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 我不是个乖小孩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09:07 被阅读80次
    父母初见孩子时的欣喜

    01

    因为幼时的经历,我不由自主地站在了王猛的立场上,因为共情,因为感同身受。而越是共情,越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篇我写了很久很久。

    王猛事件回顾

    越是在乎的人,越渴望得到温柔的对待。之所以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决裂”,我想是因为在乎。

    因为在乎,所以父母和孩子都想要对方理解自己。可是在价值观的冲突中,父母往往处于强势的一方。相比于他们,有时候我们只有以略显“极端”的方式才能换来他们对自己思想的些许“重视”。所以,我理解王猛,也相信他写万字长文的目的并非指责,哪怕字里行间确实有一些怨气。

    就像我弟读完我的第一篇文章后说的:“虽然文末你说自己不是在指责,但讲述的语气却句句都是控诉”。我认为自己可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原意也不是指责,可是时间太久或记忆太深吧。有兴趣的可以读下,然后跟我说说读后感受~

    02

    对于典型“中国式父母”的亲子关系,价值观的冲突就好比,冬日里把孩子放在火炉旁取暖,父母总是怕孩子不够温暖拼命烧火,孩子却只能感受到炽热而难以言说,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

    所以往往,父母在等的是一句谢谢,而孩子却在等一句对不起。其实,父母的心我们一直都懂,也不是非要那一句敷衍的对不起。之所以执着,不过是想要父母的一种态度,一种对我们曾经过往的理解吧。

    可是,随着经历越多越能体会,改变一个人的观念真是太难了,何况还是根深蒂固了几十年的父母,所以我早就不期待那一句抱歉了。

    有时候觉得所谓成长,更多的,也许是失望堆出来的,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所以渐渐说服自己,有些事情,只能无可奈何,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执着于过去,就会困于将来,既然等不到那句对不起,不如就含泪说一声谢谢吧。不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可以理所应当地把身份做高,不管做了什么都应该被原谅,而是因为爱,因为,在乎。

    爱一个人应该以对方需要的方式,而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不然只能感动了自己。从前父母没有给我们需要的爱,那是他们不懂,我们无能为力,现在我们懂了,可以自己爱自己了,与其执着于过去,不如着眼于未来,给爱的人需要的爱。

    不过父母毕竟不是孩子,有自己的执意,对他们以爱为名的“控制”,我们既然不能理解和认同不如就敷衍敷衍他们吧,反正我们也说不服他们,一家人开心就好了,不是吗?

    最初看到王猛的经历有很多共鸣,边写边想,一边认同一边矛盾着,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直到看到一个标题:“有一天我们终将和父母和解”,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渊,只有直面深渊,才能战胜深渊。我觉得王猛不管发文还是希望研究心理都是对过去经历和自己的直面,不逃避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救赎。不能放下过往,那就离开源头,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也许最终他不会与父母和解,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释怀放下过去,活成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愿他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同样的祝福送给自己。

    03

    由于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社会引导的主流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父母和孩子观念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而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无所谓对与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所以与其说“中国式父母”是中国父母的特征倒不如说是那个年代中国父母的特征。

    我认为亲子矛盾的根源在于,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新时代的观念,在家里却要被动接受父母停留二十年前的观念。

    不由得想起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在课上讲: “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是我们的朋友,父母也有可能犯错,父母犯了错我们要跟他们讲道理……”,然后回家后父母像听笑话一般地反驳:“瞎说,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孩子不能和大人顶嘴,孩子错了就要打,棍棒出孝子……”倒不是说两种观念谁对谁错,因为每一种观念都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时代发展必然会引导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

    借此我想说的是,有些东西教给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除了考试真的别无用处,若真有用的话,至少也要等到十几年后我们独立甚至成为父母的那天。这让适应时代的观念走向实际生活延后了至少十几年,显然是不合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今八零九零后父母更尊重孩子,考虑孩子感受。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小时候受到的就是“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的教育,不再一味强调家长的权威。

    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会像从前的父母那样了,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所思所想。可毕竟还是差了两个年代,总会有新的矛盾产生。新时代的父母必然会呈现出新“中国式父母”的特征。

    王猛的父母说,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人教过他们怎样做父母,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是要承担责任的。因为当今的教育过多强调了学校教育,太侧重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鲜少关注对孩子成长更为关键的家庭教育及心理教育。

    做父母确实是需要学习的,可是学习靠父母的自觉并不靠谱。因为成人和孩子学习是不一样的,孩子学习是一种接纳和吸收,而成人学习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认同,尤其在观念方面。价值观已经形成的父母,只能找到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式,却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更何况,且不说家长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也不见得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能够合理地引导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寄托于父母的自行摸索并不是最优解。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依靠学校。首先,老师和孩子接触最多,也最懂得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可以为父母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学校是新时代发展中观念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将新观念传递给弱势一方的孩子的同时,更应传递给强势一方的父母。

    在交流途径上,我认为还是通过家长会,不过现在的家长会更多地侧重在了孩子的成绩方面。其实相对于教书,我觉得学校(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更大意义在于育人,成才先成人,成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调配合。所以,家长会更应该是老师对父母的培训会,传播新时代的观念、当下时代背景下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成长阶段、如何对待孩子以及在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逆反,自卑等)时的最好处理方式等。

    改变一个成人的观念确实是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父母也要考试,最好期末考试取孩子成绩和家长成绩的加权,毕竟他们更看重成绩一些。

    可以说,一个人的前半生尤其是20岁之前活成的样子,绝大部分取决于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和教育理念。我认为,让孩子真正“赢在起点”,不应只着眼在成绩单那张纸或多学几个特长上,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自身的教育。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前半生,希望学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听说现在大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关注父母教育问题,不过在我生活的地方还是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父母和孩子的观念还是有很大代沟的。如果在我有能力改变的未来还是这种状况,我会通过自己微小的努力去改变。

    04

    写作即是思考。与其说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很久,倒不如说我想了很久很久,最后的成文和刚动笔时的想法已相差甚远。不过,这也正是写作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虽然以我的文笔,可能还谈不上写作。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经历的不同,想法总是在变,所以我记录的也只是自己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并不承诺永远。不过,写自己想写的,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逝去的生命值得纪念。就让我每天记录一点点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青春也留下一丝痕迹,也许幼稚,也许片面,等到以后自己年老的时候还可以嘲笑嘲笑从前的自己,也不错~

    ps:我并不是想说服别人认同我,也不一定会认同别人。不过有不同的观点还是希望能够平等地交流,因为思想总是在碰撞中向前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猛: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mn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