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终于快上幼儿园了,身边的过来人爸妈们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一定要好好享受接下来的三年,太美好了!上小学后辅导作业就是人生第一酷刑。
而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写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惨痛经历,彻底被震惊了。大家自己看图感受下。
图片来自网络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都不怎么需要家长辅导,而那些天天被爹妈连哄带骂,逼着写作业的娃儿们成绩都不咋地。
差别也许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学霸们必然有好的学习方法,好方法带来好成绩,好成绩带来成就感,成就感驱动他们继续努力。正循环形成了。
而不懂学习方法的苦孩子们,很努力,却很难取得好成绩。挫败感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父母的逼迫只会加剧逆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每天暴怒,还不如抓紧学点儿学习方法,好帮助孩子重建正循环。没准还能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自己修炼成超级学霸。
01 整理盒子 VS. 织网
很多认真的孩子,会在学习的时候做详尽的笔记。但仔细去看他们的笔记,基本上是按部就班摘抄课本重点,或逐句记录老师讲的要点。整个过程就像整理盒子,按顺序和种类把各种知识点摆放齐整。
可是,他们的成绩往往并不好,常常会被别人贴上 “笨”的标签。
可事实上,他们不是笨,而是力气没使对地方。
所谓学习,是用已知的概念和事物去理解未知的概念和事物,并和已有的知识产生连接的过程。
就像是在大脑中织就无数张小网,而后再逐渐连成一张大网。
我们先来看看蜘蛛是如何织网的。
蜘蛛本能地了解蜘蛛网的基本形状。它们会先确定两个合适的节点,搭出第一条线。
而后,以线的中间点为核心,向各个方向延伸。并在延伸的过程中,保持以中心为据点。
放射的线完成后,再用环形线将所有的放射线连接起来,并且不断修正错误。
学习过程与之类似,先考虑整体知识结构(蛛网形状),找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中间点),搭出基本框架和模型(放射状的线),进而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环形线)。
02 任务导向 VS. 目标导向
看完一本书是一个任务,学会某个知识点是个目标。思路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为了看完一本书,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找出时间,逐字逐句,一页一页地看,直至最后一页。
但如果想掌握某个知识,光靠看书则远远不够。我们还得换着法儿“折腾”。
为了记住知识点,需要调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将知识点图形化、故事化、使用记忆宫殿等记忆法,都是很好的办法。
比如,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清单里有苹果、肥皂、保鲜膜、醋、鸡蛋、西蓝花和馒头。结果到超市发现清单忘带了,我们多半会落几样。
但如果我把它们编成一个故事,便可以记很久。小明是个淘气包,他有着西蓝花一般的发型,馒头一般的小脸,他用保鲜膜把自己的手包起来,然后用醋煮鸡蛋,用肥皂洗苹果。
故事越夸张越好,我们的大脑喜欢意外。
为了理解知识点,则需要找出核心概念,并运用类比、比喻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华罗庚用烧水泡茶来解释统筹方法了。即使是10来岁的孩子,听完立刻就能理解精深的统筹学。
为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则要懂得如何应用多个知识点,共同来解决问题。
就像上文提到的统筹学,不光可以用来优化烧水泡茶,也可以排出好的项目工期表。
一遍一遍看书记笔记,只能算是假的勤奋。花式鼓捣知识点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
03. 挑灯夜战 VS. 睡个好觉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每逢大考,必有头悬梁锥刺股。大家为了多学点东西拼命挤压睡眠时间,觉得睡觉就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神奇的经历。一道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在梦中忽然就会做了。醒来后赶紧把思路写下来,发现竟然做对了。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低估了睡觉对学习的作用。
大脑有两套负责记忆的结构,显意识和潜意识。醒着的时候,我们用显意识学习;睡着的时候,大脑的潜意识还在继续处理信息。
与此同时,大脑还有个特点是“间隔效应”,即只有间隔后的重复才是有效的。比如背单词,盯着一个单词背一下午,以后还是会忘。但如果隔一段时间背一次,6、7次之后,基本可以永久记住了。
所以,不要点灯熬油,无谓重复了。保证睡眠,少量多次才是良方。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用脑,合理辅导作业。远离暴怒无奈,远离心脏支架。
祝母/父慈子孝,家庭祥和。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 第8篇 】
网友评论