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61076f649839e5e7.jpg)
她,被贬于唐代,流落于宋代,从明代起名噪至今;她,从长安被扔到洛阳,再带到苏州,终扎根于盐城。命途多舛的她,就是便仓的枯枝牡丹。其奇绝之处在于,无论何时摘下牡丹枝梗,投入火内,顿可燃烧,也许令人难以置信,这牡丹难道是刚烈的干柴?
她的命运要从唐朝武则天责令百花隆冬齐放说起。在清代李汝珍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武则天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俱开,不敢违命,唯牡丹不从,引怒武则天,将宫中两千株牡丹用火炙烤,一株不留,遂成枯枝,又下令将牡丹全部连根刨起,贬至洛阳,断种绝代。枝干虽被烧焦,而刚强不屈的牡丹,到洛阳第二年就昂首怒放,恰似倾泻心中的熊熊怒火,又似在烈火中得以永生——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之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冠绝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6834cb53a22d609f.jpg)
不慕虚华,不屈权贵,这极有个性的枯枝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作家张抗抗在散文《牡丹的拒绝》中认为,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然而,牡丹拒绝的结果可是引火烧身,让冷漠的隆冬更加冷漠!
为何高贵?为何高洁?天下所有不媚不俗的独立人格塑造都会为信仰、为自由、为追求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之流,不正是唐宋盛开的牡丹么?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领美国救济粮,等等等等,历代君子“拣尽寒枝不肯栖”,他们可谓人中之牡丹。如此看来,枯枝牡丹那冷漠的背后,其实是火一样燃烧的执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f3de57e0ffe97288.jpg)
枯枝牡丹与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及至元人入侵,南宋败亡,枯枝牡丹终遇见知音。曾在陕西为官的卞济之,清廉爱民,有感于枯枝牡丹的个性,从中原流落到江南时,特从洛阳携回牡丹红白二枝,“植花明志,明红者,以示报国忠心;取白者,以示为官清正”。枯枝牡丹幸遇卞济之,随主人隐退姑苏枫桥,再避世盐城卞仓。从宫廷到民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从“名属教坊第一部”的京城女,沦落成浔阳江头的“商人妇”,怎不让同病相怜的江州司马泪湿青衫!酷爱牡丹的卞济之,把门厅与前厅之间的空地辟为花园,人与花浓缩成了“花翁”与“花痴”。正是枯枝牡丹,重新燃烧起了卞氏的生活热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aaa7dccffe313206.jpg)
让奇花远近闻名的,是元末卞济之嫡孙卞元亨,既因他将红白二本分成十二株,更因枯枝牡丹对主人的一腔忠诚。卞元亨曾任吴王张士诚的兵马大元帅,兵败后与好友施耐庵相继解甲退隐,朱元璋爱其文武才能,三请其而不出,一怒将其遣送辽东充军,十年间,牡丹总不放花。当地盐官将牡丹移植官署,但栽而不活,卞氏后裔复栽原地,竟生机如初。等元亨赦归,枯枝又重放异彩,十年堆积的思念,终于化为燃烧的激情。元亨慨叹赋诗:“牡丹原是手亲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花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82ac33a4b0d59acf.jpg)
枯枝牡丹见证了两位皇帝的怒火。当年武则天想立威,一把火反而烧出了牡丹的傲骨,烧出了春色满园。而朱元璋由爱生恨,她再度拒绝开花,展现出对主人火一样的忠心。枯枝牡丹成就了盐邑望族卞氏,以至便仓一度称为“卞仓”。虽然卞氏早已红尘作古,但当你跨过卞氏宗祠遗存的石门墩,那八百年风雨中坚守的枯枝牡丹,不正是卞氏宛在的音容么?
国需要国士,也需要国花。相同之处,在于感应世事时势的灵性与自觉。开国大典、建国十周年大庆、1972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召开时,牡丹均在秋冬季节花开二度,枯枝残无叶,却用独秀的红花表达最衷心的祝贺;而1976年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总理逝世时,枯枝竟放白花,与国同悲。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f22d75c7b4040c5a.jpg)
人生如花,无非花开与花谢。在便仓,花之神奇,人之传奇,共同演绎的“镜花缘”,确如圣火般光彩熠熠,生生不熄。
仁智写于2020年2月2日晚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5348/9c070a05cba7985c.jpg)
第一次写花,花神花魂令人沉醉。人怜花,花爱人,折叠成故事,翻与历史看。故事中,希望留下每一个人的花形或花影。与花同在,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