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胡雪岩?
前不久对清末的巨贾做了简单梳理。发现一个问题:盛宣怀的成就比胡雪岩大的太多,后世对盛氏家族的评说也并没有多少;黄奕住家族可能知之者更少,但不可否认,黄家又比盛家更低调!为什么后世对胡雪岩的流传更普及呢?我试着从表面现象,分析一下。
一、家族。
胡雪岩祖上出身贫寒,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关系;靠着聪明、灵活和过硬的人品在社会底层折腾。一直到伤害自己的信用,帮助王有龄才逐步为社会所知。
盛宣怀是官二代出身,其父盛康跟李鸿章交好。盛宣怀是当时的科举秀才,典型的读书人,他起步就已经甩开胡雪岩几条街。
黄毅住是时期隋唐时期紫云派黄守恭后人,基因里已经被写进“高大上”,自印尼带巨额资金回国后,绝对控股中南银行。(当时大清发钞权银行之一)
由此看来,贵族不仅是财富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底蕴的积累。黄家富可敌国的气韵,还是源于几十代人经久不息的持续努力。胡雪岩的经历在盛、黄两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单薄。真是一句话所说,“拥有什么并不一定代表就是什么”!
二、积累
胡雪岩的财富积累主要来源于“短平快”的项目,比如:向外国银行贷款打内战,帮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遏制蚕丝生意,控制货源,低买高卖;搞行业垄断,用官府的力量强行卖给洋人。也因为这些短视行为,导致胡雪岩本身的积累并不深厚,在盛宣怀发起蚕丝商战的时候,胡雪岩“七个盖子八个坛子”的手法,被挤兑的迅速现原形。
盛宣怀全方位的领先胡雪岩,相比较来看,创造中国历史上十一个“第一”的盛宣怀眼光长远,目前看仍然无人能处超越。尤其是投资教育和发展经济两个角度上,是胡雪岩完全缺少的“盲维”。所以,在当时的商战中,盛宣怀截获阜康钱庄调拨资金的电报时,胡雪岩正和古迎春喝着酒以为胜券在握。盛家后人对于财富的分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盛宣怀对于家族的管理也很有独到之处。
黄奕住有“名人”基因,在一战后,在印尼做蔗糖生意迅速积累资本;后带30年在印尼奋斗的巨额资金回国,为祖国的复兴及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回国后捐助中国厦门大学,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大学;创办银行,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振兴祖国实业;创办经营社会公用事业-自来水公司等;开发闽西矿产;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
这么对比来看,胡雪岩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另两位则是不折不扣的实业家。胡雪岩赚的是钱。另两位做的是事业。
三、社会舆论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同情弱者的传统,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走向红顶商人是种典型的励志;在贫穷贯穿的中国社会里,胡雪岩这条路或许是老百姓自以为最能"看懂”的一条路。而胡雪岩的这个“飞跃”幅度,要比后两位大的多。这也许是胡雪岩更适合作为故事流传,当作事迹、当作谈资、当作野史流传的便捷渠道。而胡雪岩本人这个标签也很适合他这些故事的流传。佛语有云: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人们时刻都在用各种方式塑造着自己的命运;没有白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回到现实生活中在看,我们每一个人实在太渺小,少操点别人的心,把自己做好了,就是造福社会;多提升自己,把自己做好就是造福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