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总有看完的时候,可总有那么一本书,让你不厌其烦重复的看,不舍得一下子读完,而是想一点一点啃完,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且听今天的小分享:
1、教师阅读想要进入佳境,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保证“90分钟阅读”,否则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感受:想要有如此的阅读状态,首先是时间要有保证,其次就是专注力了,如果平时的时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生活就是生活,那还有什么时间留给阅读呢?
这让我想到三年级道法《和时间做朋友》一课,我们需要学生分享如何进行时间分配,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时间分配?针对这个“时间馅饼”,意见不一,说明各有思想。
我们既然要教学生如何进行时间分配才合理有效呢?那就需要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会善于利用时间,会合理分配时间的人,否则,如何传授别人经验呢?
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压缩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扣除随意乱逛时间,拒绝无用功时间,鲁迅先生不也说过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也可以借用熊老师在书中的方法指导,进行时间规划,也是一个优选捷径哦!
2、阅读贡献
感受:当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不禁审视自己的阅读状况,想一想有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答案是否。很多时候,一本书匆匆一读,就束之高阁,等落满灰也不一定能再翻一次。
若你问我是否读过XXX的作品,当然读过,若是让我再分享一二,不好意思,已经忘记的一干二净。这就是所谓的阅读贡献非常低吧!
那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贡献呢?一定要有读书笔记;一定要多翻看,甚至可以记住;一定要在读的过程中有思考,且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即使无具体的做法,也得有一些启示吧!
3、教师的专业阅读必须有一根支撑阅读的“桩”。
感受:在我看来,这就是“大树桩理论”,只有根扎实了,才能根深叶茂。我上课,最怕学生提问,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无法掌控的,万一提出一个我难以解答的问题,这节课还如何进行下去?
即使我很用心的备出一节课,看似课堂充实,看似环环紧扣,可有哪些是我自己的思想,有哪些汲取了学生的力量,都没有,只不过是自己在自导自演,学生也是我的演员,只需要按着剧本走就行。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文化与知识”,我上课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可是并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若是文化积淀深厚,这堂课一定会收放自如,还课堂给学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根基的问题,若是把文化积淀筑牢,还怕什么知识分享的局限呢?你看众多的教育名人,之所以站在课堂的神坛经久不衰,哪个不是不断的阅读?哪个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呢?
这让我想到了“尖毛草定律”。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1419/f1c199056f776584.png)
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每天都在疯狂生长。短短几天,它就会窜到两米多高,形成一堵“凭空出现”的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1419/2925966dac96a7ee.png)
其实,在之前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都在扎根土壤。它的根部,竟然长达28米!它不动声色地为自己积蓄力量,只等待一场大雨的降临。
行走在人世间,哪有什么捷径可言。就像暗中使劲的尖毛草,当你刨开泥土时就会明白:所谓的成功和奇迹,追根溯源不过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
所以,如果想长成一棵大树,那就先扎树根,往深处扎,汲取营养,汲取力量,当这根树桩足够壮实,那你离蜕变就是咫尺之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1419/52374d34df2645c7.png)
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开始有变化,那要先谢谢熊老师喽!我们何其有幸,有席老师的引领,有熊老师的手把手教,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懒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