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女儿十岁时,我与母亲大吵了一架。
当时女儿要与同学一起在不参团的情况下独立外出旅游,母亲自然是担心的,但我因为受到当时比较先进的育儿观点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被裹挟在母亲威严中不能独立的苦恼,我的反抗意识萌发了。
我坚决支持孩子独立外出。
第一次与母亲有了强烈的冲突,我没有让步,最终女儿如愿成行。
我至今庆幸我的那次抗争。那是我的转折点,也是女儿的转折点。
虽然那时我对独立的重要性还不是那么清楚。
父母天生是爱孩子的,但正确地爱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这教育的智慧,来源于父母的觉察力。
我们成年后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童年时父母不正确的爱带来的伤害,这些伤痛潜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直到遇到大事,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它们,解决它们,突破它们的限制重新成长。
为了把这些无意识的伤害阻断在我们这一辈。我们需觉察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那些无意识的形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二、
片断一:
杨杨今天又被母亲数落了一顿。
今年十五岁的他因为同情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复读机借给同学用,同学后来不小心把复读机弄掉了,同学家里穷,杨杨不忍心让同学赔。
他心情低落地回家,给妈妈说了这个情况,自然是被老妈猛剋了一顿:我说不借你非要借,这下好了,收不回来了,你为什么做事总不动脑筋。
其实杨杨是动了脑筋的,他开始不顾妈妈的反对将复读机借给同学就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不动脑筋,他一开始就按妈妈的意思做了。
可惜他独立的意识仅有一点火花,就被母亲浇灭了。
长此以往,他真的成一个不动脑筋的人了。
这样的情景,杨杨已经历很多次,每次妈妈对他做的决定总是否定。她总是反复向杨杨传递一个信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不信任你有能力处理好问题。
而母亲对杨杨的这种不信任感经过一定次数的重复,会内化成杨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行,我总是出错,母亲才是对的。
杨杨的依赖性人格就这样在母亲的否定中慢慢形成。
杨杨长大后的模式就会变成面对任何问题都不敢自己拿主意,总是唯权威是从,这个权威到不一定是他母亲,可能是杨杨的朋友,妻子,或者其它什么人。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杨杨意识到自己的依赖问题,也想尝试独立做主完成一件事。但有可能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这时内心的那个声音就会出来指责杨杨:你看,你总是做不好事,你决定的事总是错的。
这种现实的挫败感再次强化印证了杨杨内心那不自信的想法,让他以为他很糟糕就是真相。
片断二:
一个母亲向我报怨她的孩子很内向。
其实在我看来她的孩子在她视线不及的地方是很活跃的一个孩子,但一到他面前就变成了一个萎缩没底气的孩子。
我当时提醒她不要太在意这个问题。因为在意就是在强化。
同时我也给她提了些建议。
如果不喜欢孩子内向,就接纳孩子的内向,陪伴孩子,信任孩子,把你信任的力量传递给孩子,让他相信他与别人一样。
当他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时,他的内向会在你的淡化中慢慢松动,逐渐转化。
后来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内向,内向怎么了?
