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2466/4756232b0a5a9697.gif)
“唉,好烦啊!
如果能重活,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吧!”
这样的感叹,很多人都有过吧!
但真的再来一次,烦恼就会变少吗?
真的会一辈子无忧无虑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内心也很忐忑吧。
其实,每天我们都在重生。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烦恼?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拿烦恼当回事,我们总是说很烦、很烦,但到底在烦什么?这些烦恼又是从何而来?我们真的清楚地想过吗?
脱离内心,才能从苦恼中解脱
日本作家草薙龙瞬讲过这样一段他的经历。
那天,他目睹了一个人“成佛”的瞬间。
你能想像一个八十岁的女人,露出坚定的目光,从自己的内心脱离出来,彻底从苦恼中解脱吗?
这种解脱,不是死亡,而是重生。
之后的时间,女士在养老院,申请做了志愿者,去照顾别人。
她说:“与其要求被人照顾,不如去照顾别人。”她希望可以实践佛陀说的仁慈。
不久,她便和养老院里修花的那位高龄男士相识,并主动帮助他修花。同时,跟附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熟悉起来,成为了其中的大孩子。在她的脸上,能够看到幸福。
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的背后,你能想像到她曾被大儿子暴打的全身淤青,甚至被赶出家门,让她在迟暮之年,无家可归吗?
渴望满足,迷失自我
女士有七个兄弟姐妹,但她的父母唯独没有让她上学,而是让她留在身边,服侍家人。
婚后,她的两个孩子被父母送给亲戚抚养,并告诉她:“你作为长女的责任是照顾这个家”。
女人没有机会和孩子相处,也无法知道孩子如何度过童年,甚至一度她的孩子都不认这个妈妈。
大儿子说:“6岁那年,自己生病的时候,一直趴在窗前,等妈妈。可看到妈妈进了医院,转身又离开了。当时他就想,为什么妈妈不能进来看看自己呢?”
长此以往,她和两个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儿子日益加剧的暴力倾向更让她苦恼。
但最让她痛苦的是,她始终不清楚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作者听完后,渐渐明白:女士成为母亲后,内心依旧向着自己的母亲,在她心里,始终期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而这也是她跟孩子陌生的原因。
当她问作者怎么办时?
作者告诉她:“你需要正确地理解,正确地理解才是解决人生苦恼最有效的智慧。要将过去的体验、每天的所见所闻,在心中仔细地体会,思索,并且坚信自己的未来,只有做到这样,问题才能解决。”
女士坚定地宣言:我要正视自己的内心,跨越痛苦就是我今生的课题。
苦恼要转变成希望,就要先清楚烦恼产生的根由,这样烦恼就会变成能够解决的课题,就会变成希望。
佛陀说: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带来痛苦的,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索求之心,让我们产生各种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产生各种对外界的反应,这些反应,构成了或欢喜,或悲伤的人生,佛陀将这称之为激流。
我们永远都在索求,当理解了这一真相后,心境就会发生变化,那种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都能得到平复,我们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就会接受它。
让烦恼转变成希望,就要承认,承认自己的烦恼是因为没有被满足。
当坦然地承认后,内心的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就会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只要明白,不满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轻松。于是就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认可,究竟有何意义呢?
《佛陀最初的说法·大品》中说:理解了苦恼的真相,才能从根源斩断苦恼,前往没有苦恼的境地,最终脱离苦海。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2466/a4a9629c2da2e968.jpg)
打开微信,搜索“塔下禅修”,点击关注,每日7点为你推送系统地禅修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