着你,看看你现在对我的回报,你什么都不为我着想,你要么在这上,要么现在不上回家捡破烂养活自己。”
听到这句话,我觉得非常不舒服,孩子想家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想家就把家说的一无是处,没有温暖可言、没有亲情可言,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来不想家、不想父母,这样好吗?我觉得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不能一味的打击。后来我让家长先回去,我独自和孩子谈谈。经过详细询问,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对母亲依赖太严重造成的。
这个孩子已经上七年级了,在上六年级的时候还是和他的妈妈一个房间睡,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已经早早和父母分房睡,我问他现在返里回家是不是还和妈妈一块睡,他说不是,和他的弟弟在一块,但是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卫生间,需要他的弟弟陪着才敢去;在学校想他妈妈想得吃不了饭。
听到这里我很震惊,一个是震惊于家长的无知,只感觉是对孩子好,让孩子多待在自己身边一些时间,而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特征;二是震惊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严重偏离。该孩子已经屡次向家长提出想上一个不是寄宿制的学校,这样能够天天看到妈妈,孩子说只要看到妈妈心里就舒服多了,就得到了安慰。但是她妈妈给他摆出的路子是,要么在这个学校上,要不上妈妈就撞死在他身上。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气候,我看到孩子眼里满含的泪水,说明孩子很爱他的妈妈,他不希望妈妈因为此事难过、甚至受伤,但又无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很纠结。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肯定孩子想家的想法,因为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最后的也是最好的避风港,家长不能否定家的温暖;家长也不能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去对待孩子的想家问题,动不动以死相威胁,动不动以不要孩子相威胁,动不动以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这些做法只会导致孩子也会走极端,家长应该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让孩子了解当前他的主要任务,了解中学的学习和以后工作生活的关系,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不管怎么样,都得在这呆着,甚至说出更毒辣的话,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激化矛盾,增加心理负担的做法。所以家长遇到这些问题,应该冷静处理,必要时要结合班主任,毕竟老师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所了解,能够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当然,作为学校和老师,也要注意做有温度的教师和有温度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温性的港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