她一脸焦急地说:内向的娃娃长大了没出息,没朋友,应付不了场面。
在成人的世界里因为有着对内向的普遍的成见,因为他们认为内向的另一面就是孤独,内向的人心理有问题。所以人人都抗拒成为内向的人。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看我们选择哪一面。
内向的人是社交能力确实较弱,但更有思考力。
性恪也是各自不同,没有说哪个是绝对的好,哪个是绝对的不好,每种性恪都有它对应擅长的工作。
卓越的文学家,在专业领域有造诣的人中不乏偏内向的人。
内向没有什么不好,对内向的否定才是内向的人不被社会主流意识接受的原因。
这个母亲认定儿子的内向孤单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把她的这种成人世界的担心投射到了儿子身上。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担心是缘于自己内心无力感而产生的焦虑。
片断三:
两个母亲的对话,其中之一:
我那个女儿,不争气,赖在娘家,白吃白住,还不做事。两口子经常吵架,每次都来向我哭哭啼啼地诉苦,好烦。
我相信在这个母亲的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这样的情景:在孩子对做事的母亲有兴趣时,母亲会对女儿说:看什么看,去学习,学好了才有出息。
在女儿在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时,母亲会对女儿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小个事都做不好。
类似的语言很多,久而久之……
其实是你亲自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又怪她不飞翔。
包办代替的父母剥夺了儿女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没有尝试过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能力被弱化,心理是萎缩的,没有力量应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不向父母哭才怪呢。
没有力量解决问题的孩子最终会成为有问题的成人。
放手让孩子独立,相信当问题漫过保护者来到孩子面前,孩子会调动他的经验智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孩子的能力会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他的心理能量会在解决问题中拓展。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孩子现在的状况一定是你过去无数次对他的言语、行动、评价形成的。
要改变孩子的现状,家长应该首先思考的是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
自己不变而要求孩子改变,相当于在错误的思路上要把一道数学题解正确,那真是不可能的事。
片断四:
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你,你要好好学习,我们家以后就靠你了。
我这么辛苦,你还不认真学习,你对得起我吗?
这期待中的沉重感,透过话语传给了孩子。
可以想像这个孩子就算以后有了出息,那种沉重都无法释去。
当他在外高兴时,他会想到,我在外面三朋四友,而我的爸妈孤单在家。爸妈那么节约,而我这么奢侈……
世界是美好的,但他的世界是沉重的,有罪恶感的。
父母不幸福,是儿女带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由自己负责,再亲的人都不能为我们的幸福买单,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孝道的,但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孝道起了质疑。
父母陪伴孩子长大中建立的感情难道还不够吗,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更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恋,看到父母老去时的悲悯。
为什么还要用道德层面的‘’孝‘’去要求呢,爱是不能被要求的。
爱孩子,就不要用‘’孝‘’之名绑架孩子,让他轻装前行。有力量行走在生命中的孩子,才有能力爱父母。
片断五:
父亲对儿了说:
张三都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了99分,你怎么总是不如别人。
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容不得别人比他好,别人的好就意为着他的差,所以他会嫉妒,会自卑。甚至可能做一些极端的事破坏别的好来证明自己不差。
对孩子过高的要求,会导致孩子的自卑。
三、
如果有幸,我们的养育者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了我们足够的信任和爱,成人后我们会相信世界,相信自己。
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心,又反过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拥有爱的能力。
假如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伤害很多,这时我们就需觉醒与修复。
首先是要修复的是自己,要意识到我们内心的那些说我们很差劲的评判都不是真相,让童年被限制的能量重新回到我们的身上。
突破命运魔咒,找回真实自己。
然后在觉察的状态下,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
也许会有人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那只能是你很幸运,命运的玩笑还没有开到你的身上,如果一直幸运下去,永远都不需要觉醒。
痛苦没到临界值,一般是不会有主动觉醒的意识。
但带着问题长大的人如果不经历觉察与修正,往往都会遇到大问题,这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四、
经常听到别人说,你女儿那么优秀,介绍点经验。
不管别人是真心还是假意要听取意见,我想说的是:
与优秀相比,我更在意她的幸福。
优秀是一种姿态,给别人看的,幸福是一种感受,是属于自己的。
我希望她能爱自己,能爱自己所在的世界。
因为我知道 ,所有从她身上流出的爱最终都会回到她身上。
当我看到她在爱的流动中开心的笑容时我才会觉得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所以给孩子足够的爱,给他们力量,助他们飞翔。
这需要:
我们对他们信任的目光,对他们的不完美的接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尽早的放手,在他们成人后我们得体的退出。
修行,觉醒,用正确的姿态爱自己,爱孩子,爱我们也曾被伤害过的父母。
做父母,一生的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