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似乎多与和尚道士有关,而普通人的“闭关”却多是和被动相联。譬如被关进监牢的犯人,也不管他是罪有应得的还是属实冤屈的,总之是被“闭关”了。自然此“闭关”非和尚道士的彼“闭关”,虽说还谈不上什么清修之类。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俗家还是方外,既然“闭关”,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反省的意思在里面。
以是不管是有益于精进还是裨益于身心,“闭关”似乎注定是难能可贵的,自己面对自己的,一次较为深层次的对话。天幸成功,自然更进一层,明悟良多,不意失败,轻者“变本加厉”,重则“走火入魔”。
普罗大众根底浅薄,修为粗糙。不得已而被动“闭关”伊始,大约都是心浮气躁,甚而至于怨恨交加的。修为高深者,如和尚道士则不然,其行止“不离辎重”。闭者如止水,暗流涌动;开则似清流,波澜不兴。
俗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岂“仁智”寄于山水哉?非也,人动无止境,不异于物,以是不自见;人静入定,除烦去躁,关照内外,以是有所得。然俗常者寂然凝虑,实难“思接千载”,唯目下是务,脚面之距耳,所多者,极尽欢愉之能事,不知老之将至,何有静思默想之时也。
不期然而然之被动“闭关”则不然。其虽非由内而主动外求,然焦躁一过,揽影内观,未尝不有醍醐灌顶,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之事也。若一如既往,昏昏然,冥冥然,云中雾里。其闭也忽然,其出也茫然,岂非失却大好清静,枉自辜负天赐良机也?
方内所难者,忙于奔竞,略无休止,期“自闭”岂易与也?方外之士非是,以心照影,以形映心,且慎独如常,动静“不离辎重”。远魔近道,淬炼心火;致虚守静,“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岂俗常所易为哉。然天遂人愿,祸福相依,不思止而止,不望静而静,“闭”从外来,“关内”自修。虽“困”而自在悠游,岂非宜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