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艺术:非理性的爱

爱的艺术:非理性的爱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6-21 17:40 被阅读0次

常见的非理性的爱,但是不会深入分析为其奠定了基础的幼儿发展时期。

虚伪之爱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崇拜的爱,这种形式屡见不鲜,也常被人当作“伟大的爱”体验(更常见于动人的电影和小说中)。如果一个人尚未达到根植于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的水平,他就有把所爱的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倾向。他抛开自身的能力,把它投射到被爱的人身上,把被爱的人当成至善至美者,当作一切爱、一切光明、一切极大幸福的化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剥夺了对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识。在爱人的身上丢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因为从长远来说,没有人能经常实现她(他)对其偶像的期望,失望注定会产生,又要寻找新的偶像作为补救,有时会处于没有尽头的循环中。这种盲目崇拜之爱的特征是开始时强烈而突然的恋爱感受。这种盲目崇拜之爱常被描述为真正的、伟大的爱,但是所谓强烈、深刻的描述也只不过是表明崇拜者的欲望和失望。毋须说,也有两个人互相崇拜的情况,这种崇拜在极端情况下会显得像一对傻瓜。

虚伪之爱的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为伤感的爱。其本质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而不是在与一个具体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爱情。这种爱的最普遍的形式是从荧屏图像、杂志上的爱情故事以及爱情歌曲中体验替代性的爱情满足。一切对爱、结合和亲近未能实现的期望,都能在这些产品中得到满足。无法越过分离的藩墙的已婚男人或女人,分享屏幕上的夫妇的幸福或不幸的爱情时,都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对于许多夫妇来说,观赏屏幕上的这种故事是体验到爱情的唯一场合——不是他们自己互爱,而是一起作为他人“爱”的旁观者。只要爱情对他们是白日做梦,他们便能够分享他人的爱;一旦回到他们两个具体的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便冷漠了。

伤感的爱的另一方面是在时间上把爱抽象化。一对夫妇可能常因他们过去的爱而深受感动——尽管当时并未体验到爱情——或被他们未来的爱情的幻想所感动。有多少忙于结婚或刚刚结婚的夫妇梦想他们未来会发生爱情并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正是在他们生活的此时此刻,却已经开始相互厌倦。这种倾向与现代人的一般态度是一致的。他生活在过去或将来,而不是现在。他伤感地记起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或者他在为未来编织着幸福的图案。不管是通过他人虚构的经历而替代性地分享爱,还是把爱从现在转移到过去或将来,这种抽象的、疏离的爱都是精神上的鸦片,不过是为了减轻现实生活的痛苦,缓解个人的孤寂和分离感罢了。

神经紊乱型的爱情的又一形式是为了逃避自身的问题,而利用投射机制[52]关心“被爱”的一方的缺点和不足。不只是个人,群体、国家和宗教也是如此。他们甚至对另一个人的细小缺点也有很大的兴趣,却忽视自身的毛病——总是忙于试图指责和改造另一个人。假如两个人都这样做——常见的情况便是如此——爱情关系就会转化为一种相互投射的关系。倘若我独断专行,或优柔寡断,或贪得无厌,我便指责我的配偶也是如此;我想矫正她或惩罚她,这要取决于我的个性。对方则也这样做,于是双方都做到了无视自己,因此不能采取可能有助他们自身发展的任何措施。

投射的另一形式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投射首先表现在对孩子非同寻常的希冀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希冀主要指把自己的生存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一个人感到他已不能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时,他便试图通过孩子的生活来了解。但是不光是自己失败,对孩子的了解也注定要失败。前者是因为生存问题只能通过每个人自己解决,而不是他人可以替代的;后者是因为他缺少那些引导孩子自己探索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孩子们也服务于投射的目的。此种场合下,父母仍持陈旧观点: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有完整的家,他们不能离婚。不过任何详细的研究都表明:“完整家庭”内部的紧张和不幸气氛较之公开破裂的家庭对孩子们更有害。后者至少告诉孩子们,人们能够通过果断的决定结束不堪忍受的境况。

这里必须提到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即以为爱必定意味着没有冲突。正如人们通常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一样,他们也相信爱情意味着没有矛盾。他们用下面的事实为此观点找到恰当的理由:周围人的争斗未给有关各方带来任何好处,仅是一种破坏性的交换。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试图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在本来就不易澄清和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它可导致澄清事实,可产生精神净化,二人会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上面说过的一些要点。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感知到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辨爱。

正如机械式的人不能互爱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爱上帝。对上帝之爱的破裂与人类之爱的瓦解达到了同一程度。这一事实明显与我们看到的这个时代的宗教复兴的现象相矛盾。事实上并非复兴。我们所目睹的(甚至尽管有例外)是复归到对上帝的偶像崇拜的观念,是对上帝的爱转化为一种适应疏离化性格结构的关系。对上帝的偶像崇拜观念的复归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焦虑重重,没有原则或信念,他们发现自己除了过日子之外没有任何目的,因此他们仍停留在孩童阶段,希望父母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帮助他们。

相关文章

  • 爱的艺术:非理性的爱

    常见的非理性的爱,但是不会深入分析为其奠定了基础的幼儿发展时期。 虚伪之爱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崇拜的爱,这种形式屡见不...

  • 爱的策略

    一一艺术的爱 教育需要爱,而爱更需要艺术。没有艺术的爱,多是主观上的爱,客观上却是一种伤害。 艺术的爱就...

  • 爱国

    爱国还分什么理性非理性! 只有爱和不爱、真爱假爱! 我真服了这些大爷

  • 寂静中绽放

    “教育是爱的艺术。那么,师爱是什么?是理智的爱、激情的爱、智慧的爱、艺术的爱,绝不是糊涂的爱、迁就的爱、...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9——构建社会现实,什么影响着我们

    爱 什么是爱?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学会爱,就得像学其他艺术——就...

  • 孙玉生小语

    学会爱学生 教育需要爱,爱需要艺术。所谓艺术,说通俗一...

  • 芦苇的花絮(349)

    非理性的美是一种罪,非理性的爱也是一种罪,因为,由此引起的冲动就像魔鬼一样施虐于己或施虐于人。 理性的美和理性的爱...

  • 爱的艺术是爱

    身边很多这样的故事,工作上总是掏心掏肺去认真去专注,耐心与贴心对待客户是容不得半点懈怠,可是转身回到家,不是把沉默...

  • 以爱为名,与艺术恒久相伴

    有爱的地方就能发现艺术,有艺术的地方也隐藏着爱。 艺术与爱从未分离,纵观艺术品,很多作品都是在“爱”的主题中去进行...

  • 五分钟让你成为情爱大师!|好书推荐

    本周读书 弗洛姆 《爱的艺术》 01 请回答:爱是一门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艺术:非理性的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nd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