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1575/86ad8d60a3aa3f11.jpg)
| 第二辑 | 优秀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成才创造多种可能
学校教育的奇迹之不一样的学校教育
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探路——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在中国教育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是一个颇受瞩目又争议不少的学校。之所以受瞩目,是因为它创造了若干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学校园网、第一个中学生汽车模拟驾驶教室、第一个科学虚拟实验室、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是第一个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校开通远程教学的学校。之所以受瞩目,还因为人大附中多次在高考中独占鳌头:在2004、2005、2007、2008四年中,摘得北京市高考文科或理科状元桂冠,还多次出现单科状元,理综满分,数学满分……之所以争议不少,是因为有些专家学者批评它独占了优质教育资源,垄断了北京最好的生源;是因为它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线。
到北京工作以后,我一直想了解人大附中的真实面目,一直想探索这个学校的成长奥秘。于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在事先没有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独自“闯入”了这个让我神往已久的学校。
第一次走进人大附中校园,我没有感到丝毫“兴奋”,它不像有些人曾经对我说的那样“富丽堂皇”。坦率地说,与苏州的梁丰高级中学、木渎高级中学相比,人大附中的校园与建筑,只能算是“二流”。脚下的道路,有的高低不平,有的甚至有了裂缝。陪同我的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周建华苦笑道:“没有钱修,所有的钱都用在那幢正在修的学生宿舍上了。”
到了行政楼,碰巧遇到刘校长正在与学生家长“谈心”。周校长告诉我,其实这是刘校长在“面试孩子的父母”。刘校长对每个初入学的学生都费了不少心思,力图全面了解每个初入学的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为了不影响刘校长的正常工作,我提出先去看看学生们的课堂。于是我先去看了几个教室,学生们有的在学京剧,有的在学法语,有的在学陶艺……周校长自豪地告诉我,学校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四个领域,仅外语就有英、法、德、日等11个语种。为了开设劳技课,学校成立了劳技教研组,引进了10多名在物理、机械、数学、化学、美术、电子等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做劳技教师。每逢选修课报名时,教师们都要利用多媒体、实物进行热情宣传,同学们则是“挑剔”地选择。我想,只专注于考试、只关心分数的学校,是不可能用如此大的精力、花如此多的心思,开设如此多的课程的。
周校长告诉我,人大附中提出要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他说,刘校长一直认为,当代学生应当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增进对自身的了解,挖掘自己的潜能,以便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刘校长有一句很精彩的话: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尽情展示自己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为学生搭建舞台,并拉开大幕。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王羽熙同学具有绘画天赋,尽管他的考试分数达不到录取分数线,人大附中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他策划指导编排的英语剧《指环王》在全校引起轰动,毕业时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另外,学校有12名同学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最终获得了全国大奖。因为他们,世界权威杂志Nature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学生的名字。
人大附中有个“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2年的“三高足球俱乐部”的“三高”,取意“道德品质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这个俱乐部开创了教体结合、由学校直接培养体育人才的先河。通过俱乐部的建立,学校引进了社会资金和专业人才。俱乐部还与中国足协挂上了钩,为国家输送了数十名职业球员。
2002年,人大附中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合作成立了国际象棋国家少年队,中国棋院派教练长驻基地进行指导。队员可以边学习边训练,学业和比赛训练同时抓。人大附中的学生在没有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开展训练,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两度获得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多次获得全国冠军。此外,人大附中的围旗队、健美操队,也同样成绩斐然。
学校还建了台球室。据介绍,建台球室的起因是一位爱好台球的同学进入人大附中时,家长问学校能不能给配个台球室,刘校长觉得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便答应了。这让我们感到很意外,但这样的事在人大附中却很多。
还有一位同学叫程丛夫,12岁就获得了北京市首届卡丁车比赛的冠军。虽然他学习成绩一般,还经常因为参加训练耽误上课,但学校认为他有特殊天赋,不但录取了他,还允许他不按时上课,落下的课由教师个别补。后来,学校又特批他直接升入高中。在学校期间,程丛夫获得了多个冠军,毕业后成为麦凯伦车队的签约车手。有这样一个如此重视特长与个性发展的校长,怎能不吸引学生和家长?
如果说第一次访问人大附中的我是不速之客的话,第二次则是刘校长主动邀请的“座上宾”了。6月12日,我陪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同志再次走进了人大附中校园。
再访人大附中,我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人大附中教师们的成长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校参观时,我们见到了王玢老师。他本是学校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员,刘校长发现了他在互联网方面颇具才能,为他创造学习机会并委以重任,现在他成了学校校园网的开发和管理者。
我们还见到了王琦老师。她是物理教研组组长、特级物理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王琦老师通晓英语和计算机,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国际研讨会上的专家佩服不已。2005年,她赴英国里丁大学参加了专门培训英语教师的研修项目,作为非英语教师,王琦获得了只有10%的学员才能得到的最高等级成绩。英国教师认为她完全可以教英语。后来她被刘彭芝校长“点将”,成为开创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的主力。
化学实验员曹葵的故事更加神奇。曹老师在工作之余喜欢经济理论,刘校长力排众议,支持他取得相应学历,鼓励他刻苦钻研,获取研究成果。后来,他在学校里开设了选修课“西方经济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刘校长不但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教师充分发挥特长,还善于挖掘学校里每一个人的潜能。魏二明是来自河南的临时工,在人大附中食堂当炊事员,他向学校提出想通过成人高考去教育学院餐旅系深造,刘校长立即表示支持,还给他报销了学费。后来,他获得了全国烹饪大赛金奖,为学生开设了“厨艺雕塑”这门选修课。现在他已经是学校食堂的主管了。
另外一个临时工王峰的故事也同样感人。王峰来自陕北,在人大附中种过花、做过饭、烧过锅炉。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他自学掌握了各种电教器材的使用。学校多次送他外出进修学习,他最终拿到了电教上岗证。他的电教作品多次被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报纸选用。现在他是学校的电教室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峰曾发表多幅摄影作品,多次参与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他的摄影选修课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校的保洁员小齐边工作边学习,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多门课程,能用英语和外教进行简单对话,她还立下了要从事幼儿心理教育工作的理想……这样的故事在人大附中还有许多。我想,学校的工勤人员都能够被培养成为出色的人才,普通的教师就更不必说了。
刘校长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他们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
其实,人大附中引进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学校有一间专门的排练厅,供爱好艺术的同学们在这里磨炼基本功。在这间不大的排练厅里,诞生了在国际上受到赞誉的人大附中艺术团。学校1995年成立的交响乐团名声在外,并在2006年获得了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大赛评委会盛赞他们的演奏“给人们带来了视听的享受”,展示了“一流的音乐教育”。人大附中艺术团曾多次赴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演出。
人大附中的各种学生团体也十分活跃,学生志愿者经常开展活动,深入社会。学校还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开办“学生公司”,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电影节……这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一些大学还丰富。
刘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突出成绩媒体已经报道得很多了,而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人大附中是如何使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地区与学校的。
二是人大附中是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的。
许嘉璐副委员长用八个字概括了他对人大附中的评价:感动、钦佩、羡慕、深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整个教职工队伍爱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教育事业为自己全部的感情、理想的寄托;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羡慕的是人大附中的同学们能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学习,教师们能在这样的领导团队的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以刘校长为代表的人大附中领导团队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人大附中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